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清明节,可以说兼具了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因此关于清明节的习俗,可谓源远流长,但归纳起来,有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清明的特殊习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清明的特殊习俗(清明十大习俗)

清明的特殊习俗

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清明节,可以说兼具了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因此关于清明节的习俗,可谓源远流长,但归纳起来,有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

一、扫墓祭祖

清明节是传统的春祭大节,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据考古,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万年前的墓葬,经测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表明距今1万多年前,古人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清明祭祀在各地有所差异。按祭祀场所的不同,清明祭祀可分为墓祭、祠堂祭。其中以墓祭最为普遍,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有的地方径直称为“清明会”或“吃清明”。按照习俗,清明节祭祖,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杨柳插在坟上,随后行礼拜祭。

二、春游踏青

踏青,也称春游。古时还被称为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长久以来,我国民间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清明时节同时也是个生机勃发的时日,人们告别蛰伏的户居生活,迎来春天的盎然生机。

三、食青团

青团是清明节前的一种传统美食,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法规要求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

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有糯米酪、麦酪、杏仁酪扬,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节充饥,不必举火为炊。现在,青团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流传百余年。

四、放风筝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在我国古代,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气。所以在清明节,很多人会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病灾都写在风筝上,等风筝放高时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都让风筝带走了。

五、插柳枝

每年清明,家家户户都要折柳枝插在自家的门楣上。前往郊外扫墓的时候,人人都会在自己的衣物上插上柳枝。人们认为,柳树得春气之先,每年冬春转换之际,当四野还是一片萧条时,总是它最先吐出新绿,因此能带来好运,正所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六、荡秋千

在古代,清明节也称“秋千节”,自南北朝时就已流行开来。据民间相传,荡秋千可以驱除百病。人们认为,秋千荡得越高,象征着生活过得越美好。

七、拔河

拔河运动起源于春秋后期,起初是在军队中盛行,当时叫做“牵钩”或“钩强”,后来流传到民间,唐朝时,开始被称为“拔河”。唐玄宗时期曾经在清明节时期举行大型的拔河比赛,后来就逐渐演变成清明节的民间习俗了。

八、蹴鞠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足球活动,蹴鞠起源于战国时代。蹴鞠是指一种古老的皮球,球面是用皮革做成,里面用羽毛填充。古代清明时节,蹴鞠运动是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汉代时,蹴鞠就已经成为一项非常专业化的运动。到了唐宋,蹴鞠的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成为一种大型活动,在宫廷内,经常有数百人参加。

九、五彩蛋

清明节吃鸡蛋的习俗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古人将鸡蛋、鸭蛋、鸟蛋等各种禽蛋煮熟后涂上各种颜色,称为“五彩蛋”,他们把这些五彩蛋投到河水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们就争先抢捞,认为吃了以后,就可以孕育生子。后来在清明节时期,人们吃鸡蛋,象征着一家团圆,也有民间传说清明节吃了鸡蛋,一整年身体都会好。

十、吃发糕

清明时节,人们喜欢蒸发糕吃,发糕由黏米碾成米浆蒸熟做成,发糕重要的不少好吃不好吃,而是看蒸得够不够“发”、够不够“高”,用来寄托“发财”、“高升”的美好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