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一提宰相王安石,人们都会说他是“拗相公”。为何世人都称他为“拗相公”。来自于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有篇《拗相公饮恨半山堂》一文,写道王安石告老还乡时,沿途所见所闻,都是老百姓对变法的不满和怨愤,因之抑郁。主要是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 死对头司马光更说:“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故有了“拗相公”之绰号。今天我们不去讨论熙宁变法的得与失,我们来品读一下王安石先生的诗作《明妃曲》,他为什么要为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写诗,其实自己人生的结局,他或许早已经预料。

王安石和宋朝文豪(宋朝的拗相公王安石)(1)

一,诗的背景。

这诗写在嘉祐三年(1508年),他刚刚进京任三司度支判官,应该相当于今天财政、税务、交通三个方面的协调人。主管盐铁税。这可是肥差,宋朝财政收入的一半都来自盐铁税收。他自认为,金谷之事,平生所不习。但宋仁宗却把他安排到金谷之事。他在任上才发现,宋朝的中央财政已经出现的亏空,每年赤字增加1500万缗(十串铜钱为一缗,一串铜钱约一千文)。王安石深深感觉到这个王朝的危险,他必须站起来向皇帝陈述这种面临的风险。

王安石和宋朝文豪(宋朝的拗相公王安石)(2)

于是他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他写道:今天下这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这政故也。他开始设想用“法”来改变宋朝财政的现状。在上完《言事书》后,王安石开始沉沉地思索着,他想起汉元帝时昭君出塞的故事。当时匈奴单于三次朝见汉元帝,想与汉和亲。汉元帝无奈只能从后宫里面选一位宫女与匈奴和亲,可问了几次都没有人答应。这时王昭君站了出来,说她愿意替汉去和亲。此时,王安石如那位答应和亲的王昭君一样,前途未知。

我本汉家子,早入深宫里。

远嫁单于国,憔悴无复理。

穹庐为室旃为墙,胡尘暗天道路长。

王安石和宋朝文豪(宋朝的拗相公王安石)(3)

二,诗的寓意。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王昭君远嫁胡人,而上百辆车里都是胡姬陪伴,自己那份孤独更是无人可诉,没有知音,没有同伴,只能把心思寄托在一把跟随自己的琵琶上。王昭君的孤独,此时也是王安石的孤独。

王安石和宋朝文豪(宋朝的拗相公王安石)(4)

他决定要向流俗开战。他说:自江东日得毁于流俗之士,顾吾心未尝为之变,则吾之所存,固无以媚斯世而不能合乎流俗也。当时的宋朝的朝堂之上,官员们尸位素餐,无所作为,官场上弥漫着不思进取的的风气。当有人上报朝廷漳河水常决堤时,元老重臣文彦博说,漳河水,无非东决西滥,毋管。今天不在东边决口,明天就在西边泛滥,不用管这些。这些官员沉浸开封城的纸醉金迷里,认为天下没有事,就这样混日子吧。

王安石和宋朝文豪(宋朝的拗相公王安石)(5)

而王安石的清醒是可怕的,他所说流俗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朝廷的官僚,他要触动整个官僚的利益。所以他的孤独可想而知。王昭君还有把琵琶能付诸,此时的王安石,除了自己的性格的“拗”外,什么也没有。他的“拗”可不是一般的“拗”。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吏随而拜之,则避于厕。上章至八九,乃受。朝廷提拔他升官,他却跑到厕所里藏着,皇帝找了他八九次,才同意的。这样的人,古之少有。他为什么不愿意升官,因为他太了解自己了,众人昏昏,他独察察。不与其他人同流合污,他将面临着什么。

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王安石和宋朝文豪(宋朝的拗相公王安石)(6)

三,诗的结局。

在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正式任命参知政事,成了宋朝政策的制定人之一。他得到最高执政者宋神宗的支持。他们要向暮气沉沉的官僚体系行动了。这种变法,是王安石期待已经久的,他一直在思考着去改变现状,让朝廷富起来,让兵强起来,民自足起来。有了皇帝的支持,他可以大显身手了。

王安石和宋朝文豪(宋朝的拗相公王安石)(7)

他就如同他笔下的明妃一样,用自己一己之力,在匈奴单于那里,为汉王朝带来六十年的和平景象。可惜呀,他想到了困难,但没有想到困难是这么大。皇帝的支持,但皇帝只是下命令者,不是执行者。他的变法触动了太多人利益,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所有的官员都把变法弄成另外一种生财工具。无论《青苗法》《均输法》《免役法》《交易法》,全部走向与自己相背的方向,让天下民众更苦。下面的抱怨,上面的责备。王安石在《明妃曲》中写道,死生难有却回身,不忍回看旧写真。

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廷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舜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修人事以应之。而有官上奏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

王安石的结局,可想而知。其实他的结局,自己早已知道,只是没有想到来的这么快。

独留青冢向黄昏,颜色如花命如叶

王安石和宋朝文豪(宋朝的拗相公王安石)(8)

这首《明妃曲》是否在写自己,我们今天只能猜测。但他的字里行间,都在说着一种忧伤,一种感怀,这种感怀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无奈。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如果没有毛延寿昭君就不会出塞,但是不出塞怎么留下一段传奇,在后宫做一名默默无闻的宫女。历史就不会记住这个奇女子。王安石也想在历史浓重的书写一笔,只可惜,天时、地利、人和,似乎都与他差了一点,让他遗憾终身,让宋朝很快就进行了靖康之难。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这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都在《明妃曲》任后人品读。

王安石和宋朝文豪(宋朝的拗相公王安石)(9)

参考书目《宋史》《国家人文历史》

#新作者扶植计划 第二期#

#青云"叫好又叫座"作品征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