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与检验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诠释)(1)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诠释(4)】

防御机制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里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人格中自我功能良好与否的验证渠道,也是个体在现实社会中获得幸福度和满足感的具体体现。

防御机制指个体在生活中习得的某些应付挫折的反应形式,其作用在于减轻心理矛盾、消除焦虑,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是由先天本能、基本欲望组成,是贮存心理能量的地方。它寻求直接地和立刻地满足需要,只受 “快乐原则” 支配。“自我” 是现实化了的本能,由于现实的反复作用,“自我”不再单纯受 “快乐原则”的支配,而遵循 “现实原则”,既追求欲望的满足,又力求避免痛苦。“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代表社会道德标准。“本我”受“自我”和 “超我”的控制,“自我”在个体欲望满足过程中起中介和协调作用。然而,“自我”很难既满足“本我”和“超我”的要求,又符合现实原则,必然会遇到一些矛盾。为了减轻恐惧、焦虑、紧张等心理压力,使机体免受损失,个体就用投射作用、升华作用、文饰作用、自居作用、压抑作用等行为方式来应对矛盾——这就是心理防御机制。由于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和遭遇挫折时的情境不同,采用的防御机制也不相同。有时会是几种防御机制同时使用,很难严格区分出采用的是哪一种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受到本我、超我和外部世界压力时,发展出的一种机能。即:用一定方式调解、缓和冲突对自身的威胁,使现实允许,超我接受,本我满足。

有的防御机制有利于身心健康,有的则对身心健康有害。理想的防御机制是升华,指遇到挫折后,将自己内心的痛苦通过合乎社会伦理道德的方式表现出来。如,通过艺术创作等。

良好的防御机制还包括补偿、抵消和幽默。补偿是遇到挫折后,通过别的事物把因挫折带来的损失从内心体验到行为给予补偿。抵消是当欲望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时候,以另外一种象征性的事物来缓解矛盾。幽默也就是自嘲,幽默很容易缩短与周围人的距离,而且能够帮助自己有效地寻求社会支持。

防御机制有时会保护我们,也会损害我们的身心健康。生活中我们应该建立起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创造出自己美好的生活。

一、压抑

压抑是一切防御机制最基本的呈现方式。弗洛伊德说:“所有的压抑都是潜意识的。”

压抑是指个体将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以及冲动,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抑制到潜意识里的过程。是一种“动机性的遗忘”,个体在面对不愉快的情绪时,不知不觉有目的地遗忘,与因时间久而自然忘却的情形不一样。如,我们常说:“我真希望没这回事儿” ,“你不要再想它了”或者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我们做梦、不小心说漏了嘴或偶然有失态的行为表现,都是这种压抑的结果。

压抑作用,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我们已把事情忘掉了,而事实上它仍然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在某些时候始终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以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做出一些自己也不明白的事情。

如,李老师的岳母相当势利,又爱挑剔,由于她一直觉得李老师配不上自己的女儿,因此多年来每次见到李老师就总是冷嘲热讽,令李老师十分难受和尴尬。有个星期日李太太生下第一个儿子,于是请李老师通知各至亲好友。李老师忙碌地打了一连串电话后,在与太太一起商量看看有无遗漏人员时,才骤然发觉自己居然忘了致电岳母大人。李老师用“压抑”的防御机制来逃避面对岳母的痛苦。

压抑有时也会导致失去记忆。如,有一些曾遭受极度悲伤或目睹过惊恐事件的人,会把那次经历忘得一干二净,无法再回想起来。比如战场上的士兵、从死里逃生的人、失恋的人……在事件过后,以失去记忆来免去所面对的痛苦与悲伤。再如,参加过越战的美国老兵,他们把在越南战场上的惨烈往事忘得一干二净,但当他们突然听到警报声的时候,就会马上不自觉地趴在地上......。再如,小红与男友凯歌交往了三年,订婚的前夕,忽然凯歌变心了,母亲知道小红十分爱凯歌,担心她想不开,就好言安慰她,哪知小红却说:“凯歌是谁?你能不能告诉我到底发生什么事情?我和他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我一点也想不起来?”小红所用的防御机制就是“压抑”。当然不是每一次的压抑都会导致失去记忆,只有个人主观认定极端可怕的经历,才会导致失去记忆。精神分析学派主张将潜意识意识化,以了解影响我们行为的因素。不过有些事情还是“忘了的最好”。若一定要找回那“失去的记忆”,通常也会找回那“失去的哀伤”。

二、固着

固着者看到前程危险或者是艰难,不敢迈出下一步,还是想停留在自己内心比较舒适的地方。

虽然心理发展与生理发育在人生的前二十年是一个逐步的不间断的过程,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明确地区分各个发展阶段为: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和成人期四个阶段。人一般都是相当稳定地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然而,进展有时也会停滞,会停留在原处,不能登上更高一步阶梯。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生理发育中,我们便称之为“发育迟缓”。那如果发生在心理发展中,我们便称之为“固着”。现实社会中“长不大的孩子”就是很好地例证。

大多数儿童在上学的第一天都有某种担忧,同样,适龄青年对于第一次约会都有某种不安。中学生或大学生都对毕业怀有一种既担忧又期待的复杂心情。实际上,任何人面临新的冒险都有着某种焦虑。人在离别旧的或是熟悉的世界而进入新的或陌生的世界里的时候所经验的那种焦虑,叫做分离焦虑。假如分离焦虑过分强烈,人往往不肯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而固着在旧的生活方式中。

固着者惧怕什么呢?是什么危险阻止了心理发展中的前进势头呢?主要的危险是不安全感、失败与惩罚。不安全感是一种思想状态,是由于人感到自己无力对付新形势的要求而产生的。他感到由于新的形势对他要求太高,结果将会是痛苦的。对失败的恐惧与不安全感相似,只是多了一种恐惧,即失败会招致嘲笑。失败有失尊严(自我理想)。最后是对于惩罚的恐惧,这是最严重的恐惧。假设有一个试图独立的孩子正在形成与家庭无关的兴趣和依恋,他这样做意味着他对家庭以外的人和物正在产生爱恋,这孩子就有可能不敢作出上述的对象选择。因为他担心,假如他把自己的爱施于外人,他的父母就会以不再爱他相报复,他又不敢肯定新的对象选择能否补偿他将失去的爱。一旦不能,他就会落得孤苦伶仃、无人保护的结局。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这是进退两难的局势。斗争的结果便决定着他是前进还是停滞。如果他曾经历过父母的惩罚,他很可能选择停留。

具有讽刺意味然而又千真万确的是,儿童对父母的依赖大多是出于恐惧而不是爱。如果儿童坚信父母对他的疼爱绝对可靠,以往的经验告诉他,父母绝不会抛弃他,那他很可能固着在一种幼稚的阶段上。

固着除了发生在对象选择中,还可能发生在人格结构与心理动力的发展中。有些人老是停留在愿望思维中,有些人怎么也学不会区别主观世界与客观现实,也有的人在严厉的超我或儿时的恐惧中生活着。有些人固着在某一防御机制上,使之成为他们整个的人格中心,有些人则停留在冲动行为水平上。固着呈现的方式种类繁多,程度也不一,但它妨碍着人的心理潜力的充分实现。可是几乎每个人都由于恐惧而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心理发育迟缓,随即就会有固着现象的发生。

三、退行

退行这个防御机制和固着的防御机制有一些相似之处,都是在自我遭受到不能承受或者是不愿接受的心境时,选择的一种逃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回归舒适的原始状态的心理机制。

退行是指个体在遭遇到挫折时,表现出其年龄所不应有的幼稚的行为反应。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如,已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儿童,因母亲生了弟弟或者是妹妹或家中突遭变故,而表现出尿床、吸吮手指、好哭、极端依赖等婴幼儿时期的行为。

根据早期勒温等人的研究,认为退行就是指二至五岁的儿童遭遇挫折而表现出的退回行为(简称“退行”)。这一行为平均要比实际年龄倒退几年甚至好多年。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这一行为不仅仅出现在小孩身上,有时也经常发生在成年人身上。如,平日如有重大事情发生时,有时我们就会不自觉地大叫一声“妈呀!”。再就是夫妻吵架闹矛盾,妻子经常会跑回娘家向母亲哭诉,这都可以算是退行行为。再如,一个妻子自从知道丈夫有了外遇之后,每当丈夫要外出时,她就在地上大哭大叫,一直到丈夫答应不外出为止;有一名女学生,自从被班上同学嘲笑后。每当要上学时,她就会肚子痛而无法上学;还有一名教师在成长过程中被母亲管教得十分严格,加上母亲的蛮横无理,令她对权威人物产生极大的恐惧,甚至到她成年后,虽然学有所长,但在权威人物面前,她就会变得毫无主张。在她任教的学校,她是一位极受欢迎的教师,但校长每次有事情约见她,她却总感到毫无自信。校长每次见她,她不但惊慌失措,而且校长每要求她做任何事,她都说自己不会做,要求校长教她,并请求校长详细告诉她如何做。这一系列的外显,就像一个无知愚昧的小女孩。上述三例中的“在地上大哭大叫”、“肚子痛”、“极端依赖”,均属退行行为。

当一个人长大成人后,本来应该运用成人的方法和态度来处理现实中的所有事情,但在某些情况中,由于某些原因,采用较幼稚的行为反应,并非不可。如,做父亲的在地上把自己装扮成马让孩子骑,做妻子的偶然向丈夫撒撒娇等。所以说,偶尔的“退行”,反而会给生活增添不少情趣与色彩。但如果经常发生的话,总是使用较原始而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困难,经常利用自己的退行行为来争取别人的同情与照顾,用以避免面对现实的问题与痛苦,其退行就不仅是一种现象,而是一种心理症状了。

四、升华

升华一词是弗洛伊德最早使用的,他认为将一些本能的行为如饥饿、性欲或攻击的内驱力转移到一些自己或社会所能接纳的范畴时,这就是“升华”。

升华的防御机制也来源于被压抑的无意识冲动,它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转变或者说是置换成为人们可接受的或为社会所允许的外显行为。在这里边大家看到了的是被压抑、看到了的是被社会所赞许、为人们所接受这样的词语。其实前面已经和大家分享过了心理结构的冰山理论,人的无意识里面储存的是人们理性层面不被允许和无法实现的一些欲望和冲动的内容。它像冰山一样在水面之下但又有着巨大的潜在能量,而我们一般说这种被压抑的无意识冲动都是不为我们社会所接受的,我们如果想把这种冲动释放出来就应该寻找一种被我们社会所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如,人都会有死本能的这种无意识冲动,这种本能的无意识冲动一般表现为打架、战争等等,而打架和战争这些活动都不为我们人类内心所期盼的和平的社会所接受,所以很多人就将打架或战争的这种死本能转化为在运动场上的顽强拼搏、最后获得冠军的这种行为,这样我们就会欣然接受了。

再如,有打人冲动的人,借从事拳击或摔跤等方式来满足;喜欢骂人,就会以成为评论家来满足自己;想杀人,就会以“外科医师”或“屠夫”(杀猪、杀牛)工作为职业来满足自我本能的冲动。这些例子都是利用升华的防御机制所起的作用。

升华是一种很有建设性的心理机制,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必备。如果没有它将一些本能冲动或生活挫折中的不满、怨恨转化为有利于自己和社会的行为,这世界将会增加许多不幸的人。

五、认同

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有一些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完成。而其中主要的一项就是完成“认同”的历程。“认同”开始于儿童,到青少年时期成为主要发展任务。儿童用来学习社会团体态度与习惯,青少年用来找寻自我、肯定自我。因此心理学家们一致认为“认同”是协助人格发展的重要方法。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认同”虽是儿童学习性别角色的必需,但如果使用不当也可能成为一种防御反应。

“认同”指的就是个体向比自己地位或成就高的人效仿,以消除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因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而由产生挫折所带来的焦虑。就定义来说,认同可借由心理上分享他人的成功,以达为个人带来不易得到的满足或增强个人的自信。如,一位物理系学生留了胡子,是因为他十分仰慕系中一位著名教授,而该教授的“注册商标”就是他很有个性的胡子,此学生以留胡子的方式向教授认同。认同有时也可能是认同一个组织。如,一个自幼失学的人,加入某学术研究团体成为该团体的荣誉会员,并且不断向人夸耀他在该团体里的重要性。

认同说白了就是模仿。一个男孩需要模仿他的父亲使自己成为一个男人,一个女孩需要模仿自己的母亲使自己成为一个女人。

女人是比男人进化得更好的动物,因为女人经过了2次认同,内心要曲折一些。男孩最初是和母亲连在一体的,然后他知道了这个世界上还有爸爸,他开始和妈妈分离,然后认同爸爸,他这样一辈子认同下去就可以成为一个正常的男人。但是女孩就不一样了,她向爸爸依恋后,还要折返回来,再认同母亲,让自己学会怎样做一个女人。假如这个女孩向父亲依恋后,折返回来受到阻碍的话,那这个女孩最严重的情况就是会产生异性癖。现在有个别的女孩在性别认同上有障碍,就是回不去了,不再能回到妈妈那里。

年龄认同。对女人来说认同自己的年龄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所以在社交场合里为什么不能问女人的年龄呢,因为女人在年纪慢慢变大之后,会否认自己的年龄。明明是50岁了,但每天晚上告诉自己是20岁,你突然问她年龄的时候,她需要把50岁说出来,就把她否认的防御打破了。所以社交礼仪是尊重女性同胞防御的,一般不要在公开场合里询问女性的年龄。

六、投射

投射的防御机制常见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的时时刻刻,有一种说法叫做:人无时不刻都在投射,

精神分析认为投射是个体自我对抗超我时,为消除内心罪恶感所使用的一种防御方式。所谓“投射”是指把自己的性格、态度、动机或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以及庄子与惠施《临渊羡鱼》的故事,都是“投射”最好的例证。

这个防御机制是弗洛伊德在1894年提出来的,用以分析及了解“说话者的内心世界”。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投射”的情形也很普遍,它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法。不过在防御机制上,“投射”具有着一种特殊的含义,即个体将自己的某种罪恶念头,或某种恶习,指向别人。或者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性格、特征、态度、意念和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指责别人这种性格的恶劣及批评别人这种态度和意念的不当。

投射能让我们利用别人作为自己的“替罪羔羊”,使我们逃避本该面对的责任。如,一个在潜意识里对自己女秘书有非分之想的上司,却推说她在勾引他。又如,一个工作闲暇时间以看色情影片和寻花问柳打发时间的人,每逢与人交谈时,他总是在批评同事闲谈时离不了色情与女人,令他十分厌恶。这种防御机制可以保护个人内心得以安宁,但会影响个体对外在事物的正确观察和判断能力,并很容易造成人际关系上出现不应有的现象发生,对个人缺乏建设性的功能。又如,有些“不良少年”,别人无意中看他一眼,他就动手打人,认为别人瞧不起他,这都是投射因素使然。患有被害妄想症的病人,大多采用的就是投射的防御机制,他内心憎恨别人,却疑神疑鬼,无中生有说别人要杀害他。

投射也许是一个人一生当中,首先使用的防御机制。在婴儿与母亲的关系中,如果母亲把他照顾得很好,饿了就给他吃奶,他感到很舒服后,他就会把这种感觉投射给妈妈,即“我是好的,妈妈是好的,乳房也是好的。”否则的话,如果婴儿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他的胃就会因饥饿而感到不舒服,他就会认为“我的胃是不好的,我整个人是不好的,妈妈是不好的,妈妈的乳房也是不好的”。

丁俊贵

2022年9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