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为胡。匈奴人曾自称为“胡”。《汉书·匈奴传》载,孤鹿姑单于致武帝书曰:“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正因为匈奴人自称为“胡”,并为汉人所熟知,故对于活动在匈奴之东的民族称为“东胡”。战国时期活动于榆中(今内蒙古伊克昭盟准格尔旗一带)的有“林胡”,活动在林胡之西的楼烦亦被称为“胡”,故赵武灵王十九年(前307)仿效林胡、楼烦的服装式样及作战方式就被称为“胡服骑射”。汉通西域之后,西域各族也被称为胡。于是把匈奴称为北胡:把乌桓、鲜卑称为东胡;而匈奴以西、葱岭以东各族称为西胡。

东胡族包括匈奴吗(契丹等北方游牧强族都源自于先秦时期的东胡)(1)

东胡春秋战国时分布于燕国以北,盛时势力达燕国东北及赵国的东边。后为燕将秦开击败,遂迁至今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从事游牧、狩猎。燕筑长城以防其侵袭。秦末东胡强盛,曾向匈奴索取名马、阏氏(单于之妻)、土地。公元前2世纪末为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部落联盟解体,散居乌桓山的一支称乌桓,散居鲜卑山的一支称鲜卑。鲜卑与乌桓都役属匈奴。

源于东胡的还有室韦和契丹,在南为契丹,在北号室韦。室韦与唐朝关系密切,不时遣使朝贡,接受唐朝所授官职。10世纪契丹建立政权过程中,部分室韦并入契丹。

契丹至唐末时才逐渐强大,五代时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

东胡族包括匈奴吗(契丹等北方游牧强族都源自于先秦时期的东胡)(2)

唐贞观二年(628)契丹首领摩会率其部落背突厥附唐。此时,契丹已形成部落联盟,君长出自大贺氏。648年,契丹诸部皆请内属,唐廷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治所初在今内蒙古库伦旗一带,后迁巴林右旗南),以其首领窟哥为都督,封无极县男,赐姓李氏。

契丹有别部首领孙敖曹,唐武德四年(621)附唐。其曾孙孙万荣,武周垂拱(685~688)中为归诚州刺史,万岁通天(696~697)中,与其妹婿松漠都督李尽忠(窟哥之后)并为唐营州都督赵文翽所侵侮,遂举兵杀文翽,据营州反,进攻河北地区,屡败唐军。武则天征发大兵讨之,借奚及突厥之助,始得平定。之后,契丹附于后突厥。唐开元三年(715),其首领李失活来附,唐廷复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为都督,封松漠郡王。其后,契丹首领可突干再次叛唐,唐为防御契丹,加强东北边防兵力,建立范阳、平卢两节度,重用胡人安禄山,结果酿成安史之乱。肃宗至德年间(756~758),契丹与唐保持朝贡贸易关系,但亦受崛起于漠北的回鹘控制。9世纪中叶回鹘破亡,契丹又归顺唐,唐赐以“奉国契丹之印”。

契丹本分八部,八部大人每三岁推一人为盟主。907年,耶律氏代遥辇氏为盟主,废除首领选举制。916年阿保机称王,建国号契丹;947年改称辽。

契丹创制了自己的文字。920年阿保机制定了大字,迭剌制定了小字。在辽朝皇帝陵墓里发现了刻在墓志铭上的小字,还没有完全解读。契丹文字后亦为金朝袭用。

1125年,辽为金所灭,契丹人多归附于金;一部分人则于辽亡前一年(1124)随耶律大石西迁,建立西辽(哈剌契丹,1124~1121)。后契丹人多融入其他中国北方民族。

契丹国势曾远及中亚,故中世纪中后期西方许多国家多以契丹指北部中国,这一名称因13世纪蒙古的西征,进而指称全部中国。

本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原创,转载须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