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谋最高明的莫过于抛弃疑谋(厚黑智谋欲让其亡)(1)

人皆有图也,先予后取,顺人之愿,智者之智耳。

——《予学》

人活在这世上,都是有所追求和企图的。先给予然后获取,顺从他人的心理愿望,这才是智者的大智慧所在。

想要收获,先要付出,这是一条被无数人运用过的成功策略。处理好取和予的关系,才会获得更长远的利益。只有坚持把利益给予别人,才会有更多的利益回归自己,若不先施惠于他人,自己也不会获得更大收益。

智谋最高明的莫过于抛弃疑谋(厚黑智谋欲让其亡)(2)

明朝的一位商人,准备回到故里,安心养老。

他本来打算建造新居,可是有一座老屋正好夹在自己新居的地址中。于是他便派人去跟老屋的主人商量,想买下这座老屋。

可是屋主说,这座老屋是祖上世代传下来的,无论出多高价钱都不卖。

派去的人回来非常气愤,他把事情一五一十告诉了商人,请他找官府来惩治老屋的主人。可是商人并没有同意,只让施工的人加紧建造其他部分的房屋。

并且当他得知老屋主人是做豆腐生意之后,就让自己家以及施工队,每天做饭所需要的豆腐,全部到老屋主人那里购买。

老屋主人生意越来越忙了,便招收雇工帮忙,还购买了新的工具,扩大了规模。后来,他赚钱越来越多,经营规模也越来越大了。

智谋最高明的莫过于抛弃疑谋(厚黑智谋欲让其亡)(3)

老屋主人很感激商人对自己的宽容和扶助,便将房契拿出来献给商人。而商人则在不远处为老屋主人买了一处更大的新房子。

这位商人正是运用了先予后取的策略,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而且还收获了一份和睦的邻里关系。加入他采用手下人的建议,买通官府抢夺老屋,势必会弄得四邻埋怨,甚至两败俱伤,得不到圆满的结果。

所以说,要盘算清楚“取”和“予”之间的辩证关系,在适当的时候退一步,吃点亏,让别人占一点便宜,觉得欠你一份人情。这样,你原本的要求也就会水到渠成地得到满足了。

在战争中,“将欲夺之,必固予之”也是一条很重要的策略。想要制服别人,如果时候还未到,就先对他放任、顺从,满足他的种种欲望,让其在心满意足中逐渐变得骄傲、狂妄。等到了合适的实际,再一举予以彻底打击,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一切。

智谋最高明的莫过于抛弃疑谋(厚黑智谋欲让其亡)(4)

春秋初年,郑武公的妻子姜氏生了两个儿子。姜氏不喜欢大儿子,只宠爱小儿子段。

后来大儿子继承父位,成为郑庄公。姜氏请求他把京城封给段,庄公同意了。

段到了京城后,大兴土木,高筑城墙,超过了规定的尺度。庄公知道了,但并没有做出任何处置。

后来,段又陆续将两个城市收归为自己的属邑,并不断地将地盘延伸。大臣们都劝庄公及早下手处置,防止段的势力蔓延到无法控制的地步。然而庄公却总是说,现在还不是时候。

终于,段和姜氏一切都准备充分,里应外合,想要攻击庄公。庄公早已将事情探听清楚,便出兵讨伐,最后将他赶到国外去了。

庄公所夺取的,正是欲取故予的破局之法。虽然段一直都有夺权的阴谋,但却没有公开反叛的行动,再加上他还有母亲的宠爱。如果庄公要处理他,不仅会落得对母亲不孝、对兄弟无手足之情的骂名。

智谋最高明的莫过于抛弃疑谋(厚黑智谋欲让其亡)(5)

所以,庄公一只不动声色,尽最大能力满足段的种种无理要求,助长他的傲慢,加速他夺权行动的实施。等到阴谋败露,庄公才大举出击,毫不手软,既除掉了心头之患,又师出有名,名正言顺。

开始的时候故意先放开对手,使对手放松戒备,丧失警惕,斗志松懈,待其弱点充分暴露,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就能赢得光明的战争结局。

欲取先予是古人擅长运用的厚黑之术。在对付强大对手的时候,猛灌“迷魂汤”,使其越来越骄傲,放松警惕,然后出其不意地将其除掉。也就是说,打击敌人的时候应当避其锋芒,甚至假装糊涂。通过骄纵对手,让对手放松警惕,自己再暗自布局,在关键时候给予对手致命一击,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智谋最高明的莫过于抛弃疑谋(厚黑智谋欲让其亡)(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