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区分生物的种、科、属……并找到生物在演变过程中所采取的路径,生物学家在很长时期内只能眼见为实,观察目力所及的生物,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流行音乐的分类及特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流行音乐的分类及特点
采用进化生物学方法对 2 万首流行金曲逐一分析,你就能得出一部“真正的”流行音乐史!
为了区分生物的种、科、属……并找到生物在演变过程中所采取的路径,生物学家在很长时期内只能眼见为实,观察目力所及的生物。
随后,遗传学为他们开启了研究物种关系的新大门。这种区分物种的方法近几年已变得特别强大,它依托的计算机分析程序能处理海量的基因数据。
生物学从中尝到了巨大的甜头,迅速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未来10年里,单是一份人类基因组的数据量就将达到数艾字节(EB,1E=10^18)。
音乐学家同样在根据种类、流派和趋势来对音乐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他们试图找到各类音乐之间的亲缘关系,还有新曲风的诞生时机。只是音乐可不像基因序列那么简单。
音调、音色、配器、种族……可供音乐学家建立联系、划分边界的标准成百上千、千奇百怪。以至于音乐史在很大程度上由写音乐史的那些人所左右。
至少此前是这样。不过,有四位英国学者萌发了一个“超赞”的奇思妙想,他们要采用大数据手段,以进化生物学的方法重新烹饪音乐史。
音乐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马蒂亚斯·莫赫(Matthias Mauch)、Last.fm音乐平台创始人阿曼德·勒鲁瓦(Armand Leroi)、生物学家罗伯特·麦卡勒姆(Robert MacCallum)和马克·利维(Mark Levy)四人得出的结果为音乐进化树吹来了新气息。
“普遍认为,文化上的变化是建立在一种变异-选择的基础上,和生物演变颇为类似。”马蒂亚斯·莫赫解释道。对此,生物学家拥有量身定制的统计工具来甄别异同……“计算机与数学系统的优势在于,它们能够分析大量数据。”马蒂亚·贝尔戈米(Mattia Bergomi)附和道,她在巴黎声学及音乐协同研究院(IRCAM)致力于用数学方法分析音乐。
尽管有人坚称只有智人才能感知音乐,但分析音乐信号并非只有人耳才能办到。人们已能通过一些程序来辨别构成一段曲调的音符,甚至辨识和弦。还有些程序可以区分音色:使用的乐器、亮度、力度……
四人组为他们的研究开发了一款软件,用于分析音乐的两个方面——和弦和音色,每一方面又细分出8个特征。接着,他们就让机器去“听”,去分类,依据的标准就是和弦和音色加在一块的16个特征。机器听了不下17000首曾进入1960年至2010年美国畅销金曲排行前100名的歌。
对这50年音乐资料的分析很快揭示出流行音乐史上的几个重大事件。举例来说,属七和弦(研究中为和弦所设的8个分类之一)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出现频率减少了75%。因为时常使用这种和弦的爵士乐在1960年代是榜单常客,但此后就渐渐淡出。
另一个例子是在音色方面:“激扬的打击乐”在1980年代迎来巅峰。鼓机和取样机的到来也的确没法逃脱计算机程序的法眼。
通过抽丝剥茧地分析这17000首金曲的音乐特色,研究人员除了甄别出零碎的变化,还重新定义了过去50年间潮起潮落13种曲风,并进一步发现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有些曲风具有类似的声音特点,可以归为更加宽泛的一个大类,就像许多物种能合并成进化树上的一个科。
为了让普通人能更容易理解这株流行音乐进化树,研究人员给这些新曲风贴上了Last.fm平台使用者惯用的标签。
因此,计算机程序定义的8号曲风就被贴上了如下标签:舞曲/新浪潮/流行/电子。11号曲风的标签则是:放克/蓝调/舞曲/蓝调摇滚。两者都位于机器绘就的进化树的同一支上,并与12号曲风(灵魂乐/ R&B/放克/迪斯科)有相同的声音特点。至于2号曲风(嘻哈/说唱/匪帮说唱/旧式嘻哈),它和另外12种曲风没有任何统计学上的亲缘关系!
基本数据的偏差
这一重新分类是否将重新书写流行音乐的成功史呢?“反响不一,”蒂亚斯·莫赫承认,“一些音乐学家认为我们的方法和传统无法兼容,但我们觉得这只是时间问题,科学的分析法可以作为人耳分析的补充。”
说实话,分析结果,如同所有大数据的搜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用的数据。“我预先对英国排行榜热曲做过研究,得到的图表完全不同。”蒂亚斯·莫赫透露,“举个例子,在欧洲,嘻哈对流行乐的影响力远不如在美国。”
法国巴黎第三大学社会学家热罗姆·吉贝尔(Gérôme Guibert)是研究流行乐的专家,他也指出相同的局限:“法国的结果肯定也会不一样。选择百大金曲会导致两个误差。首先,这种榜单会忽略一些曲风,比如金属乐,只有特定的人群才会喜欢它,而且很持久。另外,它未能将本世纪以来年轻人的音乐消费统计在内,他们通过非法途径下载大量乐曲。”
尽管有种种弊端,但大数据分析法解答了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音乐是越来越趋向同质,还是恰恰相反,越来越多元了呢?对此,研究者倒是观点鲜明:“并没有证据表明音乐在同质化。”
马蒂亚斯·莫赫及其同事发现“音乐多样化的演变常伴有独一无二的大事件:比如,某种创作方式表现得强势或趋于弱势”。在某个特定时刻,一些曲风会式微,而另一些曲风则站稳脚跟,接着称霸乐坛。
研究人员明确指出三次拐点,也就是流行音乐史上的三次革命。
1983年,音色渐渐失去变化:“激扬的鼓点”和“充满力度的吉他”占据主导地位,预示着新浪潮、迪斯科和硬摇滚统治时代的开启。1984年,音色多样性跌至谷底,迪斯科和新浪潮成为主流。
随着饶舌和嘻哈的出现,音色又趋于多样。到了1991年,变法节奏加快,在大数据分析看来,流行乐于此时迎来了第二次革命。
而在研究所涉的最初几年,其实还有过另一次革命,虽低调,却对多样性有着关键影响。那是1964年。那年在美国百首金曲的榜单中出现了英国摇滚乐,也就是“英国流行乐”。
最终,一个长达40年的争议终于有了科学结论。滚石乐队和披头士乐队真的引领了摇滚革命吗?研究结果表明,神话故事可以收起来了。
数据显示,这种风格虽然在1964年快速占得上风,但只是延续了几年前就已经出现的趋势而已。“虽然英国人为这次革命做出了贡献,但不能把功劳都揽在自己身上。”这些来自伦敦的研究人员总结道,颇有“费厄泼赖”之风。
歌曲要寻亲
现在可以用全新的眼光来看待曲风的出现,确定音乐演变史上的节点……使用大数据的音乐学家在初尝胜绩之后,想要走得更远。“我们正在评估歌曲之间的‘亲缘’关系。我们肯定需要扩展我们的数据库。”马蒂亚斯·莫赫表示,“局限在我们用于研究的17094首歌中,很多歌曲极有可能找不到‘亲戚’。”
团队还定下另一个目标:把研究范围扩展到1940年代,以检验摇滚乐是否真的如历史学研究方法所说的那样诞生在1955年。
但大数据的这一应用完全可以超越音乐界。“只要拥有电子数据(视频、艺术照片、建筑图纸等),就能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分析,我们认为这种方法会越来越流行。”马蒂亚斯·莫赫预测道。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或将开启,即像研究生命演化一样,研究各种类型的文化运动。
撰文 Coraline Loiseau
编译 黄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