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的知识(语用)(1)

一、比喻

【知识点讲解】

1.定义

比喻又叫打比方,即用有相似点的某些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比喻句不管什么形式种类,喻体一定明确出现。

3.种类

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显特征,可分为三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常见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典型形式是:甲是乙。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这种叫“博喻”。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且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下面几例都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作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想象

注意:

(1)比喻要有相同点;

(2)不是有比喻词就是比喻句;

(3)比喻句不管什么形式种类,喻体一定明确出现。

【真题分析1】【2020年新高考卷Ⅰ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 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比喻是常见的修辞手法。从题目要求可以确定,答题思路先要找出比喻的地方,然后从相似性(本体和喻体之间)角度对比喻句内容进行分析。对这一句话的理解,要结合前一句子。“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紧随此句的是题目中的比喻句。“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这一比喻句是用以形容”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

比喻句的本体是路,不是车;喻体是”河“。那么”路“为什么像”河“呢?这二者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细想起来,相似点还不止一处。

一是路和河的形状相似,曲折着向前延伸;

二是路上的车流和河中的水流相似,都是流动的,不是静态的;

三是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杂质多而黏稠流动缓慢相似;

第三点的相似最为重要,也是这一比喻句所要表达的核心意思——塞车的路像黏稠的河——强调路上车多行进缓慢。综合起来参考答案如下:

答案】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回答比喻在文段中的体现)②这一比喻的相似性有: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固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指出比喻中的相似之处)

【思路】比喻 比喻解读(本体和喻体) 相似性解读

【文本理解重点】两点相似性,形态与速度。

【真题分析2·比喻】【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2届高三第二次大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天津众多的民间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杨柳青木版年画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制作杨柳青年画,前期工序与其他木版年画大致相同,都是依据画稿刻版套印;而后期制作的杨柳青年画,却是花费较多的工序于手工彩绘,把绘画的笔触色调与版画的刀法版味,巧妙地融为一体,(病句正确修改:而杨柳青年画的后期制作,却是花费较多的工序于手工彩绘,把版画的刀法版味与绘画的笔触色调,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两种艺术相得益彰。由于彩绘艺人的表现手法不同,同样一幅杨柳青年画坯子——经彩绘处理的墨线或套版的半成品,可以分别画成精描细绘的“细活”和粗犷豪放的“粗活”,艺术风格迥然不同,具有独自的艺术价值。

杨柳青木版年画更以其历史积淀厚重和文化连续性的特征而扬名海内外,是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的一种综合的集精神与实用、历史和现世的物化成果,具有历史进程中“活化石”之作用,也是历史时代风貌的“百科全书”。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20.“杨柳青木版年画”为本体,“活化石”“百科全书”为喻体。(2分)形象地表现了杨柳青年画历史积淀厚重,具有极高的社会研究价值,以及能够反映历史丰富多彩的风貌的特点。(3分)(意思对即可)

【思路】比喻 比喻解读(本体和喻体) 表达效果(通过比喻来表达出什么意思<历史性和丰富性>,有什么艺术效果<生动形象>)

【文本理解重点】活化石,强调历史性;“百科全书”强调内容的丰富性。

二、比拟(拟人 拟物)

【知识点讲解】

1.定义。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通俗地讲就是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种类。(1)拟人。即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拟人一定要有人的动作、语言、情态或心理。

(2)拟物。修辞方式之一。把人拟作物或把甲物拟作乙物。

①把人比作物,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拟物更强调物的动作情态,往往不出现所拟之物,而是出现所拟之物的动作情态,如上面例子中的“涌”“夹着尾巴”“咆哮”“长在”。

拓展:比喻与拟物的区别

所有的比喻句都有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喻体必须出现。

拟物中的物可以不出现。“涌了上来”“夹着尾巴”“咆哮”“长在水里”的动作主体并未出现。

3.比拟的作用

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俏皮活泼,表达某种情感,或引起情感共鸣。

修辞手法的知识(语用)(2)

修辞手法的知识(语用)(3)

三、排比

【知识点讲解】

1.定义

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句子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语势,广文义。”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内容更辊丰富。

修辞手法的知识(语用)(4)

修辞手法的知识(语用)(5)

四、对偶

【知识点讲解】

1.定义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修辞手法的知识(语用)(6)

修辞手法的知识(语用)(7)

【真题分析·对偶】【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

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思路】对偶 构成(修辞内容,什么和什么对偶) 效果分析(结合文段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5分)①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修辞内容,构成,什么和什么对偶)(2分)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效果分析1),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效果分析2)。(3分)评分参考:答出①给2分,答出②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五、借代

1.定义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

2.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替。例如: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2)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例如:①举酒欲饮无管弦。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全部与部分互代。例如:①孤帆远影碧空尽。②吟罢低眉无写处。

(4)用专名代替泛指。例如: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用结果代替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6)用作者、产地等代替。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借代的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

修辞手法的知识(语用)(8)

一、修辞考点新高考题型命题趋势

从2020年新高考山东卷,再到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和全国新高考Ⅰ卷的语用题命题来分析,考虑到选择题的难度较低,修辞用法在语言文字运用中以主观题型出现,分值有所增加,为5分。从目前2022届高三备考各地试题分析,语用题中词语选择、语句复位、修改病句、修辞手法、补写句子是高频考点。

【高考真题】

【2020年新高考卷Ⅰ山东卷】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白天黑夜,红尘 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

【答案】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回答比喻在文段中的体现)②这一比喻的相似性有: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固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指出比喻中的相似之处)

【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2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5 分)

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

【答案】(5分)示例:①文中把棉花吸收足重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比拟成人吃好饭喝好水才能健康成长,投射了作者对棉花的感情;②使表达比较活泼。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

【答案】(5分)①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

评分参考:答出①给2分,答出②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二轮复习修辞考点着力点

在把脉修辞手法考题主方向的情况下,对点专练,提高答题的规范性或得分率。主要着力点:进一步熟悉常用、常考的几种修辞手法,进一步熟悉常见的命题套路,进一步强化训练提高答题规范性。得分目标:保4争5。

训练重点:审题能力,踩得分点意识,修辞效果专业词语述评能力,结合文本分析能力,对文本内容的深层阅读理解能力。

(一)、语用修辞考点主观题常见命题形式(真题展现)

19【2020年新高考卷Ⅰ山东卷】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20.【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5 分)

21.【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对其作简要分析。(5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6分))

20.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20.请简要分析第三自然段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5分)

【总结】通过对以上具有代表性的题目研究,有以下总结:

①分值多为5分,也有4分和6分情况;

②指定一个句子进行修辞定点分析;

③有时不直接给出修辞手法,这时修辞手法有可能是一种,有可能是两种或三种;注意题目“什么”和“两种”“哪些”的问法;

④有时直接给出修辞手法,要求分析;

⑤根本任务要分析修辞的表达效果,所的题目都有“分析”二字,问法多样:“请简要赏析”“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进行简要分析”。

(二)、语用修辞考点主观题答题“黄金三要素”

不管文句是什么,也不论题目如何问,回答语用修辞考点主观题离不开三点:一是明确指出修辞用法是什么(修辞名称),二是解读修辞手法有什么(内容解读),三是分析修辞手法效果(效果分析)。

示例1:【2020年新高考卷Ⅰ山东卷】

白天黑夜,红尘 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

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思路】比喻 比喻内容(本体和喻体解读) 效果分析(相似性表现,也就是分析效果)

【答案】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1分)(回答比喻在文段中的体现)②这一比喻的相似性有: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1分)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固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2分)(指出比喻中的相似之处)

示例2【广东省2022届新高三省级摸底联考】

康巴的领导者深知,只有用双脚丈量,才能探明它们的价值,才能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让这些养在深闺的靓丽景点展示在世人面前。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思路】 ① 修辞1 修辞内容 修辞效果②修辞1 修辞内容 修辞效果③修辞1 修辞内容 修辞效果

【提示】答题涉及多种修辞手法,“黄金三律”(修辞 内容 效果)依然一样不能少,但要求做到组织答案时语言须更简洁更精练。

【答案】20.①借代(修辞名称):“用双脚丈量”代指行走奔波,实地观察调研,(修辞内容)体现领导者的实干精神。(修辞效果)②比喻(修辞名称):以“面纱”比喻掩盖康巴真实秀丽面目的东西,(修辞内容)“揭开面纱”比喻实探真容。(修辞效果)③拟人(修辞名称):“养在深闺的靓丽景点”,把靓丽的凤景写成养在深闺的女子,(修辞内容)形象生动,写出旅游资源深藏山中不被人知晓的特点,引人向往。(修辞效果)(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3分,答出3点给5分。)

示例3【广东省2022届高三第一轮省级联考】

也许是来去无踪的风,在人们歇息时,抚平了沙山的每一道印迹、将沙子驱赶到它们原来的位置,将它们重新整合、磨砺、凝聚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思路】 ① 修辞1 修辞内容 修辞效果②修辞1 修辞内容 修辞效果

【答案】 20.①这句话使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2分)(修辞名称),②把鸣沙山比作是风手中的雕塑作品,把风聚拢沙粒并保持鸣沙山原状的过程当作人“不知疲倦地雕塑”来写(1分),(修辞内容)③赋予风以人格,表达了作者对风的力量的赞叹和敬佩(2分)。(修辞效果)

(评分参考:修辞手法每种1分,有分析1分,表达效果2分,言之有理即可)

【提示】题目中的语句,在表达效果上有共同之处,所以组织答案时合二为一,为的是使答案更精练。但是“黄金三律”(修辞 内容 效果)主要得分点一样不少。

(三)语用修辞考点主观题答题核心能力点

一轮复习,考生对这类题目有了解,答题思路也熟悉;二轮复习重点是如何在规范答题基础上,做到答题既又快又好,也就是高效得分。

修辞考点主观题答题核心能力点有三点:

☆一是要找准修辞手法,这是大方向,不能错;

☆☆二是对这一修辞手法的本质性理解,包括其作用,要有专业术语的识记;

☆☆☆三是将修辞手法结合文句,进行内容和效果的分析。

考生的痛点:多在第三点效果分析,要么只答不出专业术语,要么只答专业术语,要么效果分析只答出其中一点不够全面,要么效果分析不能结合全段内容来表述,文段内容理解不到位。

修辞考点的基础点:修辞手法的理解。(这些知识点是固定的,可以在二轮复习有意识地梳理和强化,如识记某一修辞手法作用的专业术语。这些可以称之为非智力因素,老师可以教会。)

修辞考点的能力点:文段内容的理解。(句不离段,对某一句话修辞手法的理解,得把这句话代入原文语境,这才是分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根本。很多考生丢分,就是在这个地方。这些可以称之为智力因素,老师不一定能教会,重要考生的“读”与“悟”。)

将修辞手法具体到某一句话中进行考察,而不是对修辞手法的客观认定,体现出新高考改革的方向——考察考生的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

其实,现代文阅读 Ⅰ和Ⅱ、古诗鉴赏的主观,都有“考点的专业知识 文本的阅读理解”,这些能力是相通的。主观题提分的关键,最后拼的是“文本理解”

示例【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

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思路】对偶 构成(修辞内容,什么和什么对偶) 效果分析(结合文段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5分)①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修辞内容,构成,什么和什么对偶)(2分)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效果分析1),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效果分析2)。(3分)评分参考:答出①给2分,答出②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分析】新高考Ⅰ卷考察的修辞手法真是再普通不过了——对偶。题目简单,但得分未必理想。学生丢分有两点:一是对“对偶”构成不能上升到“意义紧密相连” 这一高度总结分析,多是回答什么对什么,简单列举;二是没有结合文体整体内容分析出这一句话“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

【解析】

1. 熟悉修辞手法(基础)

对偶是常见的修辞手法。

对偶定义: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

原句: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

“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

“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

那么这些内容为什么能放到一起“两两相对”?从对偶的定义来看,就是“结构相同、意义对称”,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对得上,这才是理解对偶的精神实质。

2. 结合文本理解修辞手法(能力点,提分关键)

对偶作用:语言精炼,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两部分内容相为补充、照应或者对比、反衬,增加表达的文采与语言的感染力。

“语言精炼,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这些是专业术语,可以直接照搬;

“增加表达的文采与语言的感染力”,也可以照搬,但是结合文本,怎样具有感染力呢?从全段内容来看: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 交相辉映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 热闹非凡 ,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络绎不绝 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 汁醇味正 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三段文字主要是写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传统文化,选句“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就是在以对偶的形式具体展现出传统节日中的多样传统文化上形式,让人们有一种很强的现场画面感,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其实文体结尾句“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已经说得很清楚。所以,这一对偶的效果可以表述为“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当然,与之意思接近的表达有:

“有文采,增强画面感,具有现场感染力;表现出传统节日的魅力,渲染传统浓厚节日氛围”……

不管答案如何组织,考生得有这样的意识:一定要结合文本的语境来分析这一修辞在文段中起到的表情达意作用。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关键得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