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们好,马上就到中秋节了,小编已经开始期待着这个团圆的节日。您知道古人是怎么过节的吗?除了吃月饼、赏月,还有哪些习俗?文人大家又留下了哪些诗句?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这个历经千年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由来
在古代,人们并不了解天文地理,看到漆黑的夜晚中有一个亮闪闪的月亮,产生了各种奇思妙想。有的人就想了,上面会不会住着神仙?哎呀,那我得赶紧拜拜,希望月亮神仙能保佑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家人康健......
书归正传,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等。之所以被称作“中秋”,是因为在古代历法中,每个季节可以分为三个月,分别是:孟月、仲月、季月。农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被称为“仲秋”,而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称为“中秋”。最初这一天被定为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日,慢慢就演变成为中秋节。
美丽的传说“嫦娥奔月”
每个节日都有属于自己的浪漫传说,中秋节也不例外,最广为流传的便是“嫦娥奔月”了。相传,后羿射掉了多余的九个太阳,然后上天赏赐他一种成仙的药,可是他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妻子嫦娥,把药交给嫦娥保管。后来,嫦娥在八月十五这天吃了仙药就奔月而去。
后羿十分思念嫦娥,因此在每年这一天,在园子里摆上嫦娥最爱吃的东西,盼望她能回来与他团圆。在代代相传后,这一天逐渐演变成了节日,因为这天时值中秋,所以称为中秋节。
中秋节的仪式感
古人过节,重头戏就是赏月和吃月饼了,除此之外,还有烧斗香、放天灯等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习俗:
- 中秋节在汉代时得到普及,不过尚未普及到北方地区。据记载,汉朝时期人们会在中秋或立秋之日进行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最早的月饼)的活动。
- 唐代时中秋节已在中国北方地区流行,并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唐书·太宗记》便记载了“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赏月成为过节的重要仪式。
- 北宋时,阴历八月十五正式定为中秋节。“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文学作品中也记载了中秋节期间的食品。
《东京梦华录》:“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 明清时,赏月、食月饼更为普遍,“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除此之外,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陆启泓《北京岁华记》:“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帝京景物略》:“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随着中秋节活动的演变,民间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赏月、祭月、吃月饼、吃甜薯、提灯笼、舞草龙、树中秋、砌宝塔等欢度节庆活动。比如,湖广一带将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习俗。
中秋佳句永流传
- 白凝虚晓,香吹轻烬,倚窗小瓶疏桂。问深宫,姮娥正在,妒云第几。——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齐已《中秋月》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月,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白居易《八月十五夜湓亭望月》
-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 忆对中秋丹桂从,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
-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一》
-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你家有什么中秋习俗吗?欢迎分享。
丹桂飘香月儿圆,遥祝大家中秋佳节团圆美满,幸福一整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