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相比于姜维、钟会之死,邓艾死得更为憋屈。历史爱好者们经常会认为,这是因为邓艾灭蜀后的安排不合司马昭旨意。而邓艾在死后的艰难平反,也是由于邓艾之案,乃司马昭钦定,后世皇帝无意推翻。实际上,相比于上述理由,邓艾之死及其平反之路的艰难,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邓艾之死与平反始末(邓艾之死与平反始末)(1)

青年邓艾

一、文化差异与二将不和

我们知道,出身寒微的邓艾早年为宣帝司马懿所拔擢,因此其与司马家一直保持相当不错的关系。比如“期期艾艾”这一典故,主角就是司马昭与邓艾。而其内容也不过是二者之间的谈笑之语,可见二者关系实际上还是不错的。但是“期期艾艾”这一典故,也反映了邓艾对于当时曹魏名士文化的水土不服——在当时,受到欢迎的名士往往谈吐不俗,能言善辩,一个著名的士人,绝对不会是内秀之士。而邓艾出身贫寒,表达上更有口吃的障碍,因此他的交际在当时绝对不会特别的广泛。《世说新语》记载关于邓艾的内容,也仅有“期期艾艾”一则。可见邓艾在当时曹魏之中,所能交往到的名人雅士着实不多。

邓艾之死与平反始末(邓艾之死与平反始末)(2)

钟会

而钟会则恰恰相反,他少年成名,多受赞誉,甚至参与了当时广为流传的“才性四本论”的讨论,是当时名士中的明星。而他的家世也相当不俗,其父钟繇为曹魏开国元勋之一,其兄钟毓亦是受人瞩目的士人,钟氏一族在曹魏朝廷中可谓根深蒂固、炫人耳目。两相比较之下,邓艾无论家世谈吐都远远不如。这已经为二人不和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邓艾之死与平反始末(邓艾之死与平反始末)(3)

魏灭蜀之战

而邓艾与钟会矛盾的具体爆发,则在于其偷袭阴平的举动超出了钟会的战略计划之外。在此之前,司马昭为了巩固自身,号召大规模伐蜀,应者寥寥,邓艾亦不赞同,唯有钟会表示全权支持,因而获得了伐蜀的主导权。但是随着姜维退守剑阁,这个计划则宣告破产。在这时,邓艾甘冒奇险,偷袭阴平,直取成都,从而一举拿下蜀国。这无疑让气量狭小且好大喜功的钟会无法接受。而邓艾自行处理蜀国君臣,更是让司马昭、钟会难以忍受,于是矛盾就这样爆发了。钟会等人以及随邓艾军的师纂联名上书,诬陷邓艾谋反。一代名将就此宣告死亡——这里非常值得注意的是随军师纂的证词,他作为邓艾的监视人,几乎可以说对邓艾的生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他诬陷邓艾的举动,也很明显表现了当时邓艾在朝中孤立无援的情况。

二、邓艾平反之路与司马氏对内政策

邓艾被诛杀之后,钟会姜维事发身死。但是司马昭对这件事情的处理却使人颇为意外——邓艾与其子俱被处死,其子后代遭到流放,但是对钟会只是处死了养子以及参与谋反的钟邕子息,钟氏其他子弟因为钟繇、钟毓之功而获得了赦免。而在后来,段灼为邓艾平反,但却没有收到司马氏的反响。直到泰初九年,樊建以“若不平反邓艾,陛下‘问恶必改’的话将会是空言”的理由再次提出平反,晋武帝司马炎才有了表示。但是在诏书中,仍然认为邓艾有罪。如果我们认为司马炎因为司马昭的原因而不肯对邓艾松口,就失之以狭了。因为司马炎在位期间,为“淮南三叛”中的王凌、诸葛诞开脱,甚至容忍诸葛诞的后人僭越之举以恢复关系。两相比较之下,邓艾身后的经历,实在惨不忍睹。

邓艾之死与平反始末(邓艾之死与平反始末)(4)

司马家三代

邓艾平反之路的艰难,其实与司马氏对王朝内部的政策有关。司马懿、司马师两代,虽然多有杀戮,但是其上位过程还是依靠了部分当时世家大族的力量的。懿、师父子通过巧妙的政治手段,使得可能对其有敌意的世家大族之间或是相互斗争,或是袖手旁观。而到司马昭、司马炎两代时,则有意拉拢作为曹魏开国元勋的后代以获得禅代的支持。王凌为东汉司徒王允之子,而诸葛诞所在的家族更是当时的世家大族。此二者都是司马氏竭力争取的,而邓艾作为寒士出身,与世家大族的人才之间本就不合,其家族在朝堂之上更是势单力薄、人微言轻。因此其平反之路才会充满坎坷,乃至于有晋一朝都没有承认邓艾的冤屈。

邓艾之死与平反始末(邓艾之死与平反始末)(5)

东晋门阀政治

实际上,邓艾冤死与平反始末,正是当时门阀之制形成过程中寒士与世家大族冲突的缩影。而司马氏的处理方式更是体现了两晋门阀政治形成的原因。邓艾一家,虽有名将,也不过是当时庞然大物之间博弈的牺牲品罢了。而到后来,门阀政治正式成型之时,又有多少寒门子弟,成了时代海浪中的浪花泡沫呢?

参考书目: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上海古籍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