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泽光先生曾是我家乡南部县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县委副书记,也曾在我的出生地担任过区委书记,早在南部师范工作期间,我就对他耳熟能详且心生敬意。从父老乡亲的口碑中,我知道他是基层领导干部中作风干练、勤于阅读、口才出众、颇有儒雅之风的一位。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出色的素质,他很快就相继担任了县委宣传部长和县委副书记。不过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我那时是很难有机会与他近距离交流的。22年前,我离开南部到西华师范大学任教,此后就更没有结识他的机会了,所以一直以来我们都还是“熟悉的陌生人”。去年春天,经我的老同学向维智介绍,何泽光先生发来了他的书稿《枫林旧雨》嘱我为其作序。初次交往就赐予这样的荣幸,我感到十分惶恐,本想尽快写好酬答这高情雅意,无奈临时又有很多必须要优先完成的事,以至于一拖再拖,匆匆已瞬逾年余矣!今天我满怀着歉疚拜读了书稿,又满怀着欣喜提笔写下我的感动。

以全书的60余篇诗文观之,作者显然是想用追光摄影的笔墨留存岁月的回声,留住不断飘逝的生命风景。尽管这些文章并非都是纯文学创作,但作为生命之路的回望,重拾人生的步履和足音对于个人而言,也是极富精神意义的。自然,每个人只要有重拾回望之心,只要为此而笔耕不辍,即使他无意于在文学创作上开疆拓土,文学的精灵也会翩然而至来升华他本真的生命记录,尽管生命之树已经霜变红,但笔墨的灵犀可以召来往昔的旧雨将一片枫林浸染成最富诗情画意的风景。因此,这部书稿对我的最大吸引就在于作者是生活的有心人,岁月的多情者,他的有心和多情甚至会煽动起我们也像他那样,珍惜人生路上每一个难以忘怀的细节,用笔墨留住每一个令人感动的瞬间。

王阳明名句壁纸唯美(何希凡多情矜岁月)(1)

打开书稿,我们会首先看到作者收存了从小学到初中的三篇作文:《上学和回家》《我想当医生》《我爱冬天》,倘以成人和名人的标准观之,这三篇文章固然算不得什么惊人之作,但它们却是作者童年至少年的原初性生命表达,是未经成人经验涂抹的晶莹澄澈之心灵颤动,更何况,这些作文还相继被老师选拔为优秀作文,就像莫言即将发表处女作的前夕最初走进编辑部所引起的“进门如进金銮殿”的生命狂喜一样,这几篇受到老师青睐的作文带给作者的精神振奋,丝毫不亚于作者作为农家子弟终于参加了工作、终于当上了乡、区、县的领导时所获得的高峰情绪体验。我甚至认为,当我们跨进成人的大门,当我们被经济的快车道挤进了逼仄的精神情感空间,这些“少作”就如同照亮我们童年的那盏摇曳着黄色光晕的煤油灯一样,它在使用价值上已难免低廉与落后,但在精神层面,那已是价值连城也换不回的生命珍藏。生活像溪水涓涓流淌,人人都有那幸福的时光,但我们却没有留意拾取童年和少年失落的那一串串足以令我们心动神摇的珍珠!

全书的主体部分自然是作者几十年工作经历的写真,特别是作者在各级领导岗位上的一些富有创意的思考和取得了明显工作实绩的讲话发言,以及在邓小平理论学习中带有研究性的思索和追问。《岗位写真》《思维之花》《邓论浅谈》三组文章浓缩与再现了作者参加工作以后不断刷新生命记录的进程。《广播员的烦恼与快乐》是作者真正滴进了我心灵的旧雨,该文记叙了作者在文革时期公社广播员岗位上的生命历练。在那样的年代,广播员是那些躬耕田畴的农民艳羡的岗位,而又是那些有工作的人都可以使唤的岗位。作者不仅要做好广播员的主业,还临时承担了驻村工作任务。即使在这并不单纯的奔劳中,年轻人还在筹划着自己的工作蓝图:当贯通全乡广播网络的木质电线杆屡屡被盗,乡上对村、社唯一的电化指挥系统和信息渠道就难以通达。作者在诸多条件都没有具备的情况下,自发请缨土制钢筋水泥电杆,其间材料的购买与准备、关系的联络、经费的申请、人员的组织、技术的难题等等,一切都可谓筚路蓝缕,艰苦备尝。经过数月之久的苦战,自制钢筋水泥电杆的奇迹终于出现在乡村山野!看到这些智慧与体力的结晶,我也想到了自己高中毕业后在公社水库工地苦熬苦战的情景,但我短暂的艰苦很快就被水库工地并不艰辛的文字宣传工作所取代。虽然我那时也是任何人都可以驱遣的渺小生命,但我并没有超越自己的渺小创造出作者那样在当时堪称惊人的生命奇迹。我认为,这样的生命遭际在当时虽然也浸透着苦水,但这是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生命历练,正如许地山小说《商人妇》的主人公惜官在历经人生艰难之后所言,“人间一切的事情本来没有什么苦乐的分别:你造作时是苦,希望时是乐;临事时是苦,回想时是乐”。也许正是因为经历了这些人生的磨砺,当作者相继走上乡、区、县领导岗位后,特别注重与老百姓的心灵交流,开言吐语都力避大话空话和套话,力争每次讲话都能直抵下级和群众的心扉,能够因此而获得实质性的工作成效。比如为了群众的致富,要求老百姓种植蘑菇,这种新生事物,在其初期都很难为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在具体推广过程中也会遇到诸多实际难题。在《养猪与种菇》一文中,作者不是空洞号召、强行灌输,而是以曾经的服刑人员痛改前非,通过养猪致富的典型事例作类比,将养猪的经验和道理出人意料地迁移到种植蘑菇上,这就较之直接号召种植蘑菇更能引起群众的浓厚兴趣,更有真实生动的事实参照。在我的感受中,该文作为工作讲话稿,听起来生动、实在、有趣,作为有独立思考特质的文章也有很强的可读性。我想,只有真正想把工作做好,真正由衷关心群众经济收入,一个领导干部才有可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注重讲话的艺术和效果,才有可能通过深入的理性思考将养猪和种菇两件并不相干的事作出巧妙深刻的事理逻辑联系。再如《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一文在总结某乡“三户”评选试点工作的成效时,作者并不首先穿靴戴帽,而是提炼出三个典型事件:村民久欠提留款13万元之多,通过三户评选,几天就自觉上交12万元;某村支书居然落选;在外乡任党委书记的两位同志相继回乡现场感受三户评选,并表示要在自己的辖区推广。这三件事对于干部群众都颇具震撼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生动地演绎了事实胜于雄辩的真理。作者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做了精练的总结:三户评选收到了直接的当前效益、长期性的社会效益和领导作风效益。这两篇文章虽然是工作讲话,但却殊无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官僚作风,有的是满含作者思考提炼之功且言之有物的亲和力。

王阳明名句壁纸唯美(何希凡多情矜岁月)(2)

我知道,何泽光先生作为领导干部所具有的口才和写作能力都来源于他的好学,而且从他走上领导岗位的那个年代开始,随着社会文化的开放和经济的发展,领导干部的知识化就成为一种必备的素养。作者仅有初中的全日制学历,但他不甘于历史造成的知识歉收,先后就读于南充农校和省干部函授学院。他并没有把补上的学历当着门面花瓶,而是在实际工作中提升自己的真才实学。不像有些领导干部原本有足可骄人的学历,但他们不是以真才实学来强化自己的生命自信,而是以领导干部的身份来膨胀自己的精神优越感,他们自认为天生就比老百姓优秀,因此不论他们的工作名声再臭,他们的心灵深处都是把下级和老百姓当做奴隶,这种人往往是官越当越大,学问越来越浅。何泽光先生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但他身上并没有领导干部所忌讳的书生气。他的全部思考和研究都是为了要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都是为了收到明显的工作成效。在乡、区领导岗位上,他要利用农校之所学钻研农业技术和管理,力争成为基层工作的真正内行。由于分工的需要,他在县委宣传部长和主管意识形态的县委副书记岗位上要思考和研究《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性》,他甚至还可以较之常人更能直接感受到《文化的困惑和诱惑》,这些题目并不是一般领导都能够做的,其中的有些课题已经抵达了哲学思考和学术研究的层面。他虽然还算不得严格意义的学者,却在有学问的领导之路上不断迈进。他对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邓小平理论的学习钻研尤其用力甚勤,全书专题研究邓小平理论的文章竟多达十余篇,对于小康社会、实事求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象与本质、矛盾与改革、公与私等诸多重大命题做出了富于个性的深入探讨。这些文章作为讲话稿曾对乡镇干部的理论学习发挥了重要的引导启迪作用,同时也卓有成效地提升了一个宣传部长和县委副书记的理论修养。在我的阅读感受中,这些文章明显有别于层层抄袭的官样文章,不乏作者思维和智慧火花的闪射,是作者心血和精诚的结晶。我认为,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作者不依赖秘书而亲自为文的领导作风,它更是作者在特殊的人生坐标点上生命历程乃至心路历程的生动反映。

我欣喜地发现,作者的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乃至笔耕心织都已经形成一种精神的惯性,以至于他在退休后写出了更多富有情感深度和精神质感且文采灼灼的文章。很显然,由于褪去领导的严肃装束,作者的思绪和情感都更为洒脱奔放,他的心灵更加融进人间烟火,家庭亲人和昔日师友、风雨故人都纳入笔底,写来情深意长。他自由地思考中华历史,记录逸闻趣事,他把游览祖国壮丽山川的豪情与逸兴挥洒成文字的锦绣。他在社会舞台的空间缩小了,而他的心灵空间扩大了,他过去文章的庄重严肃变成了而今的洒脱旷放,他退休后的三十余篇(首)诗文淡化了昔日的政治理性,平添了更多的生活情趣和生命激情,也平添了更多的文学华彩。他的那些诗词曲也许未必尽是当行本色,但他的笔下无疑有了更为强烈的文学艺术憧憬,有了这样的憧憬,他在文学写作的路上必定会走得更远。我也特别注意到,不论是在领导岗位上还是退休后的颐养,作者对自己的家乡、母校乃至恩师和老领导都长怀感恩之心,“大山深处”中的三篇文章组成了原生故乡和精神故乡相交织的动人风景:他亲自为自己就读的小学撰写《山村希望小学志》,不仅用语典雅,而且字里行间流淌着对自己学习生涯始发地的深深感念,带着这种感念,他追怀了母校的悠久历史和发展历程,追怀了母校老师的哺育之恩,尤其不惜笔墨叙写了企业家王文志先生捐建母校的无量功德。山村小学虽然地处乡曲,难载盛名,但她却是山村儿童从自然人格走向文化人格的启蒙之地,是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幸福的精神摇篮,即使伟人战将,只要沐浴过她温暖的春晖,都理应对她持有虔诚的敬意!这篇小学志未必是传世名篇,却是一位赤子深情的献礼。《山区人民的希望之光》是作者在母校大坪中学四十五周年校庆上的讲话稿,全文超越了校庆仪式的惯有语势,字字句句饱含着对母校的至爱深情。文章紧扣敬献给母校的匾额“希望之光”作意义诠释,讴歌了母校几十年滋兰树蕙、树栋催梁之功,尤其逐一回忆了给学生留下持久印象的那些优秀老师精彩的教学风姿,以及他们调离和退休后对母校建设所奉献的一片丹忱,以生动的事实让人们领略了地处偏远山区的大坪中学曾经名师云集、人才辈出的辉煌历史。《山里人的好老乡》是对一位逝去的前辈领导周先钦的缅怀,但作者首先不是从领导角度来感受他的,题目重在彰显“好老乡”,这个定位拉近了读者的距离,“老乡”是一个最具亲和力的称谓,但并非人人都能够冠以“好”字。一个人不管他建树了多少奇功伟业,他的可亲可爱首先是从一个普通的好人开始的。由于周先钦先生不仅是作者的老师、领导,还是他的好朋友,于是全文就从这四个“好”全方位展示了这位老前辈的人格风范,读者和听众由此对他有了丰富的立体感受,这就使得口头和纸上的赞誉不仅传达了作者的心声,也同时化作矗立在人们心中的墓碑。最后的六篇文章无疑称得上全书诗意盎然的凤尾:竹之翠、梅之香、枫之红、画之醉、书之悟,这是作者“复得返自然”的生动写照,是作者精神畅想曲线的诗性描画,是作者在长期的政治思维中终于流淌着文学思维活水的生命超越。

王阳明名句壁纸唯美(何希凡多情矜岁月)(3)

如今,《枫林旧雨》一书作为作者生命情愫的阶段性纪念即将付梓了。领导干部或退休人员的出书,常常会招来人们的苛责与误会,这主要是由于我们的意识底蕴中还保留着几十年前著书作文的神秘感。早在我初执教鞭的时候,如果有人能在报刊上发表文章,那是非常令人艳羡的事情,如果谁出版了一部著作,那就更是令人景仰之至。因为那个年代能让自己笔耕心织的成果变成铅字的奖赏,还主要是文化精英们的专利,平民百姓登此境界的自然都属凤毛麟角。然而,当大众文化的勃兴与审美民主化的诉求联步徐来,正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样,花样翻新的历史外部变动翻转了文化精英独领风骚的棋局,在一个越来越没有读者的年代,敢于舞文弄墨的作者却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在互联网资讯特别发达,而报刊出版业也把追求经济效益当作最高生存原则的今天,不仅发表文章易如反掌,就是想要出版砖头般厚重的书籍又有何难哉!这种泡沫性的繁荣隐藏着可怕的危机:文化精神创造已经由作品沦为商品。当文化创造完全失去了神秘感和神圣感之后,我们也很容易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作文著书之人一味视作附庸风雅,特别是那些本不属于文化创造专门工作的党政干部,他们的舞文弄墨就更是难逃这种颇能引起人们共鸣的认知围城。其实,借著文出书附庸风雅的人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而把写作当作自己真诚的生命需要的人也从来就有。不论水平高低,真诚写作的人都可以不断刷新自己的生命记录,尤其是可以不断提升精神的高度,开掘思想和情感的深度。任何一个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水准的人,都有权利藉此表达自己的生命历程尤其是精神情感历程。领导干部也有真性情,也有好文章,特别是当有些领导干部在位期间就特别注重文字修炼,退休后又把写作当做一种不可或缺的生命滋养,他的写作劳动就无疑是一种高贵的生命创造。史铁生说,写作就是为人的生存找一个至一万个精神的理由。我相信,真诚的写作活动绝不至于使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人们因“门前冷落车马稀”而失去精神的平衡,真诚的写作也能够有效地提纯已进入人生之秋的人们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如果全社会有更多的人超越纯功利性追求而从事真诚的阅读和写作,整个社会有修养的人就会更多,干坏事干蠢事的人就会更少,整个社会的精神生态也就真的能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了。我由衷地祈愿像作者这样已步入“霜叶红于二月花”之境的先生们,愿你们那一片如火的枫林能够因为旧雨频洒而贮满精神的活力,更加灿烂迷人、醉人、动人!

王阳明名句壁纸唯美(何希凡多情矜岁月)(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