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历史,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像一座险峻的山峰,“爬山”者——中国共产党人,有上山过坎的吃力,也有攀登陡峭山顶的艰难,还有翻过山后一路下坡轻松快跑的顺畅,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展现西柏坡精神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展现西柏坡精神的故事
回看历史,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像一座险峻的山峰,“爬山”者——中国共产党人,有上山过坎的吃力,也有攀登陡峭山顶的艰难,还有翻过山后一路下坡轻松快跑的顺畅。
当中共中央来到西柏坡时,人民解放战争已经走过最艰难的“爬沟过坎”时期,毛泽东比喻为“传檄而定。那时我们是‘下坡’,有的时候根本不用打仗了,喊一声敌人就投降了。”
很多人没有预料到,在传檄而定、即将全面胜利之时,中共中央在酝酿一次重大的转变。
1949年2月8日,毛泽东在给前线的复电中说,今后将一反过去二十年先乡村后城市的方式,而改变为先城市后乡村的方式。军队不但是一个战斗队,而且主要地是一个工作队。
为了实现这个转变,适应城市工作的需要,中共中央做了组织干部方面的积极准备。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预见性地指出,为保证新旧政权的顺利过渡,要求党迅速地有计划地训练大批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党务、文化教育等项工作的干部。“战争的第三年内,必须准备好3至4万下级、中级干部,以便第四年内军队前进的时候,这些干部能够随军前进,有秩序地管理大约5000万至1亿人口的新开辟的解放区。”
会后,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准备五万三千个干部的决议》,并随即对南下干部抽调任务按区域进行了分解。其中,华北解放区1.7万人,华东1.5万人,东北1.5万人,西北和中原各0.3万人。以后又随着解放区的不断扩大,中共中央又发出三个抽调干部的指示,进一步增加了南下干部的数量。
令出即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松花江、鸭绿江畔、长白山下,到太行山、吕梁山、沂蒙山、冀中、冀南、冀东等各解放区迅速组成南下干部工作团。
这一时期,西柏坡、石家庄和华北解放区成为培训南下干部的大熔炉,一批批南下干部由此接受培训准备,再随大军走向南方大小城市。
从华北解放区出发的南下干部团体还有,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主要由华北地区干部1.2万人组成;
由华北局太行、太岳区干部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主要配置了一个区党委(行署)、6个地委(专署)、30个县委(县政府)、200个区委(区署)的机构,共计4500人。
由晋中区党委抽调的干部、与太行、冀中区干部组成的晋中南下干部工作团,计3000余人。在石家庄集中训练后,南下湖南衡阳、长沙等地。
南下,是从北到南、跨越千里的一次干部大流动,成为载入史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全党工作重心的迅速转移,无缝隙地接管城市,使新中国大厦稳固地矗立起来,南下干部功不可没。
西柏坡时期,积极适应新的形势,积极主动地进行转变,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成熟地、充满自信地站立在历史的大舞台之上。(孙万勇)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