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起苏鲁两省交界的绣针河、南止连云港与盐城交界的灌河口,绵延211.6公里的连云港海岸线上,一场以“滨海”为本底、“风貌”为内涵、“塑造”为路径的滨海风貌塑造行动正在展开,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连云港规划展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连云港规划展示(江苏连云港让百里蓝湾)

连云港规划展示

在北起苏鲁两省交界的绣针河、南止连云港与盐城交界的灌河口,绵延211.6公里的连云港海岸线上,一场以“滨海”为本底、“风貌”为内涵、“塑造”为路径的滨海风貌塑造行动正在展开。

走在江苏连岛沿海而建的滨海栈道上,海、天、山的魅力尽收眼底。2021年,连云港市借助连岛5A景区创建,排定8大类共163项实施项目,向国际旅游岛目标迈进。

连岛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琳介绍,该景区从外围停车场改造做起,再到景区内的游客中心、大沙湾、苏马湾。“经过多为专家的论证,我们连岛是江苏省最大的基岩质海岛,景区将利用好这一优势,将连岛打造为国际化的旅游目的地。”王琳自豪地说。

规划引领是提升沿海生态风光的“先手棋”。通过制定《连云港市沿海特色风貌总体设计》,连云港市围绕全长126公里“蓝湾百里”风光带,将建成一批滨海度假区、亲海风情镇、牧海渔家村和近海观光线,连云区宿城街道全域旅游示范区塑造等26个项目入选江苏省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试点项目,串起最美海岸线的“梦想”将逐步照进现实。

记者了解到,立足“一带一路”陆海交汇点,按照项目的规划图景,三年后,连岛将成为彰显传统渔村聚落与自然地貌有机结合的标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呈现新面貌,林茂、滩净、岸绿、湾美成为江苏沿海地区鲜明标识,林木覆盖率达到25.2%,自然岸线保有率保持在35%以上。未来,连云港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以山、海、河、岸、岛为载体,塑造彰显沿海特色的最美“蓝湾百里”风光带。

推动沿海地区发展,要深刻领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照《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连云港突出特色发展,着力构建滨海风貌城镇带,“护航”人民幸福感。

渔船云集、桅杆林立,连云港市韩口港内,停泊于此的船只上近千面红旗迎风招展,饱含着渔民期盼“丰收”的美好心愿。记者见到“海龄”已达二十余年的当地渔民盛世开时,他正忙着分拨冬捕的新鲜渔货,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发达的海产品养殖业让他的渔货卖到了全国各地,“青岛、潍坊、北戴河,全国都有,现在是淡季,一天能来两次货,一年比一年好!”

韩口港外,渔民还在不断扩展“蓝色经济”的边界。海产品深加工、海上垂钓、电商创新发展示范区……“渔”字产业链正在如火如荼发展,渔民“网”事景观广场、海鲜美食、渔家民宿等特色节点比比皆是,“做特色的村子”成了渔民家门口的致富“秘诀”。

在各类直播间卖力的“吆喝声”中,原先不起眼的当地小渔村逐渐成为了“淘宝村”“亿元村”。连云港市海前村党总支书记周家新表示,在电商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该村在基础设施、基本保障、基层治理等民生领域不断增加投入,让村民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来到连云港最东端的黄窝村,“红瓦白墙”的苏北特色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生态环境和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在位于江苏省最北端的西棘荡村,一张旧渔网“拉”出一条致富的尼龙颗粒加工产业链,赣榆区柘汪镇党委副书记、西棘荡村党委书记钟佰均介绍,相关企业入驻西棘荡村,使用当地的尼龙颗粒开展生产,至2022年产值预计将达30亿元,村集体收入能随之达到1700万元,户均增收2万余元。

向海而兴,不竭进取。今天的连云港承载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特殊期许,依托自然聚居城镇的独特生态资源,统筹推进产镇文旅融合发展及乡村全面振兴,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滨海特色浓郁的风情小镇、特色村落、风貌景观,着力建设好宜居宜业的滨海风貌城镇带。(记者 孔繁鑫)

来源: 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