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你若是迁都洛阳后,还能吃上黄糕炖肉吗?多好的肉泡糕啊!你竟然能舍得放弃?余秋雨在大同说,你从这里走向大唐!没有错,你虽然能带走三十多万精英大军,但你能带走黄糕炖肉吗?

公元493年(太和十七年),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拓跋宏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

去了洛阳,估计就再也不能吃肉泡糕了。有人问了,那时候有糕吗?我告诉你,有的,要知道远古的五谷里是有黍子滴。

陛下你把娘娘送去敌国了后续 您迁都洛阳还有黄糕炖肉吗(1)

生长中的黍子

在汉代之前,黍子都是用来酿造酒类,后来逐渐开始做为主食食用,相传在北魏平城时代,这里就开始有了食用黄糕的历史。也许这种食品只适宜于本土人而食,而做为当时中国的大都市,移民甚多的外乡人是吃不惯的。所以在历史上一直是地域性很强的食品,直到今天也还是一种汉族地方性糕类食物。主要流行于山西大同、朔州及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蔚县,周边县周边县以及村庄以及陕西榆林。

陛下你把娘娘送去敌国了后续 您迁都洛阳还有黄糕炖肉吗(2)

黍子脱壳后,便是我们吃糕用的黄米?黄不黄?

制作方法:

黄糕,是用黄米面蒸制,唯其色泽金黄,故名之。黍子去皮即成黄米。说起来,造物主也真够公平,大同地薄不打粮,地下煤炭储量丰富;黍类作物虽然低产,黄糕的味道却好极了。因言道“大同有两宝,乌金和黄糕。”  

   吃过黄糕的人都知道,黄糕好吃难搋。蒸糕需要锅灶、笼屉、瓢盆自不待言;蒸制时首先要将糕面淋水搓湿,往笼里撒糕粉要薄要匀,要掌握火候,这些都不在话下。难就难在蒸熟后的糕粉放入盆里要用双手来回捶击,这就是当地人所说的“搋糕”。搋糕是道关键工序,糕不搋是“块垒”,捶又容易烫手。所以有的人“宁肯不吃糕,也不愿意伤手”。大同人爱吃糕并将黄糕作为必不可少的主食,上了年纪的主妇们搋起糕来像小孩玩泥巴那样得心应手,哪啪有声,瞬间一快黄灿灿的米糕就魔术般地呈现在面前。

  大同黄糕具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筋到什么程度,讲个笑话:话说一户人家刚蒸出一块糕,一不留神被狗叼了一口,女主人赶快去抢,狗含着糕跑出一丈多远还未扯断,女主人硬是用刀才劈开。结果狗还被弹出去的糕打了个仰面朝天。

陛下你把娘娘送去敌国了后续 您迁都洛阳还有黄糕炖肉吗(3)

这就是成型的黄糕

陛下你把娘娘送去敌国了后续 您迁都洛阳还有黄糕炖肉吗(4)

有肉吃糕才更香

大同黄糕的吃法很多,可以素吃,可以油炸。素吃,就是将蒸好的黄糕佐以肉菜,囫囵吞枣那么一咽,下肚了之。这就是“一吃,吃个油老虎儿;一咽,咽个鸡叫鸣儿”,“黄糕泡肉,吃个没够”那个香啊,那个爽啊,说起来都让人流口水。油炸,就是把素糕掐成核桃大小的糕块,捏成皮,包馅,过油锅炸,捞出即可食用。糕皮要个儿小,皮儿薄。糕馅全凭个人口味制作,有豆沙的、枣泥的、髓油的、酸菜的、还有肉末的。大同人讲究“豆馅放玫瑰,菜馅有韭菜”,为的是提味。油糕的形状挺多,有的圆如棋子,有的长似弯月,有的掐成三角形,有的夹紧后两手一掬就成了“相公帽”,还有的干脆包成水饺样等等,不一而足。糕人油锅,温火慢炸,捞出后油糕松软可口,越吃越香。

   黄糕不光好吃,还特别耐饥。“三十里地的莜面,四十里地的糕,十里地的荞面饿断腰”。说的是,如果饱餐一顿莜面,可以走三十里地肚不饥,饱餐一顿黄糕能结结实实地走四十里的路,而饱餐荞面后连十里路地走不到就肚子饿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我们大同的煤矿工人特别喜欢吃黄糕。下井前饱饱地吃一顿黄糕,干一天活都不觉得饥乏。上井后,妻子把热腾腾、脆生生、香喷喷的油糕端来,再加上二两白酒,几碟小菜,那个滋润劲简直没法儿提。

   “糕”与“高”谐音。吃糕喜庆,像港澳地区吃发菜是为发财一样,寓意兴高采烈,高升旺长。为讨口彩,当地每到逢时过节,婚嫁喜庆,必定炸糕,然后分送各家,俗称“吃喜糕”。黄糕是一种食品,注入感情后也成了文化,大同的黄糕文化是那般地美妙!

这么好的东西竟然有人为了迁都舍弃了美食,说起来伟大,其实迁了都不也就是几年就完蛋了,我常想,是不是因为吃不上糕而失去动力?

陛下你把娘娘送去敌国了后续 您迁都洛阳还有黄糕炖肉吗(5)

有趣的是, 黍子不仅供食用,还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说起来十分有趣,我国最早的度量衡定制,竟然都是用“黍”来作标准的。据《汉书·律例志》说:长度,取黍的中等颗粒,以一粒黍子的纵向长度为一分,100粒为一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