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周总理是江苏淮安人,淮安也有周恩来故居和纪念馆。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总理的籍贯并不是江苏淮安,而是浙江绍兴。

周恩来建议将绍兴县改为鲁迅县(周恩来建议将绍兴县改为鲁迅县)(1)

位于淮安的周恩来故居

绍兴周氏是名门望族,在历史上出过许多名人。总理祖籍绍兴,如今绍兴劳动路东尽头,还有总理的祖居——百岁堂,一幢具有明代建筑格式的砖瓦平房。

总理祖辈世居此地,“百岁堂”西轴线第二重院落房屋,就是总理祖父的家产。根据《洛塘周氏》的记载,总理的先祖是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名臣周勃。后来总理的先祖从中原地区迁往浙江,后落户于绍兴。传至总理祖父周起魁这一辈,已经是第十八代了,就是说,总理祖辈在绍兴生活了18代。

周恩来建议将绍兴县改为鲁迅县(周恩来建议将绍兴县改为鲁迅县)(2)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

因此,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周总理是绍兴人,而不是淮安人。因为,总理的列祖、天祖、高祖、曾祖、祖父等都世代生活在绍兴,父亲周贻能也在绍兴出生,青年时才在淮安谋得一份差事,因此迁居淮安。总理出生于淮安,他的童年是在淮安度过的。但从13岁起,总理就外出求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所以,总理只在淮安居住生活了13年。

周恩来建议将绍兴县改为鲁迅县(周恩来建议将绍兴县改为鲁迅县)(3)

少年周恩来

总理生前多次公开表示,自己是浙江绍兴人,他说:“我是浙江绍兴人,绍兴的周氏家谱中有我的名字,我不能不承认我是绍兴人。但我生长在淮安,一口地道的淮安口音,也不能不承认我是淮安人。因此,我说我是:‘原籍浙江,生于淮安,江浙人也!’我说自己是绍兴人,主要是封建家庭的根在绍兴。”

有趣的人,总理祖辈都是以“师爷”、“幕僚”为业。自元朝以来,中国各地的师爷大多出自绍兴,因此有“无绍不成衙”之说。明清时代,师爷一职在官僚机构中举足轻重,占有一席之地,是县衙、府衙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理家族从他的高祖开始,就以师爷为职业,曾祖父兄弟、曾祖母樊氏、祖母鲁氏家族,都靠幕僚为生。在他们的影响下,总理的祖父周起魁兄弟五人都是师爷,家族延续了100多年的幕僚生涯,说总理是“师爷世家”,一点也不夸张。

周恩来建议将绍兴县改为鲁迅县(周恩来建议将绍兴县改为鲁迅县)(4)

绍兴古城

因此,总理的家族宗亲大都在绍兴,淮安很少。总理的堂姑母周桂珍、鲁氏老亲、陶氏远亲等都生活在绍兴。

说起绍兴,脑海中突然冒出来一位个大人物,对!他就是大文豪鲁迅先生

周恩来建议将绍兴县改为鲁迅县(周恩来建议将绍兴县改为鲁迅县)(5)

鲁迅先生

对于浙江绍兴近代的名人,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鲁迅。我们都知道,鲁迅是笔名,他原名叫周树人,正是浙江绍兴人氏。巧合的是,鲁迅家族也出了很多幕僚,祖辈是也多是做师爷的人。只是,鲁迅的曾祖父、祖父都是朝廷大官。

那么,鲁迅与周总理是不是同宗同族呢?两位名人都姓周,都是绍兴周氏,是否是同根同源呢?

还别说,总理与鲁迅不仅是同族同根,一笔写不出两个“”,还是远房宗亲关系。

周恩来建议将绍兴县改为鲁迅县(周恩来建议将绍兴县改为鲁迅县)(6)

绍兴周氏名人录

总理与鲁迅先生有两层关系:一是,二人都是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的后代,同出一脉。鲁迅一族出自覆盆桥周氏;总理一族出自保佑桥周氏。两族都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九代嫡孙周澳的后人。若按家谱排序,鲁迅是周敦颐31代孙,总理是周敦颐32代孙。

二是,鲁迅的母亲鲁瑞,是总理的祖母鲁老夫人的堂侄女。

周恩来建议将绍兴县改为鲁迅县(周恩来建议将绍兴县改为鲁迅县)(7)

绍兴周氏族谱

所以,总理与鲁迅有两层关系,按本宗算,鲁迅比总理长一辈,总理得称呼鲁迅为叔叔;按亲戚关系算,总理与鲁迅是远房表兄弟关系。但中国的传统是:有千年的本家,没有千年的亲戚,总理是受过中国传统教育的人,自然是以本家宗亲为准,所以他称呼鲁迅先生为叔叔。

1952年秋,鲁迅遗孀许广平到中南海总理家中做客,总理又提起这个问题,他很认真地对许广平说:“我应该叫你婶母呢!”许广平哪里肯担当,恭敬地回复道:“这怎敢当呢!您是日理万机的总理呀。”总理谦虚地说:“要得,要得!我委托友人赴绍兴调查过,我与先生确系同姓同宗,都是北宋周敦颐的后人,先生长我一辈,我自然得尊称您为婶母了。”

周恩来建议将绍兴县改为鲁迅县(周恩来建议将绍兴县改为鲁迅县)(8)

周总理与鲁迅先生

1969年4月,北京召开九大期间,总理忙里偷闲,到北京饭店拜访浙江省革委会副主任周建人(鲁迅三弟)先生,他亲切地对周建人说:“建老,我已经派人查过了,你是绍兴周氏第20代后人,我是绍兴周氏第21世孙,你是我的长辈,我要叫你叔叔。”周建人连忙摆手,说:“您是总理,这样称呼,我不敢当呀!”

总理对绍兴有特殊的感情,他生前曾数次谈起过祖籍绍兴,他青年时期所撰写的文章中,就常以绍兴人自居。1914年10月,16岁的周恩来在《射阳忆旧》中写道:“余本浙人,自先大父为宦吴省,遂徙家而居焉。”

周恩来建议将绍兴县改为鲁迅县(周恩来建议将绍兴县改为鲁迅县)(9)

绍兴鲁迅故居

1917年6月,总理从南开中学毕业,其《毕业证书》中载明:中学部学生周恩来,年19岁,浙江绍兴人。在学生通讯录里,有关周恩来的记载里写道:周恩来,字翔宇,号飞飞,浙江会稽人。

1920年10月,总理赴法国勤工俭学,在北京华法教育部门填写的《赴法勤工俭学介绍》中也是这样记载: 兹有学生周恩来,系浙江绍兴人氏……

周恩来建议将绍兴县改为鲁迅县(周恩来建议将绍兴县改为鲁迅县)(10)

青年周恩来

1938年10月19日,时值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之际,武汉召开纪念鲁迅逝世两周年大会,周恩来在会上发言说:“在今天的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大会上,我想大家都是诚心诚意的,怀着一颗崇敬之心的。我不是文学作家,但我参加了文艺协会,同时在血统上我也是鲁迅先生的本家,因为我们都是出自绍兴周氏家族。”

1938年3月下旬,清明节前夕,总理从武汉辗转千里来到绍兴探亲扫墓,事前他先派人到“百岁堂”太公周希农那里,送去100元法币和一封信,信中写道:

希农太公赐鉴:兹派人呈上国币百元,请代办明晨四桌祭席,并于午间代请保佑桥本家各长幼午餐。烦渎之请,容明晨面谢。专禀,敬请晚安。曾侄孙周恩来叩首。

周恩来建议将绍兴县改为鲁迅县(周恩来建议将绍兴县改为鲁迅县)(11)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

3月29日,总理从绍兴商会来到老家“百岁堂”,与周希农等十余人同去祭祖扫墓,先后到了涂山鸭嘴桥、外王狮子山等周家祖坟。每到一处,总理必亲自上香,三鞠躬行礼,对看坟人再三表示感谢,并拿出一些钱送给守墓者。

休息间隙,周希农老人拿出手抄的《老八房祭簿》,总理认真翻阅,发现先辈樵水公(周光勋)、祖父周攀龙、父亲周贻能都在列,总理于是拿起毛笔,在父亲名字之下添上:“恩来……生于光绪戊戌年二月十三日卯时。妻邓颖超。”此外,总理还把在出生在淮安的兄弟们及他们的孩子的名字、生辰都添上。

周恩来建议将绍兴县改为鲁迅县(周恩来建议将绍兴县改为鲁迅县)(12)

周恩来与邓颖超在延安

总理小时候就对鲁迅很神往,当他13岁时,就听四伯父周贻赓说起鲁迅。五四运动爆发时,鲁迅已经声名鹊起,是非常有名的作家了。而总理在南开中学读书,他对鲁迅很倾慕,曾多次发出邀请,希望鲁迅能来南开演讲,但都因各种原因遗憾地错过。

鲁迅对总理也不陌生,他看过总理编写的话剧,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从友人那里了解了周恩来在学生运动中的所作所为,对他极为欣赏。

周恩来建议将绍兴县改为鲁迅县(周恩来建议将绍兴县改为鲁迅县)(13)

鲁迅晚年在上海

鲁迅虽然不是党员,也生活在国统区,但他对我党、红军充满同情,曾几次委托友人给红军送钱送物。红军长征到陕北后,鲁迅得知消息非常高兴,他给好友矛盾写信祝贺,信中写道:“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

鲁迅还给延安寄去金华火腿和书籍,因交通不便延安未能及时收到,后来他又寄了一次。

周恩来建议将绍兴县改为鲁迅县(周恩来建议将绍兴县改为鲁迅县)(14)

淮安周恩来纪念馆

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后,总理闻讯悲痛万分,他建议国民政府将浙江绍兴县改为“鲁迅县”,但此建议没被国民政府采纳。因为对于鲁迅先生,国民党蒋介石的内心是复杂的。鲁迅是无党派人士,曾写过多篇文章抨击国民党反动派,但鲁迅的名气太大,国民党也不敢拿他怎么样,但肯定不会为他而改县名。

周恩来建议将绍兴县改为鲁迅县(周恩来建议将绍兴县改为鲁迅县)(15)

旧立煌县

历史上,国民政府貌似只有一次用人名改过县名!那就是安徽金寨县的前身立煌县!这是以国民党将领卫立煌的名字而改的,存在了17年(从1932年——1949年),解放后又改回叫金寨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