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天,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180周年。本文是几个有关于鸦片战争的小贴士:第一,清军当时作战失利,但志气尚在;第二,中国近代反侵略牺牲的第一个有名有姓记录在册的人,是个“编外”人员;第三,当时八旗兵表现其实还不错。

一百八十年前的今天,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国巡洋舰皋华丽号(HMS Cornwallis)上签订。

南京条约最大的影响,几个历史小贴士(1)

油画:签订《南京条约》

这是几个有关鸦片战争的历史小贴士。

一、清军作战失利而志气尚在,比几十年后强得多

在此之前,两年的鸦片战争中,清军绿营和八旗共阵亡二品及以上大员十七名,计有:总督一员、提督二员、总兵七员、副都统两员、副将五员。其中汉族十人,满族四人,蒙古族、回族、土家族各一人。名单如下:

两江总督裕谦(蒙)

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 江南提督陈化成

定海镇总兵张朝发 金门镇总兵江继芸 镇筸镇总兵祥福(满)

定海镇总兵葛云飞 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回)

寿春镇总兵王锡朋 狼山镇总兵谢朝恩

乍浦副都统长喜(满) 京口副都统海龄(满)

三江协副将陈连升(土家) 延平协副将凌志(满)

香山协副将刘大忠 金华协副将张重祥 金华协副将朱贵

从这一连串阵亡名单中,可以看出,在初次面对西方侵略者时,清军虽处于极大劣势、连吃败仗,但总体上还是颇有志气的。大批高级将领在兵败之际选择了战死或自尽殉国,而不是投降或逃跑。

尽管也有伊里布和奕经的误国、琦善和奕山的妥协、牛鉴和余步云的脱逃,然而,奋起抵抗还是主流。

在战争中,英军从广州打起,先后攻下定海(两次)、厦门、镇海、乍浦、上海、镇江,且几乎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激战,很少有不战而下的胜利。

虽然英军对清军拥有思想、装备和技术上的巨大优势,在作战中还是不乏一度被清军击退的情况,对台湾的进犯甚至完全失利。

而半个多世纪以后,在西方坚船利炮下屡战屡败的清朝,自信心和斗志已经快被打光了。

到甲午之战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束手无策、一触即溃、望风而逃,乃至“一夕狂驰三百里”,已经泛滥成灾。孤军奋战的左宝贵、徐邦道、聂士成等忠勇之士,日益成为少数派了。

南京条约最大的影响,几个历史小贴士(2)

第一次鸦片战争略图

二、阵亡第一人:“编外”水兵欧仕乾

在正史上,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以英国的“东方远征军”于1840年6月封锁珠江口为起点的。

但英国和清朝之间的交战在前一年,即1839年9月4日,在林则徐虎门销烟后不久便开打了。

此战,就是有人称之为“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第一战”的九龙海战。

简单说,由于虎门销烟之后,在尖沙咀发生英国水手殴打中国平民致死案(林维喜事件)。英国驻华商务总监、也是鸦片战争主要推手之一的义律拒不交出凶手,钦差大臣林则徐宣布禁止贸易,驱逐英人。而义律强迫林则徐解除禁令、恢复贸易,甚至向中方发出“通牒”,被林则徐断然拒绝。

于是,义律于9月4日带五艘英国武装舰艇,硬闯九龙山(与香港岛隔海相望)洋面,并出其不意首先向清军水师船只开炮。清军水师船只和九龙山炮台随即开火还击。双方的战斗打了几个钟头。

清军射击虽然多次命中,但因为火器性能太落后,伤不了英舰。

英舰则因为其数量和炮位有限、天气不利等原因,也未讨到多少便宜。

最终,这场小规模海战以英舰撤退而告终,中方取得了事实上的胜利。

南京条约最大的影响,几个历史小贴士(3)

英国人笔下的九龙海战战场

事后,林则徐向道光皇帝上《会奏九龙洋面轰击夷船情形折》,详陈此战过程。其中提到,当英舰突然“打第一枪”时,“有记名外委之兵丁欧仕乾,弯身料理军械,猝不及防,被炮子打穿胁下殒命。

欧仕乾这名“编外”(记名外委即在编制之外委任之意,不过在当时已成惯例)的水兵,除了名字和职务,在历史上很难再找到更多关于他的情况的记载了。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推测,欧仕乾可能是林则徐到广东禁烟后,为加强海防而在当地所扩招的水勇。

这名或许只是抱着吃粮的单纯利益性目的而去应募当兵的平头百姓,自己绝没想到,因为林则徐这道奏折,他成了中国近代史上反外来侵略战争中,第一个有名有姓记录在册的牺牲的人。

南京条约最大的影响,几个历史小贴士(4)

林则徐奏折(图片来自网络)

三、当时的八旗兵,还没有那么不堪

八旗子弟一词在近现代的中国被赋予了满满的贬义,一度还成为纨绔、堕落、摆烂、败家的代名词。

不过,至少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满族八旗兵表现还不算差。二品大员殉国者,就有四人。

在乍浦和镇江,英军都遭遇了驻防八旗兵的顽强抵抗,以至于恼羞成怒,纵火屠城。正二品副都统长喜和海龄两名守城主将捐躯,其部下的协领、佐领、防御、骁骑等各级满族八旗军官,一同阵亡或自尽的,见于史册者就有二十余人。

尤其是鱼死网破的镇江之战,是英国人自己都承认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最惨烈之役。八旗兵在武器有“代差”的条件下浴血苦战数量几倍于己的英军,其名声甚至传到了欧洲。

连恩格斯都夸赞过镇江的八旗兵:“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英人对华的新远征》)

南京条约最大的影响,几个历史小贴士(5)

海龄是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即使在十一年后的1853年,正处于鼎盛时期的太平军在进攻南京时(江宁之战),也折了些便宜给八旗兵。

本来太平军开局顺利,一举攻破南京外城,取下两江总督陆建瀛的首级。

率先突入城里的是后来在北伐中从南京打到北京的悍将林凤祥。谁知,他居然没顶住从南京内城(满城)杀出来的八旗兵的反冲锋,只好先退下来。

次日,太平军重整旗鼓,选精兵重炮,再攻内城。以少打多、被围得水泄不通的八旗兵仍是拼死抵抗,史载旗兵家属“妇女皆助战”。太平军猛攻数轮、恶战一天,付出很大伤亡,才拿下内城,把打死不投降的江宁将军祥厚、副都统霍隆武、江南提督福珠洪阿等几千八旗将兵斩尽杀绝。

读历史,少一些笼统和片面,多一点细心和思考,会很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