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城南旧事》被认为是一部带有作者强烈自传色彩的怀乡小说。林海音在《城南旧事》用自己饱含深情的文字表达了浓烈的怀乡情绪,同时也记叙了北平人们的生活,对生活在北平的底层人的生活境遇进行了关注。

这就使得《城南旧事》不仅是一部怀乡小说,如果将其置于台湾文学史甚至是整个汉语文学史当中重新审视,它还重新延续了五四新文学对人进行关注的文学传统。

城南旧事第四部(城南旧事)(1)

1960年代,林海音创作的《城南旧事》问世,作者通过主人公——英子的儿童视角,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一种溢于言表的天真、自然,道尽了人世间复杂的情感,将英子眼中北京南城风光恰切地融入到温和平淡的语言文字当中。

城南旧事第四部(城南旧事)(2)

在展现真实、热闹的市民生活的同时,林海音也对自己记忆深处的北平南城进行了时空的重构。将自己的童年记忆,以及对于北平南城的多重情感,和自我的精神文化价值寄予其中,这就使得作者笔下重构的北平南城已经从地理空间的范畴上升到一种“原风景式”的空间呈现。

城南旧事第四部(城南旧事)(3)

不难看出,作者在对“城”进行时空重构来表达自己对于第二故乡——北京的浓浓相思之情;同时,也有意识地将视角深入到城中的人,发现北平底层人民生活的喜怒哀乐,对小人物命运及生存境遇进行发现和持续关注。

城南旧事第四部(城南旧事)(4)

如果说,林海音《城南旧事》中利用小英子的儿童视角对北平南城进行时空重构,完成对北京南城民俗风景、地理空间的追忆,传达出深藏在作者心中的怀乡情怀;

那么,在对北平人民的关注中,作者则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双重叙事视角实现了关于人、人性等内容的思考。

城南旧事第四部(城南旧事)(5)

“视角的选择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同时,恰当地运用叙事视角可以使作者的内在意蕴及作家的创作目的得以富有意味的传达。”

一方面,从叙事的显语层来看,小英子的儿童视角呈现出一种天真、善良的性格,林海音通过小英子的眼睛去追忆旧时在北平的生活和民俗风情,而儿童视角具有一种去避性和还原性的功能,作者也正是从这种儿童视角出发,回避了成人世界的复杂性,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表达了对北平底层人民的生存疾苦的同情和关爱,流露出一种仁爱、善的传统文化精神价值;

城南旧事第四部(城南旧事)(6)

另一方面,从叙事的潜语层来说,小英子同样以一种儿童化的女性视角介入到文本当中,作者从女性视角的敏感、细腻窥探到底层人民特别是底层女性的生存苦难和窘况,引起对于人的生存境遇的持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