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有尿酸,即使幸运地没有痛风,也还是有尿酸,否则人类就和一般的哺乳动物没有什么区别。

开玩笑地说,尿酸是人和动物的“区别”。大多数哺乳动物不会有高尿酸和痛风,因为它们有一种名叫“尿酸氧化酶”的物质,这个物质将动物体内的尿酸转化为其他产物,不需要通过肾或肠道排泄出去。人没有尿酸氧化酶,所以尿酸这种人体代谢的“废物”,就只能被通过泌尿系统或肠道排泄出去。

尿酸真的是对人体没有什么好处的“废物”吗?当然不是,尿酸对人体的作用就是强有力的抗氧化作用,人类体内的尿酸浓度是其他哺乳动物的10倍之多,这其实也是人类要比其他多数哺乳动物要“长命百岁”的密码之一。

但是尿酸如果超出正常值,就不一定能保证长寿了。现今尿酸高出正常值的人越来越多,据统计我国有1.2亿高尿酸血症患者。尿酸偏高会给身体造成负担,影响肾及泌尿系统的同时,可能出现高尿酸血症、痛风和痛风石,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尿酸高痛风怎么办这七点要知道(尿酸高不一定患痛风但可能毁关节)(1)

尿酸偏高尿酸盐可能沉积在关节处

尿酸是如何被清除出体外的?

嘌呤生成尿酸,参与尿酸生成的嘌呤核苷酸里,有次黄嘌呤核苷酸、腺嘌呤核苷酸及鸟嘌呤核苷酸三种。嘌呤的合成代谢有两条途径:

尿酸高痛风怎么办这七点要知道(尿酸高不一定患痛风但可能毁关节)(2)

尿酸的生成途径

嘌呤核苷酸在一系列酶促反应下就产生了尿酸,内源性嘌呤大多数就如此被转化利用。那么外源性食物中的嘌呤则是通过肠道上皮中包括黄嘌呤氧化酶的分解酶,大多降解为尿酸,很少被机体利用。

大多数禽类和哺乳动物的体内,因为有尿酸氧化酶这种物质,可以将尿酸分解为尿囊素,进一步再分解为氨分子、氧分子和水分子。人体内缺乏尿酸氧化酶,所以人体内的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直接排出体外。人体尿酸的来源包括两种:

尿酸高痛风怎么办这七点要知道(尿酸高不一定患痛风但可能毁关节)(3)

尿酸池的工作原理

一般来说,正常人体内尿酸池的尿酸为1200mg,每天产生约750mg尿酸,排出500~1000mg,其中约1/3也就是大概150mg~200mg经过肠道排出或者在肠道内被细菌尿酸氧化酶分解;约2/3经过尿排泄;经过汗液排出的只占极少数。

经过消化道尿酸排泄率直接取决于血尿酸的浓度,并不是尿酸偏高的原因;经过泌尿系统排泄的尿酸,才可能成为尿酸偏高的原因。

另外还有小部分尿酸通过分解代谢而被破坏,分解破坏主要包括两种途径:

通常而言,被细菌分解的尿酸多于被降解的尿酸,而尿酸高的患者在肠道分解排出的尿酸量会有所增加,这是因为经肾脏排泄的尿酸减小,尿酸需要另外找到途径分解排泄,尤其是肾功能不全者,这方面的表现更为明显。

尿酸高痛风怎么办这七点要知道(尿酸高不一定患痛风但可能毁关节)(4)

尿酸是如何变高的?

因为尿酸生成过多或者排泄减少,所以血尿酸才会增高。正常情况下,尿酸产生和清除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动态平衡,尿酸会在正常范围内。

但是,如果嘌呤合成代谢增强和尿酸排泄故障,也就是说尿酸生成速度加快、生成过多或者排泄速度减慢、排泄过多,或者能排出正常的尿,但是生成量超过排泄速度,尿酸才会增高。

评判尿酸高的标准男女有别:

尿酸高痛风怎么办这七点要知道(尿酸高不一定患痛风但可能毁关节)(5)

高尿酸血症发病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在人体生理条件下,37℃环境中,酸碱值(pH值)>7.4,血液中至少有98%的尿酸会以单钠尿酸盐的形式存在,其溶解度为6.4mg/dl,另外有5%左右的尿酸与血浆蛋白可逆性结合。因此,血液中单钠尿酸盐超过7.0mg/dl就有可能在关节、软骨、滑膜和肾脏等组织沉积,从而出现高尿酸血症、痛风、痛风石、痛风性肾病、泌尿系统结石等。

除了基因异常的人群以外,肥胖、运动缺乏、暴饮暴食、长期高嘌呤饮食、经常熬夜、高果糖饮食、饮水不足、工作压力过大、爱喝含酒精饮料等,都可能引起尿酸增高。

尿酸偏高,首先不要紧张,因为只有10%左右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会出现痛风:这里的痛风不仅仅包括急性痛风关节炎发作,还包括尿酸盐结晶沉积、痛风结节出现、肾病或肾结石等。其次我们要分析好尿酸偏高的原因是什么。一般来说主要原因有两种:

尿酸高痛风怎么办这七点要知道(尿酸高不一定患痛风但可能毁关节)(6)

针刀镜可用于诊断关节是否有尿酸盐沉积

也就是说,无论尿酸生成增多还是排泄减少,都可能让尿酸出现偏高,而解决办法也是从减少尿酸的生成、减少嘌呤物质摄入和增加尿酸的排泄着手。

尿酸高痛风怎么办这七点要知道(尿酸高不一定患痛风但可能毁关节)(7)

高尿酸血症包括三种类型

如何保证尿酸检测准确?

如果一次检查发现尿酸偏高,先不要急。因为年龄、性别、样本时间和实验室技术,都会对尿酸数值产生影响。包括你生活中的因素也在影响尿酸值,比如:

正因为日常因素可能影响尿酸值,所以我们推荐采集禁食后的晨血检测尿酸,避免因为生活因素影响采样检测,同时在询问病史和药物史时,也要注意药物对尿酸的影响。

尿酸高痛风怎么办这七点要知道(尿酸高不一定患痛风但可能毁关节)(8)

在确保尿酸检测准确的前提下考虑治疗方案

尿酸偏高可能造成哪些伤害?

尿酸偏高,出现在体检单上的只是一个简单的“↑”箭头,正常饮食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检测,高于正常值,就可以判定为高尿酸血症;但是发现尿酸高,是不是就要担心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软骨、滑膜、肾脏和血管壁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呢?

对于普通人而言,因为人各有异,每个人体内的酶的活性不同,尿酸水平稍高或者稍低,不一定是不健康。所以如果体检时男性尿酸水平在400μmol/L左右、女性在360μmol/L左右,可以先适当控制饮食,3个月内再复查一次,如果尿酸水平没有上升趋势,就不必担心。

尿酸高痛风怎么办这七点要知道(尿酸高不一定患痛风但可能毁关节)(9)

现在尿酸检测越来越简单

当然,尿酸高这个指标是在提醒我们每个人,要学会“回头看”,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健康:有没有暴饮暴食?有没有过分依赖碳酸饮料?有没有体重超重?有没有经常熬夜?有没有饮食不规律?这些都是高尿酸继续发展下去,损害关节和肾脏的危险因素。

尿酸水平持续升高,就成为了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及其相关合并症发生、发生的原因。尿酸高的主要危害包括:

尿酸高痛风怎么办这七点要知道(尿酸高不一定患痛风但可能毁关节)(10)

高尿酸血症可能造成痛风和痛风石

发现尿酸偏高后怎么办?

鉴于尿酸长期居高不下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所以一旦发现尿酸偏高后,促排泄、减生成尤为重要,让血尿酸达标,就可以明显减少痛风发作的几率、预防痛风石和尿酸盐沉积、防止骨破坏、降低肾损害的几率和改善生活质量。

尿酸偏高后,不是首先去找降尿酸的药物,因为随便用药可能对身体产生其他伤害;也不能仅靠低嘌呤饮食降尿酸,严格限制嘌呤摄入量仅能让血尿酸降低60μmol/L左右。降尿酸首选的应对措施是改变过去的生活,采用健康的饮食方式和生活方式:

尿酸高痛风怎么办这七点要知道(尿酸高不一定患痛风但可能毁关节)(11)

低嘌呤饮食但是要营养均衡

尿酸高痛风怎么办这七点要知道(尿酸高不一定患痛风但可能毁关节)(12)

低热量饮食代表油脂类食物少吃

尿酸高痛风怎么办这七点要知道(尿酸高不一定患痛风但可能毁关节)(13)

控制每日食盐摄入

尿酸高痛风怎么办这七点要知道(尿酸高不一定患痛风但可能毁关节)(14)

控制每日脂肪摄入

尿酸高痛风怎么办这七点要知道(尿酸高不一定患痛风但可能毁关节)(15)

含果糖饮料尽量少喝

尿酸高痛风怎么办这七点要知道(尿酸高不一定患痛风但可能毁关节)(16)

最好戒酒

尿酸高痛风怎么办这七点要知道(尿酸高不一定患痛风但可能毁关节)(17)

多喝水

尿酸高何时可以药物治疗?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指出:“建议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出现下列情况时起始降尿酸药物治疗:血尿酸水平≥540μmol/L或血尿酸水平≥480μmol/L且有下列合并症之一: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尿病、肥胖、脑卒中、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尿酸性肾石病、肾功能损害(≥CKD2期)。无合并症者,建议血尿酸控制在<420μmol/L;伴合并症时,建议控制在<360 μmol/L。”

一般建议出现血尿酸水平≥480μmol/L以上,可以间隔一周复查尿酸盐水平以及肝肾功能、心血管功能等情况,以便于确诊;对于年龄<25岁并且有痛风家族史的高尿酸血症患者还建议排查遗传性嘌呤代谢异常疾病。如果检查确诊,在采用生活方式调整与干预的同时,需要进行降尿酸药物的治疗。

尿酸高痛风怎么办这七点要知道(尿酸高不一定患痛风但可能毁关节)(18)

药物治疗高尿酸血症请遵医嘱

选择降尿酸药物时,首先要考虑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和高尿酸血症的分型,一般来说降尿酸的药物包括:

尿酸高痛风怎么办这七点要知道(尿酸高不一定患痛风但可能毁关节)(19)

抑制尿酸生成药物注意事项

尿酸高痛风怎么办这七点要知道(尿酸高不一定患痛风但可能毁关节)(20)

促进尿酸排泄药物注意事项

尿酸高痛风怎么办这七点要知道(尿酸高不一定患痛风但可能毁关节)(21)

碱化尿液药物注意事项

人体中正常浓度的尿酸有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并非血尿酸越低越好。血尿酸过低可能增加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建议降尿酸治疗血尿酸不低于180μmol/L,否则会可能增加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同时我们不推荐高尿酸血症患者长期进行降尿酸的药物治疗,一旦达标可以逐步停药,或在风湿免疫科医师指导下调整降尿酸方案。

最后建议,无论尿酸是否偏高,高龄、男性、肥胖、一级亲属中有痛风史、饮食无度、爱喝酒、工作压力大、喜欢熬夜等相关的高危人群,定期检测血尿酸,及早发现是否尿酸偏高,及早进行相关非药物治疗和药物干预。

#健康科普排位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