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烽火台

逻辑,源自古希腊语logos,英语的读音是logic。最初的意思是“词语”或“言语”,逐步引申出“思维”和“推理”的含义。狭义的逻辑概念,一般指思维的规律和规则;广义的逻辑概念,泛指一切带有必然性、推理性和延展性的知识。逻辑的基础学科是形式逻辑和数理逻辑(符号逻辑),后来被延展到各个领域,如辩证逻辑、语言逻辑、哲学逻辑等,凡是涉及推理分析和因果关系的论证,都被冠以逻辑的名义。对应到我国的传统学术,诸子百家之中的理学、刑学、名学等派别的学问,就属于逻辑学的范畴。

关于逻辑的历史和学科分类,我在这里就不叙述了。现在专门讨论一下逻辑知识的来源,目的是为了明辨人们对逻辑问题的认知乱象。

首先我们要明确,逻辑对人类知识的建立和拓展,是极其重要的工具性知识,没有逻辑,人就无法认识世界,也无法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更无法进行富有秩序的生活。西方人对逻辑的重视和研究很早,从古希腊时代,就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逻辑概念和逻辑学科,并由此诞生了数学、几何和严密的哲学体系。在这一点上,中国落后了两千多年时间。当然,对逻辑研究的滞后,不等于没有逻辑知识的运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过专门的逻辑研究,诸子百家之中名家的“坚白之辩”(白马非马论),就是典型的逻辑研究。只不过后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刑名之学不被官方和社会重视,甚至被认为是无聊之辩,最终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中国传统文化中逻辑学的滞后,给中国的学术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鼎盛于西方的数学、几何和哲学,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时候,最终都变成了我们的弱项。尤为严重的是科学思想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研究,受到了最为直接的限制——除了中古时代发明的几项技术(四大发明),宋代之后的一千年时间,再没有出现过原创性的重大发明,更没有机会诞生现代科学体系,导致了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后果。

逻辑思维强的人好可怕(逻辑的来源)(1)

逻辑学的重要作用,在于它能够在人类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对既有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在人的感知到达不了的地方,逻辑能为我们做到。因此,逻辑学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依托,是人类认识世界、探索未知最有效的工具。所谓逻辑,强调的是从感性的、已有的知识出发,遵循一定的必然性和规则性,对知识进行推理和延展,通过逻辑论证,产生出新的知识,提供出新的结论。逻辑学的这一特性,与人的理性思维完全一致,因此,逻辑即理性、理性即逻辑,是完全能够说得通的。

那么,逻辑的必然性和规则性是从哪里来的?当然,许多人听到这个问题,可以简单地回答为“思维规律”或者“客观规律”,况且官方对逻辑的概念解释也是如此。但这里所询问的是更为根本的源头,即“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的规定性是从哪里来的?

按照现代科学思想的观念,传统哲学所讲的“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实际上是一体两面的东西,没有单独的“思维规律”,也没有单独的“客观规律”,它们的所有知识,全部统一在人类对世界(含自身)的认知过程中。从概念的层级上说,它们和逻辑学是一个层面的知识,并不能作为逻辑来源的答案。

现在稍加举例,以便于大家对问题的理解。依据“1 1=2”的基础公式,建立起了庞大的数学体系;启发于“苹果坠地”的现象,建立起了计算和论证完整严密的牛顿力学体系;按照“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两条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等几个公理,建立起了庞大的欧几里得几何体系。现在,需要提问的是:“1 1”为什么不“=3”?苹果为什么不掉到天上去?两点之间为什么直线最短?在逻辑知识的范围内,这些问题是无法再做进一步论证的,既然无法论证,人类靠什么确认它们的正确性?

逻辑思维强的人好可怕(逻辑的来源)(2)

实际上,一切知识的基础都来源于人对自身活动经验的归纳,而逻辑知识的必然性和延展性,则来源于宇宙的运行规则。古代社会对宇宙的观察有限,人类的知识来源更多地依赖于日常经验的总结和思辨,与现在相比,不确定性知识比较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宇宙的观察范围不断扩大,能够从地球之外的视角上观察地球和周边的星球,能够把生命有机体置于宇宙星球活动的大范围内进行考察和研究,大大增加了人类知识的确定性。立足于这些观察和研究,我们能够很清晰地看到人类赖以生存的星体运行规则,而人的身体存活在期间,受制于这些星体的约束——这些星体运行规则和环境对人体的约束,就是人类逻辑知识的来源。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现代科技的发展,的确为人类的思想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确定性知识,完全有条件大大刷新传统的学术知识。

然而,逻辑的来源不等于逻辑的全部。人的意识可以“天马行空”,乃至于通过想象和思辨制造出无边无际的“知识”,但宇宙对肉体的束缚,让人的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规则,才能在宇宙星球和自然环境中存活下来,这些规则的来源是宇宙运行,体现在人的行为上就属于逻辑。由于宇宙规则和人为逻辑的存在,经由人的意识活动产生的任何知识,都必须经过实证逻辑的检验,检验的最高标准是“是否符合人的生存和发展”,如此,才能把意识产生的知识变为确定性知识,运用到人的社会生活中去。截止目前,人能够站在第三方视角观察地球,但还不能站在第三方视角观察宇宙,因此,人类的逻辑知识仍然被局限在宇宙的范围之内,应当作为局限性知识来看待——这是对逻辑知识的准确看法——在一定的认知层级上,逻辑的边界就是知识的边界。

逻辑思维强的人好可怕(逻辑的来源)(3)

在人类已有的知识范围内,逻辑的门类虽然很多,但完全符合“必然推理”规则的逻辑知识并不多。所谓必然推理,就是当人们掌握了必要的前置条件的时候,就能必然地推理出下一步的知识,没有丝毫的含糊和摇摆。目前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只有形式逻辑知识,至于前人提出的辩证逻辑、语言逻辑和学科逻辑,都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需要继续进行研究和检验。从爱因斯坦的说法看,他老人家也确实只认可形式逻辑,其他的逻辑门类并不提及。大家不要认为爱因斯坦只是一位天文物理学家,只会运用形式逻辑知识,实际上,科学是哲学的延伸和发展,天文物理学家正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哲学家。牛顿力学著作的全称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他天然地认为自己是在研究哲学,并不是单纯研究现在所讲的天文学和物理学。在科学发达的时代,传统哲学的思辨模式需要落幕,今后的学术研究要按照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因此,爱因斯坦既是天文物理学家,也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哲学家。

因果律是逻辑知识的延伸学科,大量的学术门类都有关于因果律的论述。如中国的天人感应理论、印度的佛教理论,以及传统的理学和道学等,都树立了因果律的观念,用世间万物的因果联系来建立自己的学说。但因果律的论证是建立在逻辑基础上的,没有完整的逻辑知识做支撑,其可靠性就会大打折扣。如佛教是讲究因果最为突出的知识体系,提倡“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观念。但佛教的业力理论只是一个大体的关联,并没有严密的逻辑论证。也就是说,业力的观察和总结有一定的实证基础,但其延伸和发酵——即对后续事件的影响并不带有必然性,致使善恶相报多半变成了一种愿望。从佛教的实践结果来看,也的确如此,后来的人只好再加一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让因果联系失去了时间纽带,原本严密的逻辑论证,最终变成了大家的一厢情愿。因此,英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1711—1776年)说:“所有的因果关系都是一种幻觉,人们所说的因与果之间只有或然性,没有必然性。”作为十八世纪的知名哲学家,休谟的观点针对的是传统哲学的因果说,在实验科学还不十分发达的时代,这个观点是有正面意义的——其作用就是为了强化人类知识的逻辑实证水平,增加知识的可靠性。后世的学术界给他冠以“怀疑论”的头衔,实际上还是没有看清楚休谟学说的价值所在。当代科学研究推行“在纯净条件下的观察和实验”,把自然逻辑应用到极限,产生的知识具有完整的必然性和确定性,完全弥补了传统学术的逻辑缺陷。

逻辑思维强的人好可怕(逻辑的来源)(4)

人类的基础知识来自于观察和归纳,理性知识则来自于逻辑推理。在同一认知层级上,理性知识和逻辑知识都是有边界的。如在“天圆地方”的时代,人们只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思维和知识跳不出天地对人的束缚;在“地心说和日心说”的时代,欧洲人开始探索环球旅行、发现新大陆;在牛顿力学的时代,人类则造出了汽车、火车和轮船,推算出天体运行轨道,发明了宇宙飞船和人造地球卫星,开辟了星际航行的新时代;随着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确立,人类又进入了原子能和量子力学的时代。事实证明,当一个层级的基础知识被颠覆的时候,这个时代的理性知识就随之终结了。

逻辑知识的局限,同样来源于人类的基础知识的有限性。逻辑虽为工具,性能强大,但起点仍然是人类对世界的基本认知。当这些基本认知被颠覆的时候,前人建立的逻辑大厦也会轰然倒塌,或者被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如当“1 1=2”不能成立的时候(微积分),当非欧几何学出现的时候,当广义相对论成立的时候,前人建立的数学体系、几何体系和力学体系,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颠覆和改变。中世纪欧洲的教会为什么要反对哥白尼的《日心说》,看起来是虚空无聊的事情,但实际上他们全力维护的正是当时社会的主流认知,最终目的当然是为了维护神学的地位,因为他们的学说就是建立在天圆地方和创世纪理论上面的,如果承认了日心说的理论,就等于否定了神造世界的学说,整个宗教的基础就会被颠覆——这就是人类知识更新的威力所在。

逻辑知识的先天缺陷,是和人类的认知缺陷相生相伴的。因此,再严密的逻辑推理出来的知识,仍然需要人类的实践活动去检验。这就是一切知识都要“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根本原因所在。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扩展知识,才能作为确定性知识予以运用。如卫星发射轨道的计算,并没有先期的东西进行试验之后才去发射,而是按照力学知识进行逻辑计算和推演,然后根据推算的路径直接发射,如果成功了,说明推算是正确的,如果失败了,说明推算是错误的。类似的事件,照办就是检验,检验成功了,说明相关知识和逻辑的运用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需要更改的是知识和逻辑,而不是人的行动。

逻辑思维强的人好可怕(逻辑的来源)(5)

逻辑知识从表象上看,具有纯粹理性的特征,而实际上,人类的任何知识都没有纯粹理性的特质,都是从人的活动经验总结和演化而来,因而都具有先天的缺陷。正如休谟所说,即使是象“太阳东升西落”和“人一定会死”这样的命题,都没有完全的必然性,原因是人们无法对这些事件进行全过程观察。如果有一天太阳的能量耗尽、人类发明了长生不死之术,象“太阳东升西落”和“人一定会死”这样的命题,就会被完全颠覆。康德认为归纳逻辑不算纯粹理性知识,而演绎逻辑则是纯粹理性知识,岂不知,不论是归纳逻辑的结论,还是演绎逻辑的命题,都是人类活动经验的总结,也就是人类对世界的基础认知。西方哲学的鼻祖苏格拉底有一个著名的“三段论”,被后世推崇为最为严密的逻辑格式:

“命题一:所有人都会死;

命题二: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

根据休谟的观点,上面的逻辑推导并没有漏洞,漏洞出在初始命题上。逻辑推理的正确与否,初始命题是基本保障,如果初始命题有可能错误,后面的推理就是完全错误的。而“所有人都会死”这个命题,正是人们观察生活得出的归纳性结论,并不能保障其永远正确,既然这样,被康德推崇的演绎法又有多大的可靠性呢?

总结一下:人类的所有知识,都来自于对世界的观察和体验,作为知识工具的逻辑,同样来源于人的观察和总结,其推演和扩展知识的必然性和规则性,则来自于宇宙运行对人类意识和活动的限制。人的意识具有无拘无束的特性,而逻辑正是规范人类思维和行动的知识法则。因为逻辑规则的存在,人的思想和行为才能与宇宙的运行相互协调。逻辑知识的创制可以是多角度多方面的,但逻辑真性的确定,必须经过人类实践活动的反复检验。由于人的知识的局限性,也让逻辑知识包含着相应的局限性,在一定的认知层级上,逻辑的边界就是知识的边界。在未来的时空中,随着人类知识的跃升和拓展,逻辑知识必然也会得到相应的跃升和拓展。

逻辑思维强的人好可怕(逻辑的来源)(6)

(注: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