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怀念儿童时候的夏夜。在我们老家偏僻的小县城,那时是没有空调的,甚至电风扇也不多见。既然是夏夜,一定也很热,可是现在回想起来却全然没有热的记忆。记忆深处,邻居们吃过晚饭后就把竹床搬出来安置在某处大树下,长辈们用凉水把竹床先擦拭一遍,然后我们便四脚八叉往上一躺占据着竹床绝大部分的空间,他们就坐在竹床边沿一边给我们摇着蒲扇一边三三两两聊着天。夏夜基本没有风,笋子虫飞得很霸道凶得很,萤火虫则忽明忽暗小心翼翼的翻舞,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望着银河数着星星在父母悠悠的人造风中就莫名其妙的睡着了。但是这绝对不是记忆深处的亮点,在儿童时代的夏夜,在我们躺在竹床数星星的时候,其实我们一直都在期待,期待这个夜晚大人中谁谁谁会起个头开启鬼故事。当这些故事一起头,夜里的一切才生动起来。树叶摇动一定是谁在向你招手,远处的暗黑里有一双眼睛一直盯着你,萤火虫的光就像一盏盏灯笼,可以照彻灵魂深处。落水鬼、断头鬼、长舌鬼……乱七八糟的一群鬼仿佛就在身边,这样的夏夜才是真正无眠的夏夜,令人难忘的夏夜。

洞府怪事(渝贵有大山一酆都话鬼)(1)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接受教育成为了无神论者,许多故事也都模模糊糊没有了记忆,但是那时听过的一个说法我一直都很认同。大人们说阴间的鬼都是找阳气弱的人,每个人身上都有三昧真火,头顶一盏,两肩各一盏,如果三昧真火都亮着鬼是怕你的。当你走夜路的时候,千万不要回头,一回头就吹灭了肩上火容易招鬼。我自从听过这个故事后,每次走夜路我就没有回头过,走的很坦荡。我认为我有三昧真火,鬼是不敢找我的。现在回头再想起这个故事更觉得寓意无穷。三昧真火无异于心中信念,当信念坚定神鬼不惧,但是如果左顾右盼难免心生小鬼。

洞府怪事(渝贵有大山一酆都话鬼)(2)

今年的夏天,我途经丰县(酆都)鬼城想起了这个故事,如是毫不犹豫的走进鬼城,我想看看儿童时代脑海里的奈何桥与阎王殿现实中什么模样;我想顶着三昧真火直面牛头马面黑白无常;我想如果鬼都在人间,那么人鬼其实都一样。“鬼城”,顾名思义,必有鬼神出没,恐怖之极。从重庆顺长江而下,丰都鬼城隐匿在岸边山峦中,更添一份神秘与阴森。丰都鬼城素以“鬼国京都”、“阴曹地府”闻名于世。据魏晋时《度人往》记载,丰都坐落在六天青河旁,有三宫九府,宫阙楼观贵似天庭,鬼帝坐镇在此,统亿万鬼神。是传说中人类亡灵的归宿之地,集儒、佛、道民间文化于一体的民俗文化艺术宝库,被誉为“中国神曲之乡”、“人类灵魂之都”。

洞府怪事(渝贵有大山一酆都话鬼)(3)

在丰都高铁站(丰县只有一个火车站)下车后,便可以转乘鬼城旅游专线。专线行驶三十分钟便可以到达丰县名山鬼城风景区。鬼城幽都掩映于名山郁郁葱葱的草木之中,山脚下就是奔流不息的长江。第一印象是完全没有传说中的阴森恐怖,反倒是灵气氤氲、生生不息的感觉更为强烈。景区不大,拾级而上,两旁树木荫天蔽日,虽值酷暑亦不觉热。台阶旁开设了一条索道,方便年龄大的人参观游玩。顺着山势,大大小小的庙宇依次林立,哼哈祠、奈何桥、黄泉路、鬼门关、两仙楼、天子殿、钟馗殿……只有奈何桥好像还是汉朝那时的桥,其它景点都是文革时期遭到破坏后重新修建。所有景点都很小巧简单,唯有天子殿、耀灵殿、五云寺勉强说的上恢宏大气。一条短短的山路树木苍翠,绿萝缠绕,空气里飘荡着一股若隐若现的幽香,恍惚间我仿佛躺在儿时的竹床之上直坠梦里。

洞府怪事(渝贵有大山一酆都话鬼)(4)

晋代葛洪著《神仙传》记载:东汉阴长生,是东汉和帝刘肇阴皇后的曾祖父。他一心求仙学道,于东汉建光元年在平都山(也就是今天的名山)白日羽化升天。到了宋代,阴长生、王方平的名字被人们简化连读为“阴王”,即“阴间之王”。人们口口相传,以讹传讹,酆都也就成为了鬼城。1958年周恩来总理来酆都考差,认为酆字笔画繁琐,将酆都的酆字改成了丰收的丰,祝福当地百姓丰衣足食生活幸福。其实我想周总理那时也许更希望此地能够早日摆脱鬼城的影响,毕竟在一个无神论政党治理的国家,这些封建糟粕是没有市场的。不想过分解读那些成仙成神的鬼故事是不是值得传承,在名山鬼城发现的一块碑文能很好阐释一切。碑上“唯善呈和”四个字合用一个口字,和谐统一,隽永优美——这其实才是酆都鬼文化新时代意义。

洞府怪事(渝贵有大山一酆都话鬼)(5)

摘抄三副山上楹联作为本文收尾:

须知六道轮回今生作者来生受

请看三途转劫善者喜欢恶者愁

任尔盖世奸雄到此亦应丧胆

凭他骗天手段入门再难欺心

泪酸血咸手辣口甜莫道世间无苦海

金黄银白眼红心黑须知顶上有青天

——(对了,下山离开的时候不要忘了在山脚下长江边的农家乐吃一份麻辣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