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字只需掌握两个字(教你写好字六)(1)

之前我们所说的“空白”,都是指:处于汉字内部、由笔画分割或投射而成、并具有相应面积的“具体形状”。

而话说到此,还必须指出:汉语中“空白”的概念,其实还有别的意思。比如:在汉字外部,所有那些没有笔画和形状的“空空荡荡”之处,也称为“空白”而并无歧议。

很明显,同名异义的两种“空白”,前者是和汉字美丑直接相关的“实体”;而后者则是与汉字形象完全无关的一种“虚境”——它的身份是“地”或“背景”。

因此也可以说,这两种性质不同的空白,对汉字造型而言,前者“有效”(起作用)而后者“无效”(不起作用)。

这个区分很重要。

因为我们之前所有的讨论,立足点都只基于“有效空白”,假如把“无效空白”也搅和进来,那么所有的分析和结论都会被完全否定、彻底颠覆。

为什么现在要提出“无效空白”的概念呢?因为随着讨论的深入,还有一个现象需要解释,就是:不光是汉字之外那个“空空荡荡”的空白(地)与汉字造型(图)无关,而且在汉字之内,还有一些空白并不影响造型的美丑。

也就是说,在于汉字内部,另有一些“无效空白”,是不必计较其是否类同的。比如下面这些字:

写好字只需掌握两个字(教你写好字六)(2)

上图这些字,用绿色螺旋虚线标注的部位,虽然也是字内空白,但显然它们面积都相当大,和其他空白不是类同关系,但却并未使字变得难看。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视觉心理学中的“投影成形”,是有条件、受局限的。线段足够近可以形成投射,这是大家已经知道的,但另有例外——当两个线画的距离渐行渐远时,视觉自动投影的效能就会逐渐消减乃至完全丧失。

也就是说,当汉字笔画远离之际,空白就会从“有形”变为“无形”,从而使“有效”变为“无效”——此时它就不再对架构好坏产生制约作用了。

比如上图中,“代”字的两个纵向笔画、“巴”字的两横和下方的“浮鹅钩”,它们之间因距离较远而不再有“投影”发生,此时的空白,就会从“实体”向“虚境”转化,它们的属性已经发生了变化(其他几个字也同理)。

虽然它们在汉语中仍被称为“空白”,但和我们以往用以考察、比较的空白已经南辕北辙,不再是同一个东西!这种“虚境”的空白,对汉字造型来说已经不发生影响,当然就无所谓类同还是悬殊——它们已和字外的那些“空空荡荡”的空白“融为一体”而“无效”于字。

写好字只需掌握两个字(教你写好字六)(3)

还以上图的“可”字为例:当“口”和“丁”足够近时,空白的投射就会自然生效(右上);而当这两个部件疏远到一定程度,它们之间就“没了关系”——此时即使想“计较”其分量也就失却了对象(左下)。

我这样说,不知读者是否明白?

真是真是,汉语概念的宽容性和汉字的多样性,真叫“空白”一言难尽、很难界定哩!

遇到类似的情况,字内的“空白类同”该怎么处理呢?每写一字,是否只要将空白平均分配就行了呢?

不是,也不可能。

笔画较多的字好办:只要处处照顾到空白类同,顺着写下来就没问题。然而以上这些字,既要保持相应的大小,又要照顾空白的均衡——这一对矛盾,实在难以两全。随意伸缩字形吧——习惯上又不合公认的习惯;平均分配空白吧——显然会因增大了面积而与其他字失却了“基因联系”……如果我们搞懂了“有效”和“无效”,空白的合理分割就没问题。

由于“线画距离之远近,导致有效空白之有无”,于是某些汉字结构就可以用这样的办法来处理:能够“成空”的(指有效空白),就叫它笔画靠近、分量相当;不能成空时,干脆任由它笔画远离——反正此时空白已经“不参与比较”,当然就不会干扰全字的类同关系。

打个不十分贴切的比喻:考量一个单位的人员阵容,一般只着眼那些在编的,而不占编制的临时工,当然允许“暂不统计”。

汉字架构也与之类似:只要把每个字的类同空白尽可能归并到一起,就能保证其造型是合理、美观的。至于那些无效空白,大点小点都无关紧要,不用再为其操心的。

细读上述文字和图例,聪明的读者又有发现:咦,奇怪!古人完全不懂视觉心理科学,怎么写出字来却处处符合现代心理学的原理呢?

这题目说来话长,这里简述三点略作提示:

1.科学体系不但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要能解释学科范畴内所有的现象和联系。视觉心理既是科学,当然就要搞清形式特征与视觉反应的因果关系;汉字架构既属视觉现象,也应该能在视觉科学的范畴内找到自己的位置。

2.就书法而言,古代只有经验没有科学,书法家虽经反复扬弃确立了每个汉字的优秀造型,但这仅是现象而非关本质。虽然前人也为汉字美形归纳了种种原则和要诀,但其理由只是“不这样就不好看”,却无法从形式与感觉的关系上来解释“为什么”—— 不进入科学体系,只能到此为止。

3.说到底,古今对汉字架构的认识差异,从几千年的“知其然”阶段,现今也该进入“知其所以然”的时代。现代的书法老师,都经过学校的科学训练,应该有能力、有胸怀借用其他学科的科研成果,来为书法教育做一点实事,特别是给那些对书法全无兴趣的同学,讲一点写字“必须如此”的科学道理。当然,前提是你对书法和科学两方面都要比较熟悉。

写好字只需掌握两个字(教你写好字六)(4)

上图是一个word页面,它纯用汉字和标点横行排列,并无任何图像元素。奇怪的是,眯起眼离远了看,密集的笔画和空白,竟能拼合出一个人像而且眉目可辨。

这是否也能证明,不同形式的汉字空白组合,确实能给人异样的感觉和印象?

另外,虽然此图中所有的汉字都是同样的量级,但头像面部较亮的地方,却使人感觉那里的汉字群的笔画都较细,这其实是字内空白带来的视错觉,这类例子在视觉心理学中俯拾皆是成千上万——而且,各是什么道理,也都有明白的科学解释。

以上种种,是否能用来解释汉字的形式与观感之间的内在联系呢?答案不言而喻,关键是我们的研究能深入到什么程度。不用说,从目前情况看,连第一步“愿意接受”都不那么顺利。

现在我们要解决大面积学生写不好字的问题,除了加强练习指导,更应该学习一点视觉心理的基本知识。只有站在科学理论的高度,才能真正搞清楚汉字架构的审美机理,在此基础上再提炼出最核心要素,才有可能使大部分学生领悟和掌握。

通过一系列的视觉体验(包括所有正反两方面的字例),我们已能感觉,空白对人眼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是超越具体笔画的——书写汉字,即使笔画略有歪斜尚不到位,但只要空白的分量大致类同,汉字的美形就可大致成立。

所以,处理好汉字的空白,就成为写好汉字的第一要义——无论横竖还是撇捺,只要它们把空白切割得当,书写就可以基本达标

还要提请注意:这里所说的“空白类同”,和大家挂在嘴边的“匀称”,意思虽然相近,但本质却有不同。其区别在于:“匀称”只是感觉的形容可以见仁见智,而“类同”则是量化的表述并且可比可测

换句话说,前者是心中的印象既虚且活;而后者是对比的结果既真又实。也正因为“类同”的基准是量化的、确定的,所以无论是用于科学检验,还是用作写字标准,大家都容易取得共识。

以往书法老师为学生指错,都会说这笔该长、那笔该短,此处太近、彼处太远——表面看,此中也有“量”的因素,但关键在于,这“长短远近”究竟以谁为比较对象,却游移缥缈难找傍依。基准都不能确定,这“量”就无法落实,众人的理解就会有天差地别。

我们所说的“空白”,则是既可目测又可“丈量”的——确定了一个计量单位,就可以用它来检测所有的差异。这就是量化的价值和作用。

下面“常”字的图例,反映了各式各样的错误字形。若从笔画分析,就须分头讲解每一笔各有什么问题,而且还说不清错误的根据;但若以“空白是否类同”为标准,则一下就能明白某一笔错在哪里,而且还知道修正的“数据”:

写好字只需掌握两个字(教你写好字六)(5)

注:1.绿圈所标,都是“失常”的空白——它们都由错误的笔画造成。

2.此图涉及“突出主笔”的概念,在以后的章节中将作专门讲解。

文章选自《写字那点事儿》

作者:高惠敏

写好字只需掌握两个字(教你写好字六)(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