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章 唯之与阿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道德经妙解二十章(道德经通俗意译)(1)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注释】唯:恭敬的应诺声。阿:怠慢无礼的应答声。相去几何:相差能有多少?意谓相差不多。相去若何:相差又是多少?意谓相差甚远。“唯”与“阿”,只是语气的不同,它们之间的真正差别能有多少?但若具此而分别判属为善、恶,那善与恶的词义,又相差多少?唯、阿皆是源于心而流露于外者,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如果心正则无慢恶的情绪或语气流露于外,然而若只注重于对外表形式来进行虚饰伪文,而不从正心诚意上下功夫,也可谓是贱质贵文,舍本求末。

【漫谈】老子在这里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内涵深远的原则问题:不要轻率地对事物进行善恶殊析,指事造形,不要轻率地给事物戴“帽”,给事物定性善、恶!事物都有自身的发展变化之道,并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不断自我校正其规迹。但是若以形名执之,那形名观念会使人们的认识僵化、扭曲了事物的本然。唯与阿,只是一种态度谨慢的差别,如果具此而分别判属为善、恶,那就蜕变成截然相反的两种性质的问题。事物一经定性,绝对化的观念成见也相对形成,对某些概念词语唤起的形名意识,将会淆乱了人们的天性良知,而因此导致的灭绝人性的残暴行为,却往往误认为是在行施除恶正义。

【漫谈】网友东海说道:在是非善恶问题上,太单纯太固执,就会变成狭隘、顽固、一根筋。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中,谢逊在送张家三口离开冰火岛时对张翠山说了一句临别赠言:“你心地仁厚,原该福泽无尽,但于是非善恶之际太过固执,你一切小心。无忌胸襟宽广,看来日后行事处世,比你圆通随和得多。五妹虽是女子,却不会吃人的亏。我所担心的,反倒是你。”张翠山携妻儿回武当山,耽心师傅张三丰不能接受出身邪教的媳妇儿,张三丰说:“翠山,为人第一不可胸襟太窄,千万别自居名门正派,把旁人都瞧得小了。这正邪两字,原本难分,既便是正派弟子若是心术不正,也是邪徒,邪派中人只要一心向善,便是正人君子。”

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当然不对,但是,是非善恶往往不是一目了然和一成不变的,“于是非善恶之际太过固执”,却是一种阴伏有可能将自己导向走火入魔精神错失状态的大缺点和大毛病。“是非善恶之际”往往有一个混沌或灰色的地带,一时不易判断或无法判断,此时如果过于“自信”,勇于武断,轻下结论,僵化观念,往往会制造“冤案”乃至铸成大错。同时,事物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错综复杂,因时因人而千殊万异,将这种斗争善恶化、正邪化,有弊无利,只会激化矛盾,自误误人或误事误世

【漫谈】历史上,绝大多数种族灭绝的殘酷悲剧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加害者不把受害者当人看待,认为他们不算是人。希特勒杀犹太人、日本人殺中国人、教会杀异教徒…等等…不把他人当人看。这种情况是怎样造成的呢?根本原因就是独裁者给事物打上了“当然对”和“可恶罪”的善恶绝对标纪。

玻恩说:“相信只有一种真理,而且自己正在掌握着这个真理,这是世界上一切罪恶的最深刻的根源。”因为,这时他便无法自控,潜意识里会萌生出一种使命,势必要宏扬正义,惩治腐恶。这种使命感,可以延伸到政治、宗教、文化等等领域,一派对另一派发动攻击,一国对另一国发动战争,往往就是因为发动者萌生了使命感,假以经济或者政治摩擦,战争爆发了。

【漫谈】日本作家池田大佐说:  怎样界定“正义”的内涵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但是有一点却决不可忘记,所谓的正义,不可单凭权威的观念来决定,如果忽视这一点又歪曲之,则必然变得勉强。当年日本那些为了鼓吹战争而喧嚣一时的“正义”、“大义”,就是这种典型。战争当时,日本宣传机构高调地将自己标榜为中国的解放者:“吾辈同志之目的是,为了全人类,首先必须改造中国”,以致朝野很多人相信,进攻中国并非只是为了日本自身,而是为了拯救黄种人能在与白种人的种族竞争中不致灭亡。这样,在“活在悠久的大义之中”等口号下,强制要求年轻人以必死的决心去做什么“神风”等愚行。不只在战争中如此,在任何时代中也有“大义”之声呼喊得最厉害的时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随时清醒地辨别其本质。  在当时我也不能例外,深受“大和民族神威”“军国少年”等时尚风气的影响和蒙蔽,可是听到在中国大陆战线回到日本的长兄说:“日本太过份了,中国人实在可怜!”我因而才对战争产生了怀疑的念头。虽然日本的军部仍宣传说:“这是创造大东亚共荣圈,是为了把亚洲的民众从欧美压迫者手中解放出来的圣战”“是神圣的大义”“是为了家国与子民的生存”等等,但战争的本质完全是似是而非的东西。战争的大义与现实是多么乖离呢?

【漫谈】网上有篇打油诗,对此类将善恶绝对化和真理绝对化的类似原教旨主义行为的现象,评论得很简捷深刻:十指有长短,物事有岐分。彩虹七色绘,万物成乾坤。何必惊奇怪,造化自然均。问题可探究,办法可讨论。切忌善恶化,凶藏主义亲。妄断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注释】畏:惧怕。荒兮:广漠、遥远。央;中央,中心。一个人对于社会流行观念中所厌恶、畏惧的事物和行为,不可能不有所顾忌,但众人所阿附与畏惧的那些社会成见与潮流,却往往只是草率地注重和认同了事物的表象、形名,而没有进行冷静、深入的究察而触及事物的实质啊!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注释】熙熙:欢乐的样子。享太牢:享用丰盛的筵席。太牢,古代祭祀时用的牛羊猪等祭品。如春登台:好象春天登台眺望美景一样。众人那热衷于外饰伪学和迎合时尚理念、行为的样子,好像去参加盛大的筵会,又好像去登台春游。

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注释】泊:淡泊,恬静。未兆:没有征兆、没有明白,形容无动于衷。沌沌:混混沌沌。修德之人,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其心不劳,其应物无方,淳厚诚朴,唯道是守。故而其心性真诚纯洁,若似尚未长大成孩的婴儿。范应元说:“圣人之心,淡然无欲。谓众人熙熙然悦乐伪学,恣纵情欲,如享太牢之味,如登春台而观远,外失真而不自觉。我独静居情欲未兆之始,如婴儿之未有分别也

傫傫兮,若无所归。【注释】傫傫:失意而精神颓丧。傫傫兮,若无所归:此是指修道之人心态平和、虚静,其无所贪求的样子,就好像失意后不知所从。范应元说:"圣人之心,常虚常静,无来无去,故傫傫兮外无文饰,其若不足,内不离道,似无所归也。"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注释】有余:丰足有余,形容洋洋自得的样子。遗失:缺少。愚人:老子所谓的愚人,实际是对淳朴真诚之人的一种别称;是对世事通达,大智若愚之人的一种别称;也是对世人视虚伪奸滑附应风潮者为精明的一种反喻。圣人之心,淡泊宁静,无得无失。众人皆以学得外饰伪学,可谓是学有所得,认为能够理解和趋附社会时尚潮流,可谓学有所余。而老子的思想与道和同,并无所增益,故似若有所失。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注释】昭昭:清楚、精明,智巧光耀的样子。昏昏:愚钝暗昧的样子。察察:精审严苛的样子。闷闷:淳朴诚实的样子。人人皆逐境为明,我独守道如昧;众人皆察察用智,我独闵闵存真。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注释】澹兮:辽远广阔的样子。飂:疾风。君子心存朴诚,胸怀坦荡广阔,离形去智,同于大道。“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便是形容修道者胸怀坦荡广阔,无妄思贪欲,无善恶成见,而怡然持守淳朴天性的心境和神态。【漫谈】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因为修道之人澹泊寡欲,抱朴守真,故而才有可能让自己的思想意识从种种时尚流行观念的局限中超脱出来,达到胸襟广大,宽厚包容。庄子说:“古之治道者,以恬养智。生而无以智为也,谓之以恬养智,智能与恬相养,而和理出其性。”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注释】有以:有所作为。顽且鄙:形容顽固,愚陋、笨拙。死守善道,不阿世媚俗,故而似顽且鄙。

道德经妙解二十章(道德经通俗意译)(2)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注释】母:谓“道”。贵食母:遵循道为奉养。明理者,唯道是守,故不同于世俗。对于一个天性未受污染者、对于一个守道者、对于一个真正的智者来说,如果说有教主的话,天性良心就是教主,这个“教主”比任何外在的权威都要威严。任何人只要认识了这个“教主”,便是无双无对的尊贵。

王弼说:“圣人不立形名以检物,不造进向以殊弃不肖,辅万物之自然而不为始。”范应元说:“食者,养人之物,人之所以不可无者也。母者,指道而言也,谓我所以独异于人者,而贵求养于道也。”【漫谈】人们往往重名不重实,重表不重里,重形式不重内容。名的特点,就是常常在名的概念的掩饰下,阻止了人们探究事物的本来面目,麻痹了人们的鉴别力。群众就像个人一样,总是喜欢那表示事物概念之名,而对这些名所名的实是什么,与实是否相副,或名存是否实亡,却下意识地从来就不感兴趣。

道德经妙解二十章(道德经通俗意译)(3)

【意译】

唯唯诺诺地恭敬言答与啊啊啊地粗鲁应对,能相差多少?而具此而分别判其为善与恶的词义,又相差多少?

人们所畏惧的(权贵、媒体等指事造形以致形成的)群体善恶成见与流行观念,个人不可能不顾忌。但人们的习性,却往往只是盲目地追随众人,草率、茏统、执著地认同了那打上了善恶标记的形名,而没有对其进行冷静、深入的究察而触及事物的实质啊!

众人熙熙攘攘地那迷于美誉和上进,惑于荣耀和利益,热心迎合、趋附时尚理念、时尚风潮的样子,好像去参加盛大筵会,又好像去登台春游。

我却独自居守那浑厚的天性本然,不设不施、不企不求、无所别析,朴不开窍。浑沌憨厚啊,如同幼婴尚未长大成孩;虚静蒙昧啊,好像无所从归。

众人皆似识时达务,知识丰足有余。而唯独我却似短见薄识,如同有所遗缺。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吗!

众人皆逐境为明,我独守道如昧;众人皆察察用智,我独闵闵存真。

(我之胸怀)淡泊大度,似那渊深辽阔之大海;无为无欲,如同一无所系之长风。

众人都有所施展,唯独我冥顽不灵。我独不同于世俗,而遵循道为奉养、依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