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为什么是最厉害的(柏拉图拉克斯历史背景梳理)(1)

《拉克斯》历史背景梳理

郭柯江

178A——181A

1、 在对话的最开头,吕西马库首先说明,自己所说的话并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意见,而且还代表着梅雷西阿的意见。这位梅雷西阿正是伯里克利最大的政敌与对手修西底德的儿子,身世非常不一般。至于这位梅雷西阿先生为什么让吕西马柯代表自己发言,而本人却没有做声,我们现在却还不是很清楚。可既然是两位著名政治家儿子的邀请,尼基雅和拉刻自然知道这其中的分量。

2、 吕西马柯和梅雷西阿抱怨自己的父亲因城邦的公共事务而忘记了教育子女这一私事。在柏拉图的 《美诺》 中, 苏格拉底论证美德不可教时曾引用此两人为例, 证明他们的平庸并不是因为父辈忽视了对他们的教育, 恰恰相反, 他们的父亲给他们提供了雅典最好的教育, 但他们仍然没能获得好的品德。

3、 吕西马柯的父亲是雅典著名的政治家阿里斯泰德,这种身世使他与雅典贵族圈以及权力中心的人物相当熟悉,于是,他就有机会找到当时雅典最著名的也是最有权力的将军尼基雅以及另外一名将军拉刻来进行一次具有针对性的私人谈话。说到机会,这样的机会确实不多,因为据普鲁塔克的《尼基雅传》( 《希腊罗马名人传》,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第 543 页)记载,雅典将军尼基雅并不是一个喜欢外出跟大家交谈的人。

4、 在民主制的古代雅典,自由民参与公众生活,取得政治地位,都必须掌握一定的演讲辩论术。因此,学习修辞技巧就成为了当时的风尚,这就好比现在我们所说的热门专业。而那些智者就是靠此吃饭的人。修辞术既然是一种可以习得的知识,自然有高下之分,要想获得最好的、最有成效的知识,那就必须拜倒在知名智者的门下学习,并且交纳一笔不小的学费。这笔钱可不是人人都能交得起的,而智者自然也就只给付得起薪水的贵族上课,当然,贵族们也乐意和这样的人作朋友,一可以学点知识,而且如果实在不行,还可以直接请这些智者作为讼棍去打官司,他们之间也就存在着一种互相利用的关系。所以在当时,贵族们如果要给自己的子弟找老师,首先想到的就应该是这些智者,学习的就应该是修辞术。可令人奇怪的是,吕西马柯竟然准备让自己的儿子去学武装格斗。其原因可能还是要从当时的情况来找。当时正值雅典与斯巴达进行长期战争之时,陆上海上的战事正打得火热,在战争年代想要获得权力与荣耀,最简单的途径就是参与到战争去建功立业。可光是打仗似乎还不够,因为普通的士兵只是战争中的蝼蚁, 而作为贵族, 也只有贵族才能在重甲的防护下, 于恶战中保全性命。古希腊时期的战甲,造价高昂,只有贵族和比较富有的自由民才能拥有自己的铠甲,这些铠甲因为要挡避利箭的攻击,所以锻造得十分坚固,自然也十分沉重,必须经常练习,才能自如地穿上铠甲作战,这才有了专门的武装格斗。如此推来,对武装格斗的熟悉,似乎就是成功的第一步。这可能就是吕西马柯当时的一种想法吧。在对话中,吕西马柯所征询的应答者尼基雅正是一位当权的将军,而拉刻,我们相信,就在这个时期的某一天,他肯定也是戴着花环,领着大队的战士,在群众的欢呼声中走出城门的人物。这说明这次咨询时的政治背景,确实是军人当权的时代,而他所咨询的正是当权的军人,也就是已经获得了成功的人物。

5、雅典的部族制与部族关系、部族特色。 血缘部落:传统的雅典选举单位,由氏族贵族主导。 地区部落:又称三一区,是克利斯提尼改革的重要内容。每一个地区部落都包括城区、沿海、内地三大区域。(分别囊括了平原派、海岸派和山地派)

181B——

6、拉刻第一个谈到苏格拉底并强烈要求把苏格拉底拉进对话当中。他对苏格拉底的赞赏完全集中在苏格拉底的行动上: 他亲眼看到苏格拉底在德利雍(Delium)战役中的英勇表现(181b) 。对这一场景更详细的描述来自于阿尔喀比亚德, 参见柏拉图 《会饮》221a。 “我猜想你们可能希望知道他在战斗中的表现,我也认为你们应该知道。在那次战斗结束后,我得了勋章,但你们要知道,是苏格拉底救了我的命,就他一个人。我受了伤,但他不肯把我扔下,而是背上我,连同盔甲和其他东西。苏格拉底,你是知道的,我后来去找过将军,要他们把勋章发给你,你不能否认这件事,也不能因此责备我。但是这些将军认为还是要把勋章授给我,这是因为我的家庭背景的原因,而你比他们更热心,说我比你更应当得勋章。 先生们,你们也应当知道苏格拉底在雅典军队从代立昂撤退时的表现。我当时是骑兵,而他在步兵队里服役。我们的人溃不成军,当我看见他的时候,他正在与拉凯斯一起往后撤。我对他们大声喊道,不要怕,我会和你们在一起。这次相遇给了我一个观察苏格拉底的好机会,比在波提狄亚那一次的机会更加好,因为我骑着马,也就不那么害怕了。首先我注意到,他比拉凯斯要镇静得多;其次,阿里斯托芬,我要从你那里借用一句诗来形容苏格拉底走路的样子,“昂首阔步,斜目四顾”,就好像行走在雅典的大街上。无论遇到的是朋友不是敌人,他都是那副斜目四顾的样子,叫人远远地看见他就知道他不好惹,要是撞上他,非有你好瞧的不可。就这样,他和拉凯斯安然脱险。因为,人们在战场上遇到这样神气十足的人一般都不敢冒犯,而碰上那些抱头鼠窜的人则会穷追不舍。

柏拉图为什么是最厉害的(柏拉图拉克斯历史背景梳理)(2)

7、尼基雅似乎完全赞同对武装格斗的学习,当然这一次他没有再笼统地表态,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像模像样地说了一大通。他首先说,与其在其他娱乐上消磨时间,不如来锻炼身体,而武装格斗就是最好的体育锻炼。接着他表明了,这种武装格斗不管是与战友并肩作战,还是在进攻与撤退的时候单独作战,都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我们知道,在古希腊的战争中,重装步兵是陆军的主力部队,但单个的重装步兵并不会给敌人造成很大的威胁,因为他们的身体穿着铠甲,不够灵活,在与更加灵活的轻装步兵的单独对抗中,占不到上风,但如果将重装步兵结成方阵,厚实的铠甲与尖锐的长矛联合起来,便是冷兵器时代最可怕的进攻方式。将这种方阵战术运用到最高水平的人是亚历山大大帝, 他所创造的马其顿方阵为他赢得了一个地跨三大洲的帝国。方阵确实是厉害,但组成方阵却需要专门的技术与长期的练习。在单个战士熟练地掌握战斗技巧的基础上,形成整体的默契。这些训练自然也是武装格斗中的课程。尼基雅对这些情况是相当熟悉的,所以他说起来有板有眼,滔滔不绝。接下来,他就向两位贵族老爷描述起学会这种技术后的美妙前景了。他认为,只要学会了武装格斗,自然就会对排兵布阵感兴趣,这样一来,孩子们的雄心壮志就被点燃了,只要继续努力,就会像他们一样成为出色的将军,建功立业,光宗耀祖。说这样的话,那是摸透了提问者的心思,吕西马柯心里想的事情都被尼基雅说出来了。老头子肯定听得舒服极了,仿佛就如尼基雅所说的,看到自己的儿子已经当上了将军,在不知不觉中先让尼基雅把自己的雄心壮志给点燃了。

8、贵族制的斯巴达:

(1).存在争议的来库古立法(?)

“佩提亚向他宣托了一整套斯巴达人到今天还遵从着的法制……由于这样的改革,他们就成了一个享有良好法制的民族。” ——希罗多德《历史I65-66》

内容:为宙斯神和雅典娜女神建立神殿;组成新的部落和选区,建立包括两位国王在内的30人的议事会,并按季节召开公民大会;议事会向大会提出建议并宣布休会;公民皆参加大会并有决定之权。

(2).斯巴达的政治制度:

a. 二王共治,两个国王共同执政并且存在两个世袭的王室。权力主要在宗教和军事方面,平时主持国家祭祀,战时由一位国王领兵出征,另一位坐镇国内。

b. 贵族议事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总共30位贵族长老(包括两个国王)。成员由各个胞族推举,由公民大会以欢呼的方式通过,终身任职,讨论一切军国大事,提交议案,然后交由公民大会“形式上”通过。

c.公民大会表面上有决定权,但是不能提案,不能发表反对意见,不能讨论,只能用呼声来对国王和贵族的提案进行表决。

d.希洛制(斯巴达严格的等级制度): 第一等级是斯巴达人。在这个等级内部消除阶级分化,建立“平等人公社”,全国土地按户分给公民,世袭占有但不得买卖、转让。 第二等级是皮里阿西人。没有斯巴达公民权,但是有人身自由地小生产者,有自己的土地、作坊和店铺,从事农工商业。不享有政治权利,但是要纳税和服兵役。 第三等级是希洛人。是斯巴达的国有奴隶,耕种斯巴达人的份地,每年要交出大概田地产量的一半。斯巴达政府可以任意杀死希洛人。

(3)斯巴达式教育。军事色彩浓厚,军国主义教育

183E

9、据柏拉图在《美诺》里的介绍,梅雷西阿的父亲修昔底德曾将其送到克珊西亚那里去接受训练,而克珊西亚却正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摔交手之一。这样说来,梅雷西阿本人实际上就是一个曾经学习过摔交技巧的人,而且还是雅典最好的摔交手。他自然对这种体育锻炼是相当赞赏,也相当在行的。因此,在苏格拉底转过来问梅雷西阿,究竟愿意听众人的意见决定自己儿子的体育训练,还是听从专家的意见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他会听从专家的意见。因为他自己可能就是专家,而他也曾追随专家学习。

10、梅雷西阿不但是最好的摔交手,而且还是雅典权贵修昔底德的儿子,他跟吕西马柯走在一起,又邀请两位将军来谈论儿子教育的问题,将军们只要稍微用点心思,就不难猜出梅雷西阿的想法。我们还要了解到的是,梅雷西阿家族的政治影响力,甚至还要超过吕西马柯,他们家族一直代表着与伯里克利政见相反的寡头党,而且就在不久之前,伯里克利已经染疾病故了,此时正是政治寡头们势力兴旺的时刻,即使是当权的政治家,也不得不看他们的眼色行事。这才有了尼基雅在对该技艺表态时的果断与坚决,他其实早就猜到,吕西马柯正是在梅雷西阿的建议下才想去给儿子找这样的老师的,相对于吕西马柯的询问,梅雷西阿的意见才是最重要的。可是政客知道的事情,单纯的武士却不一定知道,因此,在尼基雅大声赞同之时,拉刻却不识趣地在反对,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在讲完那个让众人都发笑的倒霉武士的故事后, 肯定看到梅雷西阿是唯一一个没有笑的人,他顿时就发现有麻烦了,于是立刻将苏格拉底推了上来。

185B——187B

11、请注意苏格拉底此前所举的两个例证,一个是关于眼睛的。我们在《理想国》中,当苏格拉底在谈及洞穴中的人无法适应洞外的阳光,而适应了洞外的阳光后,回到洞内又无法适应洞内的黑暗时,苏格拉底就谈到了眼睛的问题。他用这个比喻,说明了人如何可能才能拥有一双哲学性的慧眼,这双眼睛既要能适应洞外真理的阳光,又能在回到洞内后,看得清洞中的政治。因此,这双眼睛的目的首先是在洞中保护好自己的性命,而其更高的目的还是在于观看最高的真理。这最高的真理,即是与灵魂相关的。苏格拉底谈到另外一个例证,是给马上马鞍,同样是在《理想国》中, 苏格拉底正是用被栓在同一辆马车身上的两匹不同本性的马,来比喻人的灵魂中不同的部分的。对那匹劣性本质的马,必须给予理性上的节制。很显然,这个例证也是关于灵魂的。因此可以说,无论是给哲学之眼“敷药”,还是给灵魂之“马”上鞍,他们最终的目的都在于灵魂本身。有了这两个例证给出的话语环境,再加上作为听者尼基雅在内心中的联想,很自然地,他就会对苏格拉底接下来的问话表示赞同。我们甚至可以说,这种赞同是下意识的。

187B——189D

12、在尼基雅和拉刻的答话中,我们还可以注意这样几个细节。尼基雅在对话中用到了这样一个谚语, 他说,“今生不回避规劝的人, 来生肯定更加谨慎。”这句谚语相当符合尼基雅的个性, 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谨慎得有点过分的人,在普鲁塔克的《尼基雅传》中记载的他的言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柏拉图让尼基雅在这里说,他下辈子还要更加谨慎,这实际上是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玩笑。而拉刻在答话的开始,用音乐来比喻人的品行,并且他最推崇的音乐是雄壮伟丽的多利亚式的音乐,他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希腊音乐。他的这种喜好,和他军人的本性也是相符的。更进一步,我们还会在《理想国》中发现,被保留在理想国音乐教育中的正是多利亚式的音乐,而在《理想国》中做出这种安排的人却是苏格拉底,因此,这也说明拉刻和苏格拉底在某一方面喜好是相同的,这为他对苏格拉底的惺惺相惜提供了佐证。除了这两个细节,还有一个两人都提到的谚语,那就是希腊七贤中索伦的箴言。尼基雅所说的是,“年龄并不能带来智慧”,这与他之前所说的要更加谨慎是相关的;而拉刻说的却是,他愿意活到老,学到老,这与他之后向苏格拉底所表明的积极态度是相吻合的。更重要的是,拉刻还加上了一句:“只学好的”。这表明了他对于尼基雅学习只是为了达到谨慎的目的是不屑的。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以下的阅读中继续去寻找相关的言论。

191A

13、斯基泰人:在汉文史料中又被记录为“塞种人”。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记载了斯基泰人打败居鲁士(阿契美尼德王朝即波斯帝国开创者)并且将其首级做成酒杯的故事。 For Herodotus, the Scythians were outlandish barbarians living north of the Black Sea in what are now Moldova, Ukraine and Crimea. 对于希罗多德,斯基泰人是生活在黑海北部现在摩尔多瓦、乌克兰、克里米亚地区的奇怪蛮族人。—Michael Kulikowski, Rome's Gothic Wars from the Third Century to Alaric, pg. 14

189B——194C

14、苏格拉底就正式和拉刻开始讨论勇敢。苏格拉底认为,既然拉刻是著名的将军,他肯定很在行,因此请他说出他认为的勇敢是什么。拉刻将军的回答稍微有点奇怪,他说勇敢就是不逃跑,坚守阵地,与敌人作战。如果将不逃跑作为定义勇敢的基石,怎么说可能都有点别扭,但从古希腊实际的战争经验来说却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古希腊人作战都处于方阵之中,无论进退都必须保持好阵形,不然进则不取,退则不敌。拉刻在之前称道了苏格拉底的勇敢,恰恰就是在希腊军队败退的时候,苏格拉底临危不惧,能够很好地保持方阵。如果没有这种勇敢,在退败的时候乱做一团,则会陷入困境,无法脱身。而方阵的作用也正在于整合军队的精神,使勇猛者不至卤莽突进破坏整体战术,又使胆怯者不会临阵脱逃,涣散军心。这样说来,拉刻所说的不逃跑,坚守阵地,意思可能就在于能够勇敢地站到方阵中,听取将领的指挥,进退不惧。而他这样来定义勇敢,一是出于经验,另外可能还是对照于他对苏格拉底过去勇敢行为的印象。

194C——197E

15、“法律不是要求占卜者统治将军, 而是要求将军统治占卜者”,在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与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中记载着尼基雅的生平和事迹, 古代的史学家和著述家都声称尼基雅是个很迷信的人,他身边总跟着一个占卜士,凡事都要向他询问。甚至在西西里战役的最后关头,当夜空出现月食时,尼基雅还迷信地认为这是不吉利的征兆,他占卜之后决定留下,暂不撤退,由此耽误了最佳的时机,最后全军覆没,自己也身首异处。普鲁塔克在记载这段历史时曾议论道,尼基雅平日里宠信的那个聪明的占卜士恰巧在他之前死了,不然就可以向尼基雅将月食的征兆解释为吉兆,因为在黑夜里撤退,要求的正是这种夜幕的保护,圆月的寒光正是颓败的雅典军队最不希望出现的,事情却恰恰相反,尼基雅自己卜出了一个凶卦,于是丧失了勇气,也没有了智慧,导致最后悲惨的结局。当然,就算柏拉图写这篇对话的时候,已经知道了尼基雅的最后的命运,但在对话中,拉刻却是不知道的,可是尼基雅谨慎而迷信的性格却是大家都清楚的, 拉刻说尼基雅所认为的勇敢者就是预言家,这实际上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而柏拉图将这种讽刺写在这里,看起来就像一种隐约的预言。参见 [古希腊] 修昔底德: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第 7卷, 徐松岩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第 50节。

194c

16、苏格拉底又举出了一只特别的雌野猪,这只雌野猪是被希腊英雄特叟所杀死的猛兽,它曾危害于格戎米雍(歌林托附近地区)。

17、为什么对话的标题是“拉刻”呢?

在由吕西马柯发起的对话中,拉刻总是排在尼基雅的后面,而等到苏格拉底发起对话时,拉刻却是第一个发言的。第一次,将这种安排归结为个人参与到辩证法对话中的能力差异, 但随即发现拉刻的能力实际上是比不上尼基雅的, 那么这种安排到底表现的是什么呢?也许只有考虑到苏格拉底在对话中对于两位将军的隐蔽教诲,我们才能搞清楚,拉刻所代表的是什么。在对话中,苏格拉底教诲拉刻的是,必须注意到城邦政治的危险性,一味勇猛而无技巧地下降到政治中,会面临巨大的危险。苏格拉底教诲尼基雅的是,必须认真对待城邦所固有的习俗,比如说拉刻的勇敢,和城邦给予他这种勇敢的荣誉,城邦政治正是建立在这些习俗之上的,作为当权的政治家,也不能不对此谨小慎微,这才能在政治中保全自己。通过这些我们就可以看出,拉刻代表的就是被城邦所认可的勇敢。在这篇背景鲜明的对话中,拉刻自然是城邦所认可的勇敢代表,而通过对话, 我们却了解到, 真正的勇敢者是苏格拉底, 可正是出于政治的智慧,柏拉图让他所有对话中的最高位者都采取下降的姿态,我们都知道,苏格拉底在所有柏拉图的对话中只有一次出现在了标题里,那就是《苏格拉底的申辩》。这也就是说,在柏拉图的对话中,最高位者都是隐藏的。因此,这篇对话的标题就只可能是“拉刻”。

© 版权声明:

本作品版权属于作者梁中和,并受法律保护。除非作品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