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喜欢“中庸”的处世之道,对中庸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傲慢与偏见,有些人甚至将中庸与“和稀泥”划等号。其实不然,中庸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意思。

《中庸》第一章便解释道:人能够在喜怒哀乐时含而不露,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安其位,万物就能够在和谐的环境中自然生长发育。这就是中庸之道!

人还是要懂得积德(一个人积威)(1)

孔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即:君子遵循中庸之道为人处世,就会事事通达;小人对人对事往往违背中庸的准则,就会阻碍不断。

任何事物,“过犹”就会“不及”,做人做事超过了一定度,就会适得其反!

古语有云:积威与积恩,二者皆祸也。也就是说,一个人为人处事方面,过于积累威严,和过于积累恩德,都是容易招致祸患的迹象或征兆。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这都是基于人性的考量,因为人心是危险的,人心是不知足的。正所谓是“物极必反”,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过一定的度量,超过了,就会殃及自身,将好事变成坏事!

人还是要懂得积德(一个人积威)(2)

01

一个人,如果积累威严多了,就会树敌也多,得罪人也多,最后必然容易招致祸患,这个很好理解。比如说,秦始皇和秦二世实行暴政,隋炀帝杨广残暴不仁,他们都对百姓实行高压政策,最后都是官逼民反,暴秦二世亡,隋朝也是二世而亡。

《易经》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一个人或者国家,积累的恶缘多了,就会恶有恶报,自食恶果。

纵观历史,很多人不懂得这个道理,因为积累威严太多,最后大祸临头。比如说,汉宣帝时期的权臣霍光,掌权摄政,权倾朝野,连皇帝都对他畏惧三分。汉宣帝与霍光一同乘车的时候,“若有芒刺在背”。

霍光功高震主而不自知,也为后来的全家族灭埋下了祸根。霍光去世两年后,霍氏族人图谋造反,汉宣帝趁机将霍家一族满门抄斩。所以说,积累威严多了,反而会给自己惹祸上身。

人还是要懂得积德(一个人积威)(3)

霍光

拓跋珪是北魏的开国皇帝,他晚年性格暴躁,疑心很大,经常因小事大发雷霆。有些人,因为脸色不好、呼吸声太大、走路有响声、说错话而被拓跋珪处死,大臣们因此整日提心吊胆。

后来,拓跋珪立儿子拓跋嗣为太子,但根据北魏的风俗,要杀掉拓跋嗣的母亲。于是,拓跋嗣母子躲到贺夫人那里去寻求庇护。拓跋珪听说贺夫人藏匿了拓跋嗣的母亲,就把贺夫人幽禁在宫中,准备处死她。贺夫人的儿子拓跋绍听说母亲有难,当晚带人翻墙入宫,刺杀了父亲拓跋珪。

就这样,一代英明神武、雄才大略的北魏道武皇帝陨落,享年39岁。而这一切都是他自己招惹的,因为他实行暴政,积威太多,逼得大家起来反抗他,最后自取灭亡。

所以说,不管是人臣还是帝王,乃至于是一个小小的领导,都不要过于威严,做人不要太厉害,要不然就会招致祸患。

人还是要懂得积德(一个人积威)(4)

拓跋珪

02

积累威严不好,为什么还说积恩也会招致祸患呢?

其实,用人性的角度去思考就很好理解。因为人心是不知足的,你对人越好,越容易让人不珍惜和不懂得感恩,最后恩将仇报。

你帮人很多次,就因为一次忙没有帮好,他人就马上翻脸,忘记你以前所有的好,而只记得你现在的不好。这就是人性,是很难改变,于是老祖宗告诫我们:小恩养个贵人,大恩养个仇人;斗米恩,担米仇。

处世奇书《菜根谭》说:害从恩中来,故快意时须早回头。恩泽后面往往隐伏着巨大祸患,爱之深恨之切,所以当我们春风得意,对人太好的时候,应该尽早回头,不可过度施恩,要不然就会惹祸上身,将好事办成坏事。

人还是要懂得积德(一个人积威)(5)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更是告诫大家:忘恩是人的本性,如果我们渴望他人感恩,多半是自寻烦恼。因此,我们对他人的期望不要太高,不要高低估人性,帮人也要适可而止,不能对人太好,因为恩积累多了,就会物极必反,反目成仇。

积累威严的人,就是做人太厉害;积恩的人,就是对人太好;两者都是超过了一定的做人尺度,违反了中庸的原则,都是招致祸患的迹象。

如果我们是个厉害的人,或者是个心善的人,怎么整改,才能远离祸患呢?

古人说:积威之祸,还可以救;积恩之祸,非常难救。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你积威了之后,如果日后待人宽一分,则安全一分,威严消退了,则转祸为福。如果厉害的领导对下属施加几分恩惠,则下属欢心喜悦。

但如果你平时积恩多了,做好事多了,一旦停止了,他人就会觉得你德薄,对你怀恨在心,甚至是把你当作仇人一样来埋怨。

比如说,武松在柴进庄上避难一年多,刚开始的时候,柴进好生款待武松,后面懈怠了,武松就埋怨说道:客官,客官!我初来时也是客官,也曾相待的厚。如今却听庄客搬口,便疏慢了我。正是人无千日好,花无摘下红。

人还是要懂得积德(一个人积威)(6)

人性很复杂——威退为福,恩退为祸;恩进为福,威进为祸。人心和人性都是很微妙的,我们要在祸患发生之前防微杜渐,正所谓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为人处世是一门大学问,我们要巧妙把握,不要过分威严,也不要过分对人好,恰到好处,合情合理,这就是高情商,大智慧,也可以少祸多福。朋友们,您觉得呢?

关注我,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 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