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周起,北京市中小学将开展中小学线上学科教学,进入疫情防控和课程教学相结合的新阶段。对于很多学生、家长和老师而言,今年的春季学期较往年有很多不同,但读书、学习的乐趣不管何时、何地,都不会相差太多。

在故宫博物院古建筑历史与保护研究专家周苏琴所著的《建筑紫禁城》一书中,从教授皇子们读书的书房学堂等建筑出发,专门讲述了几百年前,生活在紫禁城里的皇子、皇孙们如何勤勉读书。

即便是古代出身于帝王之家的皇子,学业负担也并不轻松。按照史料记载,比如清朝时,皇子们需要每日寅时到书房早读,卯时开课,午时下学。也就是说,他们的学习时间是从早上四点到下午一点,结束一天的学业之后,还需要练习骑射、武艺,接受皇帝检查功课等,学习强度可谓相当大。

以下内容节选自周苏琴所著的《建筑紫禁城》中的“书房学堂”一章,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推荐紫禁城的书(生活在紫禁城的皇子们)(1)

《建筑紫禁城》,周苏琴著,故宫出版社,2014年4月

《帝鉴图说》被明清两代宫廷选作小皇帝的读物

明清两代皇帝对皇子们的教育都非常重视。

明太祖朱元璋曾说,“朕诸子将有天下国家之责”,“不求明师教之,岂爱子弟不如金玉邪”?故必“因其材力,各俾造就”。明代皇子出阁讲学,为皇子讲学的地方称学堂,任用最为博学的大臣做皇子们的师傅。

明代立皇太子,因此对皇太子的教育更为突出,皇太子单独设教,为其选择专门的师傅,讲授儒家经典。天顺时期读书处为文华殿后殿。出阁讲学,有一定的礼仪。“初出阁仪,是日早,执事等官于文华后殿行四拜礼。皇太子升文华殿,师保等官于丹陛上行四拜礼,各官退出。皇太子至后殿升座,进书案,内侍展书,侍读讲官以次进讲,叩头而退。”

对于年幼继位的小皇帝更是要让其学习更深的道理。隆庆六年(1572年),年仅10岁的朱翊钧登基,即万历皇帝。万历初年,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指导万历皇帝读书,安排课程,并为新继位的小皇帝编写了一部教材,书名《帝鉴图说》。书中集历代皇帝所做的善事、恶事百余件,绘成图画,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皇帝听,培养其治国安邦的本领。由于此书以看图明义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易于皇帝了解,因此也被清代宫廷选作小皇帝的读物。

推荐紫禁城的书(生活在紫禁城的皇子们)(2)

夏史纪:禹时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国者。”《帝鉴图说·戒酒防微》。配图出自《紫禁城100》。

清代注重通过“上书房”延师施教

清代自顺治时就设有专门管理皇子读书的机构——上书房。康熙时设在西华门内南薰殿西侧的长房等处。

康熙对皇太子允礽督教甚严,曾亲自教其读书识字,先后礼聘当时名儒大学士张英、李光地、熊赐履,礼部尚书汤斌等人为太子师傅。后废太子,并不立皇太子,因此清代没有皇太子出阁讲学、每日讲读的制度。

推荐紫禁城的书(生活在紫禁城的皇子们)(3)

上书房外景。

雍正初年,皇子读书处先后曾有西华门内南薰殿西长房,咸安宫以及兆祥所等处,雍正皇帝为了便于自己直接监督皇子们的学习,将乾清门内东侧北向五间庑房作“上书房”,为皇子、皇孙和部分前代皇子、个别额附的读书处。注重通过上书房延师施教。雍正七年御题:“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明理为先。”恩赐悬挂上书房。

上书房所学课程分为两种,一是汉文经史,读的书籍为《四书》《五经》《性理纲目》《大学衍义》《古文渊鉴》等,由汉文师傅教习。一是蒙语、国语(满语)、拉弓射箭,教习皇子的谙达(清语教习皇子的人)数人。

上书房汉文师傅一般都是翰林院出身。师傅之上设总师傅,多由皇帝亲信大臣兼任,负责稽察一切事务,非每日入值。师傅们教书各有规程,不勉强一律。大致每日清书不过四刻,其余均汉课。早餐后至午餐读生熟书,午餐后写字,念古文、古诗,年稍长加看《通鉴》。作诗、作论日则减去写字。

推荐紫禁城的书(生活在紫禁城的皇子们)(4)

竹管经天纬地四头笔。

上书房还设有为皇子拜孔子行礼的祀孔处,有乾隆皇帝御笔匾“与天地参”。清朝规定,皇子、皇孙、曾孙及近支王公子弟年届六岁者都要入上书房读书。初次入学之日,上书房学生还要到上书房旁的祀孔处向至圣先师孔子、四配(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诸圣贤牌位前行礼。随后与师傅预备桌椅,将书籍笔砚安放桌上,皇子向师傅行礼。

雍正初年曾定师徒相见之礼,鄂尔泰、张廷玉为上书房总师傅,皇子北面揖之,二人立受。初拜其他师傅,如师傅不肯受礼,皇子可向座一揖,以师儒之礼相敬。雍正皇帝说:“如此,则皇子知隆重师傅,师傅等得以尽心教导。此古礼也。”授读师傅与读书者每日至书房,各以拉手为礼。初至书房者彼此相揖。师徒平日相见互揖为礼。

如有违反学规者,可以打手板也可以罚站

乾隆元年,乾隆皇帝任命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朱轼等六人为皇子师傅,开学的第一天,召见皇子和师傅们,告诫道:“皇子年齿虽幼,然陶淑涵养之功必自幼龄始,卿等可殚心教导之。”并说:“倘不率教,卿等不妨过于严厉。从来设教之道,严有益而宽多损。将来皇子长成自知之也。”并谆谆告知皇子们:“师傅之教当所受无遗。”

因此,上书房的师傅对皇子们的管理也是很严的,各屋都备有夏楚(即打手板),如有违反学规者,照例是可以打手板,也可以罚站,但由于是皇族子弟,是不允许罚跪的。

推荐紫禁城的书(生活在紫禁城的皇子们)(5)

康熙帝便装写字像。

宫中学规很严,皇子入学,先入宫请安,以两红灯前导,时天尚未明。“每日届早班之朝,率以五更入,时部院百官未有至者……然已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入书房也。既入书房,作诗文,每日皆有课程,未刻毕,则又有满洲师傅教国书,习国语及骑射等事,薄暮始休……”

皇子们的学习虽严寒酷暑而不辍。一年之中只有逢元旦、万寿节、端午节、中秋节及本人生日时放假一天。皇子们的早饭(晨7点半)和晚饭(中午12点)均送至书房的下屋。如届时功课未完或被师傅罚书罚字,只能等师傅准许去吃饭方能去,随侍的内谙达、太监等无人敢催促。下书房时亦是如此,须得到师傅的同意方可离去。

上书房的师傅准许戴便帽、吃烟。天热时准摘帽脱褂。夏令之时,朝散后准换纱衫,但不准解带。上书房师傅们只用晚饭。

上书房旁有皇子休息饮茶的阿哥茶房,并派太监四名,负责供献祀孔处的香烛及上书房等处陈设、洒扫、坐更、每日读书之屋准备灯烛及预备师傅的早茶和午茶等事。上书房各处太监不许在窗外行走。遇有差使,均由丹墀往返。随侍内外人等均在窗外及明间听差,闻唤始入。有语言喧哗不守规矩者,严加惩办。

推荐紫禁城的书(生活在紫禁城的皇子们)(6)

清代绘图仪器。

光绪皇帝亲政前读书也学英文等科目

上书房的设立,为清代皇族子弟的教育培养做出了贡献。乾隆皇帝在上书房读书数年,对上书房的师傅多有褒奖。如蔡闻之,侧重读书之功用,故弘历从业8年,说“吾得学之用”;朱可亭对经学很有研究,弘历从业13年,说“吾得学之体”;龙翰福以授课能多方诱读为长,弘历幼年受教于龙,说“吾得学之基”,乾隆即位后以优礼授之为大学士。

上书房自雍正初年迁至内廷,经乾嘉道到咸丰年,以后同治、光绪、宣统朝均为幼帝登基且又无子,因此上书房不再使用。同治皇帝亲政前曾奉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的懿旨,在乾清宫西侧的弘德殿读书。时以惠亲王绵愉行辈最尊、品行端正,命在弘德殿专司皇帝读书事,并令其子奕详、奕询伴读,祁寯藻、翁同龢授读,时有弘德殿书房之称。

光绪皇帝亲政前读书是在奉先殿西侧的毓庆宫,所学内容虽以汉学为主,但也学些英文等科目。光绪帝的英文师傅德龄每日进宫教习一小时,称光绪皇帝英文发音不甚清晰,但英文书法却是异常秀艳。

推荐紫禁城的书(生活在紫禁城的皇子们)(7)

清人画载淳写字像轴。

光绪年间虽无皇子,但亦注重对贵胄的培养教育。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成立陆军贵胄学堂,以庆亲王奕劻为管理大臣,冯国璋为总办,次年四月开学,设军事、天文、地理、历史、算术等科目,对八旗贵胄进行新式教育。

清代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只做了三年小皇帝,退位后仍住在内廷,闲暇轻松。此时书报很多,宫中也订些报刊,供皇帝阅览。被皇室聘为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1874~1938年),在宫中授课地点也是在毓庆宫。溥仪深受庄士敦的影响,同时也很欣赏庄士敦,曾赐他头品顶戴、毓庆宫行走、紫禁城内赏乘二人肩舆等殊荣。师生关系很好。为了让其陪伴溥仪,特将御花园中的养性斋作为庄士敦休息的场所,表现出皇室对师傅们的厚爱。

推荐紫禁城的书(生活在紫禁城的皇子们)(8)

毓庆宫牌匾。

明清两代宫中都设有官办的学堂

明清两代,宫中都设有官办的学堂。明代宫中学堂称内书堂,自宣德年间创建,选十岁左右的小内侍入内读书,以词臣教授,所学为《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千家诗》《神童诗》之类。内书堂为明代朝廷培养了一批有知识的宦官,以至有人认为明朝宦官窃权专政与通文义有关。明代宫中也教授女子读书,选太监中读书多、善楷书、有德行的人任教师。所读书目除儒家经典外,主要以《孝经》《女训》《女诫》《内则》等为主,学规也是很严格。但是若能学而通者,即可升为女秀才、女史、宫正司六局掌印等,称之为女官。

清代则重视对八旗子弟的教育。顺治十年(1653年)设立了“左右两翼宗学”,为清代贵胄之学校。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了“八旗觉罗学”,次等的贵族学校,以及八旗子弟学校“八旗官学”和内务府所属的学校“长房官学”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曾在神武门外北上门东西连房设立学房,因近景山,故称之为景山官学。内分设清书房、汉书房,选内务府佐领、内管领下闲散幼童360名入学学习。每人每月给银一两,视其学业,好者录用,顽劣者革退。此举为清廷内务府选送了一批能书善射之人。

推荐紫禁城的书(生活在紫禁城的皇子们)(9)

王致诚乾隆射箭图屏。

雍正时期起紫禁城内出现为内务府子弟开办的学校

雍正时期,为加强对宗室、八旗子弟的教育,同时也感到景山官学学生学业不好,决定再设一处官学,其址选在内廷外西路的一处院落——咸安宫,以利临近内廷,便于督查。雍正六年(1728年)发出谕旨:“咸安宫内房屋现在空闲,看景山官学学生功课未专,于内务府佐领管领下幼童及官学生内选其俊者五、六十名或百余名,委派翰林等,即着住居咸安宫教习。彼处房屋亦多,还有射箭之处。其学房、住房,尔等酌量分隔修理,着令居住。再挑选乌拉人几名,于伊等读书之暇,令其教授清语、弓马。伊等皆系幼童,有欲带仆人者准其各带一人,几日后着回家看望一次。”七年七月正式开学上课。分派各翰林教汉文,三名乌拉教清语和弓马。以咸安宫前大通道为练习步射场地。宫内恭悬雍正六年关于筹建咸安宫官学的谕旨。从此,在紫禁城内出现了为内务府子弟开办的学校。因学舍设在咸安宫,学校命名为“咸安宫官学”。

推荐紫禁城的书(生活在紫禁城的皇子们)(10)

咸安门牌匾。

咸安宫官学隶属于内务府。由内务府大臣一人为总管,对学校进行督促检查。

雍正皇帝视咸安宫官学为成材之地,十分重视,因此一切待遇体制均在八旗官学和景山官学之上。凡入学子弟不但免丁粮、每月发银二两,而且所用笔墨纸砚、弓箭、马匹等,全由宫中配给,各衙门对官生也都以礼相待。学校设汉书课,选汉人教习《四书》、《五经》、诗赋、策论、制义文(八股文)等,并练习书写汉字;由满人教习满文,学习满文翻译;同时也不忘武功,教习步射、骑射。咸安宫官学学制五年,经考试得一、二等给七品、八品笔帖式(文书),并赐笔墨、缎疋等。八旗及内务府官员子弟只要进入咸安宫官学,就为他们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

乾隆年间,最受乾隆皇帝赏识、对清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的重要人物和珅,就是以咸安宫官学生任銮仪卫的侍卫,后平步青云,成为乾隆皇帝的宠臣。

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为其母六十岁祝寿,将咸安宫改建为寿安宫,作为皇太后的宫殿。咸安宫官学则迁至西华门内原尚衣监处,作为临时校舍,学员学习成绩开始下降,散漫之气日盛。为此乾隆皇帝对学校进行了整顿,令词臣为其拟联:“行庆恩深,阳春资发育;右文典重,云汉仰昭回。”以此鞭策学生好好学习。并于二十五年(1760年)在尚衣监西边为咸安宫官学新建校舍27间,宫门挂匾“咸安门”,门两侧有耳房,保留了古代书塾的形制。

推荐紫禁城的书(生活在紫禁城的皇子们)(11)

左图为咸安门,右图为咸安门西侧耳房。

对官学的整顿虽有了好的转机,但八旗子弟骄横懒怠的陋习,使他们无心用功读书。清晚期国势渐衰,已无力支付官学的开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将咸安宫官学迁出宫外,改为若干所小学,历时二百多年的咸安宫官学遂废止。1914年,古物陈列所在其故址上新建文物库房,现仅存咸安宫宫门一座,是为这一历史的见证。

以上内容节选自《建筑紫禁城》,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作者丨周苏琴

摘编丨何安安

编辑丨张进

校对丨何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