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是诗歌中常见的一种题材,或苍凉或悲壮,而边塞诗发展的顶峰便是唐代,现存边塞诗中唐代以前的只有不到200首,但《全唐诗》中收录的却达2000多首。唐代边塞诗中经典频出,仅七绝圣手王昌龄就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多首千年经典,而王翰也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慷慨之语。

十八首四字令经典(在唐代就被配乐传唱)(1)

本期要分享的这首诗《凉州词》,正是来自盛唐诗人王之涣,也是边塞诗中的经典作品之一。王之涣仅有6首诗传世,这首《凉州词》就是其中最经典的一首,一问世就在当时被配乐传唱,在乐坊民间迅速走红,被誉七绝压卷之作。时隔千年后,清代慈禧太后也对此诗爱不释手,命人刻在扇子上随时欣赏。让我们再次来感受这首诗的魅力。

十八首四字令经典(在唐代就被配乐传唱)(2)

《凉州词二首其一》-(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自汉代以来乃兵家屯兵重地,是中原和西域交通必经之要道,也是丝绸之路的交道要道。诗的前两句描写的便是玉门关的壮阔风光,但是诗人却不写玉门关是如何雄伟,而是用西北边地的壮阔来衬托玉门关,诗人的视线由下而上,随着蜿蜒的黄河水一路向远到白云之间。短短5个字,就将玉门关外的壮阔写得跃然纸上,十分高明。

十八首四字令经典(在唐代就被配乐传唱)(3)

“一片孤城万仞山”则是描绘出塞外孤城的险峻,黄河白云间,高山耸立,其上有一孤城玉门关。古诗中常用“一片”来形容飞花、白云,但此处诗人却用“一片”来形容一座城,可谓妙笔生花。这短短两个字便将整座城囊括其中,也足见诗人的视角是无限高远的。再用“孤”和“万”二字写尽玉门关之偏远、之险峻、之壮美!这座孤绝的玉门关,骄立于高山之上,它不是居住之地,而是边塞重地,这也自然而然引出后文中的抒情之语。

十八首四字令经典(在唐代就被配乐传唱)(4)

“羌笛何须怨杨柳”,杨柳在诗词中代表离别,而在这样的孤绝之城,杨柳是难以见到的,但对于征人来说仅是听见羌笛奏出的《折杨柳》曲调,都让他们不由泛起离恨。这玉门关外,春风都吹不到,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托离情都不得,充满了征人无奈的深情。但是无奈中其实也是藏着豪情,既然春风都吹不到玉门关,那又何必用羌笛去吹奏“折柳曲”呢?戍边征人便如玉门关一样,傲立于这春风吹不到之地,深情中不乏雄壮。

十八首四字令经典(在唐代就被配乐传唱)(5)

王之涣身在盛唐,所以他的诗歌虽然表达戍边征人的乡愁,但是这种乡愁并不消沉,相反给人雄壮广阔之感,而这恰恰也表现出了盛唐的气象万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