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梵文(唐代人如何学外语)(1)

《梵语千字文》是唐代的另一个三藏大师,佛经翻译家义净编写,系模仿南朝梁代周兴嗣次韵《千字文》形式,把最常用的一千个汉字跟一千个梵文单词按意义联缀成篇,以供中国佛教僧俗大众学习梵语使用。

唐代的梵文(唐代人如何学外语)(2)

唐代的梵文(唐代人如何学外语)(3)

《梵语千字文》开头的32个汉字是:

天地日月。阴阳圆矩。昼夜明暗。雷电风雨。星流云散。来往去取。东西南北。上下相辅。

相应的注音部分是:

【◇】娑嚩(二合)罗誐(二合)天

  【◇】跛[跳-兆 里](二合)体(他以反)尾地

  【◇】素(引)哩也(二合)日

  【◇】战达罗(二合)月

  【◇】縒(引)也(引)阴

  【◇】阿(引)多(上)博阳

  【◇】波哩波吒圆

  【◇】阿奈舍矩

  【◇】儞(宁以反)嚩索昼

  【◇】啰(引)底哩(二合)夜

  【◇】阿(引)路脚明

  【◇】阿怛迦洛暗

  【◇】祢嚩蘖惹底(丁以反)雷

  【◇】尾儞庾(二合)电

  【◇】嚩庾风

  【◇】缚啰沙(二合)雨

  【◇】哆(引)啰迦星

  【◇】素路(二合)多流

  【◇】谜伽云

  【◇】尾娜儞跢散

  【◇】野底(丁以反)往

  【◇】阿伊舍来

  【◇】誐哆去

  【◇】攞伊(上)誐里(二合)诃娜(二合)取

  【◇】布罗嚩(二合)东

  【◇】波室制(二合)摩西

  【◇】诺乞叉(二合)拏南

  【◇】乌多(重)啰北

  【◇】邬跛罗上

  【◇】系瑟姹(重)下

  【◇】跛罗娑摩(二合)罗相

【◇】钵罗(二合)底嚩驮辅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梵语千字文》是唐代人写的书,自然标注的是唐代汉语发音,从语言学上说,应该是中古汉语的发音。

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发音来读,会和真正的梵语发音差异很大。

好在,网上可以找到《唐译梵语对照表》(不知出处)可以参考。

唐代的梵文(唐代人如何学外语)(4)

唐代的梵文(唐代人如何学外语)(5)

季羡林先生在《我是怎样研究起梵文来的》介绍:在古代,除了印度以外,研究梵文历史最长、成绩最大的是中国。这一点中外人士注意的不多。我举出了很多的例子。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有一段讲梵文语法(声明)的记载。唐智广的《悉昙字记》是讲梵文字母的。唐义净的《梵语千字文》是很有趣的一部书,它用中国的老办法来讲梵文,它只列举了大约千把个单词:天、地、日、月、阴、阳、圆、距、昼、夜、明、暗、雷、电、风、雨等等,让学梵文的学生背诵。义净在序言中说:“不同旧《千字文》。若兼悉昙章读梵本,一两年间,即堪翻译矣。”我们知道,梵文是同汉文完全不同的语言,语法变化异常复杂,只学习一些单词儿,就能胜任翻译吗?但是,义净那种乐观的精神,我是非常欣赏的。此外还有唐全真的《唐梵文字》和唐礼言集的《梵语杂名》,这是两部类似字典的书籍。《唐梵文字》同《梵语千字文》差不多。《梵语杂名》是按照分类先列汉文,后列梵文,不像现在的字典一样按照字母顺序这样查阅方便。但是,用外国文写成的梵文字典这部书恐怕要归入最早的之列了。

从季羡林先生“我们知道,梵文是同汉文完全不同的语言,语法变化异常复杂,只学习一些单词儿,就能胜任翻译吗?”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季先生是不太相信通过2年的学习就可以胜任翻译的。

作为普通的学习者,我乐观地相信,义净所言非虚。

理由有三:

1、对于绝大多数学习者来说,梵语使用的天城文是印欧语系语言中最复杂的文字,而梵语的发音也是印欧语最复杂的。但是,按照义净的方法,用2年的时间学习一千个梵语词,是完全有可能的。

要知道,唐代的人接受资讯的方式非常单一,和现代的信息时代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但是,反过来说,那时候的人更能专心做事。尤其是僧人,主要的精力就是学佛经。如果把8个字作为一组,每天花几个小时反复吟诵,一个星期应该可以做到烂熟于心。一年下来,记忆四五百个应该不是难事。坚持二年记忆一千个单词真的可行。

唐代的梵文(唐代人如何学外语)(6)

用唐代僧人念诵的方式熟读几百个梵语单词,听力、发音、单词、语法都肯定会变简单。

2、梵语是拼音文字,在熟读熟记一千个单词的基础上,任何人都可以轻松解决发音问题。同理,学习英希拉法德意西俄语中的任何一门,只要认真听懂熟读二三百个单词也肯定可以解决发音问题。有很多孩子学习好多年英语依然没有解决发音问题,最最主要的原因,是试图用死记硬背的办法记忆单词的拼写形式而忽视单词的发音。这是千真万确的本末倒置。人类学习语言的最一般规律是:在听懂的基础练习说,在解决听说问题以后再学习单词的拼写。

3、季羡林先生认为“梵文是同汉文完全不同的语言,语法变化异常复杂”,我觉得这是现代人的想法。现代人学习语言,最大的问题是通常重文字而轻语音。最恶劣的做法是:在没有解决听说之前就背单词、学语法。

按照当今中国绝大多数人学习英语的方法学习梵语,季羡林先生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对于我们这些记忆力不好,又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学习者来说,按照传统的方法学习梵语,无疑是死路一条。

一开始接触拉丁语和希腊语,最害怕的就是名词的变格。而西天取经的唐三藏大师总结的“梵语格变化”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云: “言八啭者: 一诠诸法体, 二诠所作业,三诠作具及能作者, 四诠所为事, 五诠所因事, 六诠所属事, 七诠所依事, 八诠呼召事。”

“啭”本指“鸟宛转地鸣叫:鸣~之声不绝于耳。莺啼鸟~”。三藏法师用来指代梵语(印欧语的一个古老分枝)的屈折变化。

很明显,三藏法师眼里,并没有“格”这种东西。我觉得,语法术语常常由于不同时期翻译的不到位、不统一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困扰。正确的解决方法是:以句子学习为核心,在听懂、会说的基础上记单词、学语法。

我认为,由于没有现代语法术语的束缚,唐代的人真有可能通过2年的时间学会梵语并能翻译。就算2年不行,5~10年肯定是可以的。绝对不会像现在的中国孩子,学习5~10年英语依然读不懂英语原版教材,更谈不上能翻译。

西方语言中,把屈折变化称为inflection。再细分,动词变位称为conjugation,名词变格称为declension。

这几个单词无一例外都源自拉丁语,只要大概认识其中用到的3个拉丁语词根,记忆它们绝对是小菜一碟。在听懂的基础上再通过了解词源记单词,读懂英语原版教材就是一种享受。

通过英语原版教材学习拉丁语、希腊语和梵语都绝对是事半功倍。

回到唐朝,那时候英语还处在古英语时期,所以,不可能通过英语学习梵语。

但是,唐代的人,特别是僧人,却有很好的办法学习梵语。

三藏法师把印欧语的8种变格分别翻译为:1.nominative ——体格; 2.accusative——业格; 3.instrumental——具格; 4.dative——为格; 5.ablative ——因格; 6.genitive ——属格; 7.locative——依格; 8.vocative—— 呼格。

一般认为,原始印欧语具有如下的格:主格、属格(所有格)、与格、受格(也叫宾格或对格)、夺格(也称造格或离格)、方位格(也称位置格)、工具格(也叫具格)、呼格。

唐代的梵文(唐代人如何学外语)(7)

其中各格的大致语法涵义如下:主格表示主语和表语;属格表示领属关系;与格表示间接宾语;对格表示直接宾语;夺格的意义复杂,但一般均能表示离开、工具、凭借某种手段等等意义;方位格表示方位;工具格表示工具;呼格表示呼语。即使在古代,印欧语中完全具备这7-8个格的语言也不多,例如拉丁语只有6个格、古希腊语更只有5个格,而梵语则保留了8个格。

现代印欧语的发展趋势是减少格的变化,取而代之的是多用介词和语序表达格的意义。

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汉语一样,通过语序确定句子的主语和宾语。所以,也就不需要再区分主格和宾格。这些语言中的格变化都是残留,已经不再具备改变语序的功能。

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样的语法介绍都是没有意义的。作为普通的学习者,也完全没有必要了解这些令绝大多数学习者头痛的语法术语。

家长需要做的是,通过和母语比较的方法让孩子学习外语句子。千万不要相信一些专家的忽悠让孩子学习什么“英语思维”。

通俗地讲,格变化其实就是通过变化单词的读音实现不同的语法功能。

如英语中的I表“我”是单数主格,me是相应的单数宾格。

英国孩子只会说“I love you”而不会说“Me love you”。

同样,只会说“You love me”而不会说“You love I”。

中国孩子只要坚持在听懂的基础上熟读并熟记这2个句子,也就完全不用在意什么是主格,什么是宾格。

如果您觉得有必要,也可以稍微介绍一下I是主格,me是宾格。但千万不要让孩子背语法概念。

如果家长朋友在学习英法德意西语时通过和汉语比较了解什么是主语,什么是宾语以及它们和动词的关系,再学习拉丁语、希腊语、梵语、俄语、德语的格变化就肯定会觉得格变化从本质上说其实真简单、真好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