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人山水画特征平淡天真(看明清山水人物画里的文士生活)(1)

寄情山水,托物言志。文士生活是传统山水人物画的一个重要表现题材,在这类题材的作品中,有许多原本就是为书画酬答、雅集结社而作,其创作过程正是对一段史实的忠实记录,可以从中窥探当时文人的互动模式和社交生态。

古代文士笔下的山水是派怎样的风貌?又试图在传递怎样的文人情怀呢?

11月8日,“幽居与雅集——明清山水人物画中的文士生活”展亮相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三层书画厅。展览汇集浙江省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的藏品约五十件(组),其中既有会意典故或借浪漫想象构境言志的山居读书、林泉雅集图,也包括了一些实有所指的书斋图和文士写真,呈现一个群体的现实与精神世界,并为地方文脉的索骥提供一些参证。

所谓“文士”,或称士大夫文人,是中国古代的知识阶层,作为社会政治的中坚力量和文化形态的主导群体,他们的人生取向和处世模式中往往包含着矛盾而复杂的心态:一方面试图有所作为,兼济天下,光耀门楣,另一方面,又欲超然于世事之外,在闲情逸致中求取人格的独立与精神的自由。于山水田园中的诗意栖居,由此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话语模式,代表着对自我心志的言说而成为历代文士歌咏、图绘的主题。

结合山水、人物表现江山高逸、名士雅集的绘画在五代、北宋间即已开始流行,及至元代,特殊的社会环境更造就了以“避居山水”图写心绪的文人画巅峰。明清以降,描绘文士生活的图像变得更为多样,在一大批被归为山水画的作品中,携琴访友、策杖寻幽、溪亭清话、临流品茗,种种点景人物虽然身形微小,面目模糊,却被归纳出具有鲜明人格指向的象征姿态,为山林赋予清逸高迈的人文主题,而被视作身心归宿的园林书斋图和以山水田园为背景的文士肖像成为了这一时期的风尚。

清 王翚 水竹幽居图卷 苏州博物馆藏

元代文人山水画特征平淡天真(看明清山水人物画里的文士生活)(2)

清 王翚 陈元龙竹屿垂钓图轴

清初画家王翚的《水竹幽居图》,作于常州名士、收藏家杨兆鲁的近园竹深斋,秀逸的江南水乡小景,正是对园居环境的诗意描绘。如果说《水竹幽居图》展现的是江南风流雅士的交往互动和艺术家与收藏家相知相契、互为依存的关系,那么《竹屿垂钓图》中的幽居图景,则既为彰显“君赐”之荣耀,亦承载着归隐和仕宦这一文士理想生活中的矛盾心曲。

元代文人山水画特征平淡天真(看明清山水人物画里的文士生活)(3)

明 沈周 为祝淇作山水小像轴

沈周为海宁名士祝淇所绘山水小像是一件贺寿之作,图中老者身着红衣,头戴官帽,跌坐于溪岸,以山石、松鹤的组合传达对寿翁“间生邦国称人瑞,高隐山林与世违”的美誉。沈周曾多次为师友或受人之托画过这类程式化的图景,由此也可见借助山水景物来为主人公寓兴、比德的表现手法在其时所受到的欢迎程度。不过在这些作品中,人物都仅作类型化的描绘而不求肖似。晚明以后,随着曾鲸等技艺成熟的肖像画家的崛起,以留影存真为目的文士肖像开始盛行。

张远和禹之鼎,都是清代前期的写真高手,禹之鼎尤以擅画而被推荐任职宫廷画师,周旋于京师朝野,为一众名流硕学留下其时的神采形容。这些以山水田园为背景的肖像,惯以悠游林下的“行乐图”姿态展现像主的情致,但其背后,往往也潜藏主人公对自我身份、经历的审读和复杂的心绪。

禹之鼎、蓝深 云林同调图卷

道光年间游走于杭州、海宁之间的费丹旭,则参与和见证了其时杭嘉湖地区的艺文炽盛,《东轩吟社图》和《果园感旧图》 一则速写杭州汪氏振绮堂的清幽池馆和优游酬唱的吟社群贤,一则感忆海宁藏书楼别下斋中过往的岁月和逝去的身影,名士流风,聚合飘零,记录的是晚清江南地方精英的交游网络。

书画无声,情在画中,人亦在画中,这或许便是中国山水画的美妙之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吧。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0年1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