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小布一起去长安区王莽街道办韦兆东村看一看。
7月9日上午,从西安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奔波,我们来到了长安区王莽街道办韦兆东村。
韦兆东村位于长安区行政中心东南15公里处,其背依少陵原,南望秦岭终南山,西面2公里处,则是唐代高僧玄奘的埋骨地兴教寺。全村下辖18个村民小组,891户3752人。该村集体经济薄弱,为西安市重点帮扶村。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想实际看一看,经过近两年驻村工作队持续不断的努力,这里的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
|韦兆东村干净整洁的村道|
若你几年前来过韦兆东村,你见到的景象一定是街道上污水横流,垃圾杂物随意丢弃、堆积,一副脏乱差的模样。但现在,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进村子里,但见街道整洁,家家门前花坛分列,文化墙、绿植花卉、小栅栏……让人目不暇接。记者发现,几乎每个墙体都有手工绘制的宣传画,内容涉及乡村振兴、全面小康、脱贫攻坚等,十分美观。村民家门口的花圃里蝶飞蜂舞,利用废旧瓮盆组合的花架造型优美,可谓家家门前有特色,户户院内是风景。牛拉犁耕地的雕塑,村道边摆放的推车、镰刀、木叉等古老的农具,则见证着韦兆东村的过去,记载着关中农村农耕文化的记忆,更提醒着大家不忘初心。
|牛拉犁耕地雕塑|
张菊叶是这儿的村民,也是一名保洁员,谈起村里现在的变化,她深有体会:“以前人们随手扔垃圾,也不找垃圾桶,你再看看现在,村里基本都看不见垃圾,每家每户门前都像一个小花园,环境美,我们住在这里心情自然也就美了。”
“花园乡村”的建设,和王莽街办、市政协驻村帮扶工作队与村委会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街办主要领导亲自包抓“花园乡村”建设 ,多次到现场调研指导,组织村两委会干部赴多地考察学习相关知识,他们经过无数次头脑风暴,想出来各种金点子。帮扶工作队号召政协委员们捐赠绿植花卉、村民们将家里不用的老坛罐与旧瓦片捐出来造景,老旧菜坛、米缸、醋缸、甚至废旧汽车轮胎,都摇身一变,成为一户一景的特色花园。
|古老的农具,见证着韦兆东村的过去|
村支部书记徐毛,这位42岁,从部队复转回乡的退伍军人,他绝对称得上是舍小家、顾大家。每天除了一大早送小孩上学,其余时间一心扑在工作上,网上看、出门学,看到别的村子环境好、景色美,他回来就克服一切困难,在村子里也搞起来。他常说群众选举咱,咱就要为群众办事,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实打实的把事情做好,让村民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打造“花园乡村”,韦兆东村村头一景|
“下一步要将‘花园乡村’在全村推广,还要在村里建设道德讲堂、村史馆、文化大礼堂,让村民的生活丰富多彩。”徐毛说,还在村子里打造了“幸福院”,主要针对村里65岁以上的老人,为他们提供休闲场所,也可以提供便餐,餐费只收取成本,要让群众感受到党的好政策,预计7月底就可以开业。
沿着蜿蜒的村外小路行走,蓝天白云送来清新空气,一望无际的田地郁郁葱葱,农作物长势喜人。
谈及现今在脱贫路上飞奔的韦兆东村,市政协驻村帮扶工作队可谓功不可没。在第一书记张建华的带领下,韦兆东村积极寻找产业发展突破口,因地制宜,结合村情实际,努力推动村产业经济发展。
从去年起,通过市政协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组织邀请,多位市政协委员数次入村实地考察,围绕村产业发展规划,出主意想办法,商议并自发组织了众筹集资,与村相关合作社建立“西安市政协委员产业扶贫示范基地”。
记者了解到,这片基地由30位政协委员共同出资30万元建立,由徐毛带领村上合作社负责管理运营,产生效益后,收益由委员、合作社和村集体各占相应比例股份,村集体所得分红将设立扶贫爱心基金,用于村上的扶贫帮困工作。
今年3月,韦兆东村扶贫产业帮扶示范基地全面开始建设,现已完成桃树栽种与灌溉设施建设。在张建华反复咨询农业专家基础之上,产业帮扶示范基地种植方案由御雪红桃(富硒)、早黄金、晚黄金、2-12-53、瑞潘7号、秦光3号和秦光7号等八个品种共计6600株组成,计划全程使用生物能量液和有机肥料,定期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以及专业管理员来基地进行规划指导,形成具有示范作用的绿色产业示范品牌,引导韦兆东村桃树种植户向科学化、标准化、品种化方向发展,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
“在作物的生长过程当中,从前期耕地栽种,到浇水除草、施肥打药等,我们都优先考虑贫困户的生活情况,通过提供公益性岗位,使他们劳有所得,干有所值。作为扶贫产业,要尽可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把照顾贫困户放在第一位。”张建华说。
真情帮扶暖人心,不是亲人胜亲人
“多亏了好政策,多亏了帮扶干部,村里的领导们对我很照顾,太感谢了”。提起前些年的事情,张喜琴红了眼眶。
前几年,张喜琴的爱人因病去世,住院看病期间欠了好几万元外债,当年14岁的儿子被检查出慢性肾病,无法读书、无钱看病,而她自己没有工作,没有收入,这样的现实情况彻底压垮了这个家庭。
“那些年把罪受扎了,压力很大,实在是拿不出钱,多亏了帮扶干部和村上的帮助。”张喜琴口中所说的帮扶干部名叫董小伟。
|张建华、李鼎与贫困户张喜琴交谈|
董小伟一进村,急忙了解张喜琴的贫困情况,得知这些情况后,为了使张喜琴早日脱贫,他在给自己订立的帮扶方案中写道:一是和张喜琴交换意见,为她先安排就业,二是动员社会力量,为她助资、助学看病。这一方案不是随便说说而已,董小伟说到了,也做到了。他为张喜琴找到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如今,她凭借自身努力,能够得到一份稳定收入,月工资3000余元;董小伟还帮助张喜琴的儿子联系了一所技师学院,让他能够继续入学读书。
有一年夏天,张喜琴在工作中突发疾病,昏迷不醒。董小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联系救护车将她送到医院,自己垫交医药费,守候在医院一天一夜。想起来这件事,张喜琴总会流眼泪,她说:“帮扶干部不仅为我找工作、为我儿子找学校,更是救了我一命,这份恩情我一定会记在心里。”
今年,长安区委书记王青峰亲自包抓张喜琴家,多次看望慰问张喜琴,帮助她克服困难,鼓励她振作精神,通过勤劳的双手增收致富。
得到这么多关怀与帮助,张喜琴心里很暖,她说,自己一定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不辜负那些帮助过她的人。
“俺娃来了,俺娃好滴很,快进屋……”说话的是贫困户王省利家的88岁老母亲李玉芳,张建华和工作队成员李鼎一下车,老人便拉着他们的手,请他们进屋坐。
“你们吃饭了没?我给你们煮几个鸡蛋吃。”
“快喝水。”……
不知道情况的,肯定以为老人和他们是亲戚关系,事实上,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以前,老人家里吃水要去离家几百米的地方担回来,十分不方便,工作队知道了以后,联系政协委员帮扶他们,投入将近2万元钱,从400多米处拉水管,解决了吃水问题,现在老人在家就能喝到自来水。不仅如此,老人家里原来住的房子属于危房,工作队还解决了他们住房问题,让他们住得安心。
记者去的时候没有见到王省利,老人说,儿子在村子附近挣钱呢,这还得感谢工作队。原来是工作队帮忙联系了除杂草的工作,每天一百多元钱。“只要贫困户能干、想干,我尽力帮他们联系公益性岗位,为他们提供收入机会。”张建华说。
如今的韦兆东村,花开了、树绿了、住在这里的人们也笑了。
7月10日晚9时20 分,夜灯下,记者在村头遇见徐毛和建村门楼的师傅交谈着。他说,出来看一看施工情况,晚上才能睡个踏实觉。
张建华原定扶贫时间只有半年,但至今,他已经在村里呆了一年半时间,细数去年的驻村天数,200余天。记者驻村采访期间,发现张建华和李鼎每天吃过晚饭后 ,就会在村里散步,这里走走、那里转转,看看哪里需要改造,灵感往往在这时候涌现而出。
韦兆东村生活环境与经济环境的大提升,离不开这些默默无闻又踏实干事的人,幸福和美丽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