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

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

怨调慢声如欲语,一曲未终日移午。

红亭水木不知暑,忽弹黄钟和白纻。

清风飒来云不去,闻之酒醒泪如雨。

汝归秦兮弹秦声,秦声悲兮聊送汝。

注:

秦筝,秦地(今陕西一带)的一种弦乐器。十三柱,唐代筝有十三弦,每根弦都缠绕在一个弦柱上。黄钟,白纻,均为曲调名。风飒来,形容乐声如清风飒然而来。云不去,响遏行云,典出《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秦声,指长安流行的调子。

译:

你当知秦筝的声音最悲苦,

五色琴弦缠绕十三根弦柱。

奏起伤心调,窃窃如私语。

一曲弹未终,太阳已过午。

能令红亭凉意生,亭前水木不知暑。

忽弹《黄钟》调,又奏《白纻》曲。

忽觉飒飒来清风,闻之酒醒泪如雨。

老甥今日回长安,且听长安流行曲。

秦筝之声最凄惨,且奏悲音送汝还。

评:

这首诗在对秦筝的描写中,表达了送别亲人时的凄怆悲苦的情怀。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为前四句。首句点明此歌乃是为萧正而作,并强调秦筝声调的特色是“苦”。次句写秦筝构造复杂,暗示秦筝曲调不同寻常。三四句从侧面具体写出秦筝声音幽怨沉缓,让人觉得其曲调悠远绵长。

第二层为中四句,写送别时弹秦筝。先写送别的环境,次写所弹的曲调,再弹奏秦筝的音乐效果:清风飒飒而来,浮云停滞不动。无情之物闻筝声尽皆动容,有情之人更是“酒醒泪如雨”了。

第三层为最后两句,点明题中的“送”字。汝归秦地而奏秦声“送汝”,自然切合此时此地的情境,流露出诗人心中悲苦不忍离别的感情。当然,这种悲苦也何能包含着诗人看着亲人归京,而自己却被弃置于外地而不能回京的苦闷之情。读者尽可深思细品,见仁见智,各见自己之所见。

附图八幅,岑参诗意图:

红亭水木不知暑,清风飒来云不去。

五色缠弦十三柱,怨调慢声如欲语。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吟唱(秦声悲兮聊送汝)(1)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吟唱(秦声悲兮聊送汝)(2)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吟唱(秦声悲兮聊送汝)(3)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吟唱(秦声悲兮聊送汝)(4)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吟唱(秦声悲兮聊送汝)(5)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吟唱(秦声悲兮聊送汝)(6)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吟唱(秦声悲兮聊送汝)(7)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吟唱(秦声悲兮聊送汝)(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