加强民族团结,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70年来,内蒙古始终把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来抓,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了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边疆巩固安宁的壮美篇章。进入新时代,内蒙古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五个认同”意识,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进一步巩固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伟大祖国是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伟大祖国的前途命运关乎56个民族的前途命运,维护民族团结、捍卫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一直以来,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就对伟大祖国有着深厚的认同感。70年来内蒙古发展历程中所取得的所有成就都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历史和现实证明,只有在祖国的怀抱中,内蒙古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各族人民才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
新时代,我们要更加自觉地肩负起维护祖国统一的神圣职责,自觉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要进一步加快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夯实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认同的物质基础,将发展成果惠及2500万各族群众,激发各族群众的爱国热情,激发各族群众建设伟大祖国的积极性,增强民族团结的凝聚力;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地区经济良性循环发展;要以建设“一带一路”为契机,加快形成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培育发展新动力;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振兴乡村经济,缩小地区差距,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要强化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每个民族在历史的形成过程中虽各具特点,但在交流交往交融中相互依存,经济的互通、文化的互补、政治的互鉴、血缘的互融以及共同的命运最终将中华民族融为一个不可分割的主体。一直以来,内蒙古各族人民始终自觉地将自身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在民族危难时刻,内蒙古人民同全国人民共同捍卫国家主权,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表现出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时至今日,内蒙古各民族在保留自身民族特点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国家归属和民族利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早已深深扎根于内蒙古各族人民心中。
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发扬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要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引领,持续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将每一个民族的繁荣发展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求中,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凝心聚力;要结合内蒙古实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要突出强调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史,牢固树立各民族荣辱与共、血脉相连的观念,为民族团结营造良好氛围;要防范和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借用“民族”“宗教”“人权”旗号实施的西化、分化活动,依法严厉打击民族分裂势力的渗透破坏颠覆活动。
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文化具有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各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文化认同作为更深层次的认同,一旦形成就会对维系稳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其形成的历史就是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中华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不断吸取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从而不断丰富发展壮大,展现出勃勃生机。多元一体格局不仅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构成方式,也是中华文化的内在特质。作为有机整体,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内蒙古地区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故乡,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大融合的重要区域。自秦汉开始,中原地区的汉族就开始到蒙古高原从事农耕活动,为游牧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草原带去了农耕文化。昭君出塞是民族文化交流的典范,不仅推动了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而且播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到了清朝,民族民间交往更加深入,著名的旅蒙商号大盛魁从掌柜到学徒不仅要了解蒙古人的生活习惯,而且要学会说蒙古语。漠南蒙古高原的社会结构、民族结构和经济结构随着民族文化交流的深入都发生了改变。长城内外原本彼此隔阂的民族关系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和谐融洽、取长补短的蒙汉民族关系。也正是因为历史上民族文化的互相借鉴,才形成了汲取各民族优秀文化之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
增强内蒙古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增进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秉持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的原则,以更宽广的胸怀、更宏大的视野吸收各民族先进文化,推动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继续保护和挖掘草原文化,办好各类文化节庆活动,打造内蒙古文化品牌,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唯一的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践的选择。长期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各族群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各族人民的广泛共识。
增强内蒙古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就要大力加强思想建设和党员干部学习教育,迅速兴起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高潮,推动全党深刻理解把握这一光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更加自觉地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自觉地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不懈奋斗;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按照综合协调、统筹推进、分类指导的原则,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稳步推进,在全区形成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的良好氛围;要大力培养、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提高少数民族干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正确理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将维护民族团结融入到日常工作生活中,发挥少数民族干部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打造一支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高素质专业化民族干部队伍;要结合内蒙古实际继续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创新载体,综合运用现代媒体拓展活动范围,丰富活动内容,改进活动方式,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讲透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讲好民族团结故事。
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内蒙古的发展进步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在内蒙古的伟大实践,是党的民族政策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党心民心,才能维护民族团结,才能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内蒙古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切入点,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就是要让各族人民充分认识到,今天的内蒙古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正是因为坚定不移地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正确对待这条道路上的挑战和困难,增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信心,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就是要让各族人民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正确的理论体系。要创新话语形式,让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入脑入心。同时,要结合新时代民族工作所面临的新任务和新特点,不断创新党的民族理论。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就是要让各族人民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维护切身利益角度切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不断完善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把中央和自治区的各项优惠政策用好用实,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就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徐娟)
(作者单位:内蒙古党校、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