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当代国产主旋律影视作品吗?为什么?
大家先不着急马上回答。
记住这个问题,等看完今天的文章,再在评论区自由发言。
先说我自己的答案:五五开吧。
如果是《大决战》、《山海情》这种,我直接梭哈强推。
至于部分……的作品呢,恕我实在啃不下去。
有些主创能力堪忧,搞不定人物和事件塑造,只能拿套话、煽情、甚至炒莫名其妙的CP凑数。
越凑看着越尴尬,最后观感呢,就像上了一堂课,讲课的人还不太正经。
此类作品,只能说尽量少看,看多了咳嗽。
那有没有人物丰满故事真情实感,并不是一味喊口号的主旋律呢?
去年是《山海情》、《觉醒年代》、《功勋》,三巨头众望所归。
来到今年,《我们这十年》确实值得拿来说一说。
第一个故事,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唐宫夜宴》。
作为河南省文化创新的金字招牌,以《唐宫夜宴》为代表的一系列“真·国潮文创”,去年刷爆了社交网络。
时至今日,这股国风热,依然保有后劲儿。
不过,对于我这样的观众来说,属于是外行看热闹。
只知《唐宫夜宴》的热闹,不知其中的门道。
而本剧《唐宫夜宴》一章,则为我们揭开了爆火背后的心路历程:
将编舞、召集演员、搞钱、参赛,再到登上河南春晚,最后火遍全国的过程完整讲述。
这里我们也知道,不管是第一版的《唐俑复活》,还是第二版的《唐宫夜宴》,诞生之初在圈内的争议都不小。
这种新颖的舞台模式,险些被淘汰雪藏。
即便被个别资方挑中,也不过是让舞者作为衬托某明星的绿叶。
结果好巧不巧,河南春晚剧组刚好换了制作团队,团队领导刚好求新求变,还有点冒险精神。
他们注意到了《唐宫夜宴》,并针对编舞特色,策划出一套完美的包装策略。
于是,天时地利人和俱在。
《唐宫夜宴》跟河南春晚相互成就,成了同行竞相模仿的大爆款。
真实事件由于原型故事自带冲突性和戏剧性,主创其实不需要过度改编、加戏。
相反,如《我们的十年》照着原文划重点、做减法,便是最佳效果。
毕竟,剧中的舞者、电视台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当事人本色出演。
比起戏剧冲突明显的后两集,《唐宫夜宴》最难的,我觉得是前两集的创意阶段。
整的太专业,会显得过于冗长。
搞的太潦草,又显得过于敷衍。
于是,剧组选择了一个讨巧的方法。
让白百合饰演的老师,借助与幻境中的唐代歌姬对谈,来展现老师的灵感来源。
训练的过程中,则插入晓艳、宝圆和蓓蓓三名舞者,如何克服各自情绪内耗。
三个有特色的角色,来展现舞者们的进步和奋斗故事。
至于一些必要的场面话,剧组则全盘塞进了剧情衔接的节点上。
比如“艺术应服务于百姓生活”,体现在《唐宫夜宴》痛失荷花奖时,评委们的争论。
“政府对文艺的支持”,用剧团领导唱双簧“激”文化局长给经费。
“文化事业应充分参与进市场竞争”,则用专家座谈的方式抛出,顺带还给《唐宫夜宴》的诞生埋下伏笔。
该说的话都说了,但不搞硬cue口号。
这样有逻辑,也有热点事件做支撑,剧情肯定不会难看。
话说回来,把《唐宫夜宴》摆在第一个,其实有点“求稳”的意思。
《唐宫》平稳落地之后,剧组立马玩了个花的。
他们把第二章的课题,定在了“足球”上。
当初看到“足球”这个主题的时候,我其实比较担心第二章会引来群嘲。
毕竟……是吧……
但很快我就发现,是我太浅薄了。
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小白,在参加校招时,为了一个不用试用期、直接给编制、上岗就算工龄的岗位,一路从南京来到新疆。
小白进入当地一所乡镇中学,任职体育老师。
此时学生们,却并不认可这位新老师。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铺开,新疆的偏远乡镇虽然有了一定经济基础,能盖起新校舍、能组织孩子上学,也有钱给老师发工资。
但跟内地部分城市比,物质条件确实差出几个量级。
所以,不少支教的老师们,要么当这里是镀金台,混够了资历就跑。
要么,受不了简陋的环境,丢下编制转头就run。
长此以往,不免造成了支教老师跟学生不亲近,学生自然也不待见老师的现状。
小白呢,入职没几天,就动了跑路的心思,而且几乎要成功了。
这时候,镇委陈书记站了出来。
他并没有严词批判,而是对小白疯狂利诱。
书记的话总结起来就是,来这的老师镀金的海了去,多小白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
他愿意当这个来去自由镀金台,但小白最好不要辜负学生的期待。
这种话,如果放在职场,反正多少沾点PUA和道德绑架。
不过,对于新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镇来说,即便当地开出最高的价码,教师资源流失依然严重。
想要留住科班出身的老师,用点不那么高级的手段,也在情理之中。
况且,人家说了,真想走学校也真不拦着嘛。
小白本人非常上道,他意识到这群孩子热爱足球,也有不错的天赋。
于是,他集合全校的学生,拉起了一支校足球队。
不过小白的球队,那是相当一言难尽:
硬件不足、球员素质参差,最重要的,小白虽然是足球教育出身,球技却相当堪堪。
所以,第一次跟城里的专业校队打对抗,直接半场9:0,让人打成了花瓜。
也就是这次惨败,反倒激起了大家的斗志。
从此,小白带着球队一起进步,很快从杂牌军脱胎换骨。
不过作为老少边穷地区,孩子除了上学之外,也是家里做农活的劳力。
这些球员不少都是瞒着家里踢球。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哎,陈书记的作用就来了。
让孩子下地或者操持家务,是因为原始的小农经济人力需求大。
所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搞高科技不就可以解放人力,安心脱产踢球了嘛。
这位来自乌鲁木齐的扶贫干部,正好准备上马无人机作业。
既能带着乡民致富,也能给小白这位来自南京的支教老师腾出队员。
然而陈书记一心扑向无人机,对家庭的照顾就少了。
陈书记的儿子小陈,又是小白队伍里的主力队员。
小陈把对老陈的气撒在球场上,导致操作变形输掉比赛。
输球之后,又引爆队员矛盾,队员矛盾上升到民族矛盾,民族矛盾又牵连到小白是否对学生上心。
一个连学生名字都记不住的教练,是否会像前几任老师那样,说走就走。
一条长长的猜疑链铺开,恰逢老陈的无人机当众炸机,引来村民们的怀疑,故事几近陷入死局。
如何解决关键的猜疑链呢?
相互信任呗。
受限于篇幅原因,留给解决冲突的时间不多。
好在,这场戏剧冲突是多米诺式的链式反应,能顺着推倒,自然也能逆着扶起来。
小白和老陈双线出击,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开始尝试以朋友的身份,重新融入这个镇子,也重新获得村民的信任。
信任带来情感,情感带来默契,默契带来效率。
此后,不管是老陈为村民革新生产,还是小白带球员夺冠,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因为孩子们有了新的希望,村民们也完成了产业的一次升级。
这正是老陈扶贫、小白支教最初的目标。
你看,这不就引导到“三支一扶”上去了。
但是,《热爱》这个章节,自始至终都没有正面提及“三支一扶”,甚至没怎么用“扶贫”之类的词汇。
这些内涵,完全靠观众自己去悟。
悟出来,达到了主旋律的传播效果。
即便没想那么多,《热爱》也是一个我愿意安利给朋友的的青少年热血故事。
我觉得《我们这十年》能冲击今年的国产主旋律top,关键就在于此。
它回归了“影视”的本质,即先是一部好作品,再细分属于哪个门类。
虽然受到篇幅影响,《我们这十年》存在部分节奏和细节问题。
但整体看下来,逻辑不错,娱乐性和冲突性OK,值得入坑。
最后,再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
你喜欢主旋律吗?为什么?
至少在我看来,是不是主旋律,并不重要。
只要是符合公序良俗、逻辑顺畅、主题鲜明、演技到位的好作品,什么题材我都乐意看。
反之……离开之前点个踩,是我最后的倔强。
那么,关于《我们这十年》就先聊这么多。
喜欢的小伙伴,别忘了点赞、关注走起。
我们明天继续。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阿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