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 新华社哈尔滨9月16日电 题:万顷良田中的一抹绿——黑龙江佳木斯护育湿地促生态粮食“双安全”,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黑龙江湿地保护工作 万顷良田中的一抹绿?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黑龙江湿地保护工作 万顷良田中的一抹绿
图集
新华社哈尔滨9月16日电 题:万顷良田中的一抹绿——黑龙江佳木斯护育湿地促生态粮食“双安全”
新华社记者韩宇、何山、闫睿、张涛
初秋登高远眺,黑龙江挠力河九曲回肠,蜿蜒向东,造就了一望无际的原生湿地。
点缀在万顷良田中的三环泡湿地,位于黑龙江佳木斯富锦市南75公里处,这里是三环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丹顶鹤、白头鹤等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也是三江平原地区为数不多、保存完好、面积较大的一块原始湿地。
近年来,随着河长制深入推进,这里的湿地功能不断完善,水更清、鱼更肥,从“候鸟驿站”升级为“鸟类天堂”,生态效应更加凸显。
今年56岁的刘玉江在三环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已有11个年头。他既是保护区的管护者、宣传推介者,也是摄影爱好者,对保护区有着很深感情。
“白鹭和苍鹭是这片保护区里常见的大型水鸟。船在河道中穿行,它们的身影随处可见。”乘船穿梭在湿地里巡检,刘玉江说,这些年,三环泡湿地生态持续向好。如今,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白头鹤在每年迁徙途中,都要在保护区落脚停留,种群规模达几百只。
人退鸟进,护育湿地效果显著。2005年三环泡保护区成立后,有关部门在保护区内实施全面禁捕禁牧,开展湿地日常保护巡护,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专项整治,先后共实施退耕还湿4715公顷。
富锦国家湿地公园就是在“退耕还湿”中不断壮大、美丽起来的。从占地人到退地人再到护地人,富锦市锦山镇民胜村村民李长吉退掉在湿地中种的田,转而在湿地公园当起船员,并义务当起讲解员。
谈起这一变化,李长吉感慨良多:“起初面对湿地里自己的耕地被征回,一度很不理解,有情绪。”这些年,在湿地中见过东方白鹳、丹顶鹤、大天鹅,越来越多的珍禽驻足,自己越发理解政府当年“退耕还湿”的良苦用心,留一片碧绿,是为子孙后代造福。
三环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同一气候带湿地生态中具有较高代表性和典型性。多年来,三环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实行24小时值班巡护制度,保护区管理局、公安分局、保护科、管护站、管护员“五级联动”。2014年至2017年间,三环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次利用国家“退耕还湿”专项资金,累计还湿面积397.8公顷。
湿地,是大自然对位于三江平原腹地的农业大市佳木斯的馈赠。当地天然湿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8%。全市有抚远三江、同江八岔岛、富锦三环泡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不懈努力,沿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呈带状分布的湿地资源保护框架已基本形成。
9月的拦河大坝两侧,一边是万顷良田,一边是万顷湿地。一边支撑着粮食安全,一边护卫着生态安全。佳木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挠力河佳木斯段市级河长宫秀丽说:“只有保住好生态,才能更好保护大粮仓。”
生态与农业相伴相生。近年来,拥有103万亩湿地的富锦市大力扶持社会化组织,开展精细化作业,保障绿色种植。富锦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何呈新说,全市市属570万亩耕地全面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其中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认证面积400万亩。
“我们全面控制面源污染,保证了地下水安全。农业‘三减’面积连续三年超过100万亩。”何呈新说,得益于好生态,当地不少合作社在稻田里养鸭、鱼、螃蟹。开展绿色种植,也让粮食品质更高、价格更优。
佳木斯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徐永刚说,佳木斯通过数字化建立起“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溯”,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安全监管体系。
依托丰富的湿地资源,佳木斯近年来着力打造“绿水青山”,当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极大改观。好生态成就好农业,好农业反哺好生态。截至2019年底,佳木斯累计建设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070万亩,一幅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相得益彰的美好画卷正在广袤的三江平原展开。
责任编辑: 王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