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母亲翠花唐大哥(亲情我的父亲母亲)(1)

陪刚上一年级的儿子读书,为他解读“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道理,听完,儿子似懂非懂地告诉我:“妈妈,我明白了,就像我姥爷那样,他说他小时候没好好上学,现在头发白了,好多字都不认识,后悔也来不及了!”

我哑然失笑。顿时,脑海里父亲母亲的一大堆往事便历历如昨。

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听父亲说他只上了几天学,和自己一同上下学的铁哥们中途辍学,任凭家长软硬兼施,他也再没去过学校。而母亲却不同,她非常喜欢学习,只因当时舅舅们都在读书,家里农活需要帮忙,经济条件又不允许,作为女孩子的她才没机会步入学校大门。

出生在50年代初的他们如今已近古稀之年,岁月的风霜染白了他们的黑发,吹皱了他们的容颜,但他们心底的精神之树永远挺拔伟岸,苍翠葱茏。

小时候,我天天看到的是母亲忙碌的身影,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灶间廊下,无一刻停歇。初中时期的作文里,也好像只有母亲,只有“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在我心里,常年在外打工的父亲好像是一个模糊的存在,只有在农忙和春节,才可以看到他带着疲惫而又开心的笑容,客人一样出入在这个家里。

更多的时候,母亲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我,两个妹妹,还有弟弟。晨光熹微,母亲悄悄起床,洒扫、喂牛(记忆中,家里一直养着一头牛)、做饭,然后给弟弟穿衣,喊我们吃。白天,五六亩农田,由她耕种;晚上,家务,孩子,缝缝补补,直到深夜。我的印象中,晚上十点之前,母亲是没休息过的;在全村人的印象中,她比男人都能干。

我比弟弟大7岁,弟弟出生那年,我正是入学年龄。印象很深,一块钱的学前班学费也交了,我却被母亲“勒令”退学,回家照顾弟弟,第二年直接上一年级。

我清楚地记得,上学的第一天,因为不会写数字“3”,急得回家大哭。母亲告诉我:“哭啥,不会写咱慢慢学。”就是这句话,我一辈子都记得。人生不易,每每遇到困难的时候,母亲的这句话都会给我无形的动力。

每天放学回家,我们姐弟都会帮母亲做饭,收拾家务,干农活。有时候,和母亲一起给玉米苗施肥,听到学校的预备铃响了,才飞一般地赶往教室。

我的父亲母亲翠花唐大哥(亲情我的父亲母亲)(2)

总是听到父母和别人聊天的时候,骄傲地说道:“俺家四个孩子啊,一个比一个省心,在班里都是前三名。”

“快起床,到院儿里读书了!”这是我家暑假里每个早晨的打开方式。

而我们,也总是在这样的语言激励下,一天比一天努力,一个比一个勤奋。每逢期末,我们带回来的奖状,总会让他们的眼角眉梢都是笑。直到后来,为人师,为人母,我才知道,没有任何文化的父母原来对赏识教育竟如此精通。

后来,弟弟到了离家很远的一个地方上初中。每每星期天回来,母亲老早就在村头等着了,看着弟弟推着那辆除了铃不响其他全响的破自行车和那瘪瘪的车胎,还有挂在脸上的泪痕,母亲一切全明白了,笑着打趣道:“等你长大赚钱了,自己买辆小汽车啊!”

记忆中,母亲有很多偏方。我们感冒发烧了,她会擀上一锅面条,放上醋,就着大葱白吃完一大碗,出一身热腾腾的汗(此时当然不能出门受风),第二天,就啥事没有了;不小心扭伤了脚,她会在铁制容器里,倒上一点白酒,点着之后,用手蘸着酒火在伤处拍拍,如是几次,创伤不治而愈。

作为家里的老大,很早我就被母亲派去处理家里的各种事务,给远在异乡的父亲写信,向别人家借东西,参加村里的红白喜事,甚至去农村信用社取钱。

为了尽快就业,我初中毕业之后,选择了直接上师范学校。而弟弟妹妹,都读了大学,弟弟还读了博士,后来去了国外。每每说到这里,母亲总是面带愧色地告诉我:“你小时候受委屈了,你放心,我有啥好东西,不给他仨,都给你。”

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没文化的他吃尽了各种苦头。但奇怪的是,他想方设法让弟弟上了当时河南省重点高中——淮阳中学,随着我们姐弟上学的花费越来越多,他的小生意好像也越来越好,只有我们知道,四个孩子就是他的最大动力啊!

母亲对姥姥重男轻女、只让三个儿子上学的思想颇有微词,一直主张谁能上到哪里,他们就供到哪里。弟弟上高中那年,两个妹妹上大学,已经毕业上班的我被母亲派去,带着老爸寄回来的学费、生活费,把他们仨一个个送到了各自的校园。

时光飞逝,我们一个个参加工作,结婚,生子,我们离父亲母亲越来越远,但是我们知道无论走到哪里,我们永远都走不出他们心灵的视线。

我的父亲母亲翠花唐大哥(亲情我的父亲母亲)(3)

父母这段时间在我家,那段时间在妹妹家,有时又乐颠乐颠地飞到了地球的另一端,跑到美国去看自己的儿子、儿媳和孙子了。没出过国门的我简直无法想象,汉字都不识几个的父母拖着行李箱,坐20几个小时的飞机远涉重洋的情景。而他们却很少让人接送,不晕车,不晕机,问路咨询,打车聊天,开开心心,乐此不疲。

无论在谁家,他们都不闲着,看孩子、接送上学、买菜、做饭、收拾家务。我上班之前,走到电梯口,母亲会一路小跑跟出门外:快,把这杯水喝了再走;忙于工作,顾不上回家吃饭,老爸会拎着饭盒送到单位。而我们也都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他们的照顾,因为我们知道,年近古稀的他们需要被重视,有时候父母就是用来麻烦的,否则没有成就感的他们就会没了精气神。

年轻时的父亲是不怎么运动的,而现在,运动已经成了他生活的必需。早早起来,一路小跑,身轻如燕;送完孩子上学,乒乓球、羽毛球挥舞起来,能一连打败好几个对手;单杠双杠时不时翻翻(有一次还不小心摔伤住院,嘘,这个先不提);河里露天泳池经常有他的身影;“开心运动”的微信群里时不时有人喊他参加某个俱乐部的活动······

无论走在异国的街头,还是站在我家的阳台;无论坐着妹妹的保时捷,还是蹬着我的两轮电动车,我亲爱的父母大人都是一样的开心。

平平淡淡,知足常乐,坚韧顽强,善良乐观,我的父亲母亲始终以智者的形象屹立在我们的生命中,年近古稀的他们是一家人的精神领袖,我们也会带着这份无价的财富幸福向前!

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多么希望,再过十几、二十年,当我退休之后,还能和他们顶嘴;还能哼着小曲坐着老爸的老年三轮看蓝天白云;还能开着我的坐骑,载着他们,游世界,看风景,而对我蹩脚的驾驶技术,老爸老妈依旧在一旁指挥:向左,向右,慢点·····

#沈丘专栏主编:鹿斌(露白)

#副主编:刘彩珍,王倩倩

作者简介

我的父亲母亲翠花唐大哥(亲情我的父亲母亲)(4)

王凤,中学语文教师,上善若水,热爱生活,钟情教育,守望成长,静待花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