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中轴线该是什么样子?与多数人想象的高楼林立、科技时尚不一样的是,宜兴的城市中轴线——陶都路给出了另一种可能:拒绝过度开发,让生态和文化唱主角。

陶都路贯穿宜兴城区南北,是连接宜兴主城区与丁蜀特色城区的主动脉。为科学引导陶都路沿线未来发展,宜兴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王建国团队操刀。历时四年,近日,陶都路沿线城市设计成果正式出炉,并开始实施更新。告别千篇一律,打造独特个性的中轴线,正是宜兴用国际化理念推进城市更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无锡绿色城市建设(告别千篇一律彰显个性优势)(1)

提升气质

打造一条有故事的路

北端生态、南端文化,中间串起生产与生活,从宜兴陶都路站前大道一路往南,沿途所能感受到的特色化城市气息非常明显。此次规划设计中,为进一步完善沿线功能板块,整体将以陶瓷文化为核心,结合沿线村落、公共空间等特色,打造“陶业—陶艺—陶脉—陶源”四大主题片区,在保护与更新中,实现宜兴陶瓷产业的升级、陶艺传承,进一步激发陶脉活力,提升陶源品质,讲述宜兴陶文化故事。

陶文化气质的彰显首先源自于资源的保护与更新。陶瓷博物馆、青龙山公园、黄龙山……在位于陶都路南端的“陶源”板块,各类承载紫砂文化的功能载体、资源集聚。

生产、创新、旅游、传承,陶都路四大功能板块主题各异。对标“瓷都”景德镇,陶都路还将通过工业体验、文化创意、休闲娱乐、主题商业等轻产业的植入,打造成为承载陶砂文化底蕴的城市产—活—游复合功能脊梁。未来,行驶在宜兴陶都路,像是在倾听宜兴陶文化故事。其中,陶文化生活的体现以“陶艺”板块为主。该板块以紫砂大师顾景舟故里——紫砂村为核心,通过传统建筑风貌保护与更新、景观节点打造、民宿餐饮业态的植入等,用原汁原味的陶艺人生活打造陶砂文化展览平台。

绿色打底

描绘陶都写意山水画

位于陶都路北端的龙背山森林公园,周边生态资源好,开发潜力大、价值大,若有房地产等业态的植入,一定会是宜兴又一个宜居宜业的新地带。曾几何时,这样的一种声音一直存在。然而,宜兴并没有这么做。“期间,拒绝了许多投资方抛来的橄榄枝。”宜兴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贾俊透露。蔓延式的发展态势,直接挑战了陶都路和龙背山的生态发展底线。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是宜兴发展的底气所在、信心所在,将山水美景还于百姓才是最大的民生福祉。

2020年,龙背山森林公园“东进”计划正式开启。预留地块建起了“百亩樱花林”,其间穿插种植银杏、乌桕、无患子等色叶树种作为背景和点缀,配套步道、广场等实施,成为宜兴公园绿地的又一亮点。这样一来,龙背山地块不做大面积开发的信号已格外明显。

而在此次规划中,不但明确龙背山地块不做开发,而且还将通过景观环境的控制、空间的优化、景观节点的打造,让城市更好地显山露水,打造山水景观绿廊。通过控高控密,道路沿线视廊可进一步打开,铜官山美景近在咫尺,融于城中,形成较为开放的山景体验。未来,行驶在陶都路,市民不仅可看得见山,更可望得见水。沿着重要水系廊道上的历史文化资源点,宜兴将进一步梳理河道脉络,并围绕节点打造开敞水域和公共空间,营造水乡场所,彰显山水相映城市特色。

区域联动

彰显优势推动城市国际化

一条陶都路,连接宜兴宜城和丁蜀,推进陶都路沿线城市更新,对于区域一体化建设至关重要,也是推动城市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抓手。

从文旅为城市发展赋能深度思考出发,近年来,以陶文化为主线,丁蜀城市更新步伐加快,一个国际化的“紫砂小镇”正在崛起。去年,宜兴又提出利用宜城水域、岸线资源,新建开放空间和慢行步道,发展水上运动和游乐项目,打响“东方水城”品牌。“重点彰显生态和文化的陶都路,可以有效地把两地特色文旅优势紧密地联系起来,更加彰显宜兴文旅生态优势,大大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贾俊说。

陶都路沿线城市更新将坚持国际化、高标准更新理念。据丁蜀镇党委书记钱靖介绍,黄龙山公园等一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他们都将从运用国际化的思维和理念、迎合国际化的眼光、导入国际化设计、创新传统制作工艺等八方面入手,在产业转型升级、城乡面貌提级、对外人才交流等多个方面寻找突破口。

此外,陶都路联动的还有宜兴科创产业。位于路西侧的陶都科技新城今年将启动实质性建设。总投资超500亿元的这座新城,肩负着拓展宜兴科创产业发展新局面的使命,所要打造的是宜兴科技创新的核心引领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支点区,宜兴的目标是对标国际、区域一流标准,打造千亿科创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