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剑术”指法术的必要条件有两个:

1.“剑术”在田王传成书之前或者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涉及到法术,如果这个词本身与法术无关,那这个问题就没必要讨论了;

2.水浒原著,尤其是征淮西一段中有对于法术等封建迷信的描写,如果水浒体系不支持法术,那么“剑术”就只可能是武艺一个意思。

水浒李助是谁(水浒传李助的剑术到底是法术还是武艺)(1)

首先我们需要证明“剑术”这个词在田王传成书同时代以及更早的文学体系中有与法术重合的地方(明确晚于田王传成书的暂不考虑)。如果没有,那这个问题就没什么讨论意义了,不能为了卢俊义第一的地位就强行给“剑术”这个词安排一个法术的意思;如果有,那就要回到水浒原文之中,看这个词在这里有没有可能成为法术。

1.仙丹剑术,星飞告变。凝脊气於千年,掩璿晖於离殿。——《全唐文·唐太宗文皇帝哀册文》

2.关西逸人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宋史·列传第216 隐逸》

3. 携家隐于终南山,学老子法,绝世辟谷,变易形骸,尤精剑术。——宋·阮阅《诗话总龟》

从上面几例可以看出,在明代以前,“剑术”一词在文学体系中便已涉及到法术的范畴了,那么这个问题可以接着往下讨论。

二、其他小说中的“剑术”

接下来再看“剑术”在其他小说中的表现。这里不是以区别语义为目的,因此不必拘于成书年代。

“剑术”这个词除了李助之外,与水浒最紧密的联系应该就是贯华堂本第四十一回中金圣叹的批语:“尝观古学剑之家,其师必取弟子,先置之断崖绝壁之上,迫之疾驰;经月而后,授以竹枝,追刺猿猱,无不中者;夫而后归之室中,教以剑术,三月技成,称天下妙也。”这一段描述从字面意义上看,就是对于武术的描述,而且也是几个月速成。其实熟悉唐传奇的同学一眼就能看出来,金圣叹所说的其实就是聂隐娘学剑的过程,出自裴铏的《传奇》,唐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自唐以后,类似的小说中关于“剑术”“异人”的描写数不胜数,这里找几个有代表性的几个例子说一下。

首先便是被金圣叹引用的聂隐娘,除了身手矫捷外,通篇描写多有神异之处:【尼与我药一粒】学习之前要先嗑一粒药;【尼曰:‘吾为汝开脑后,藏匕首而无所伤。用即抽之。】学习之后还要开脑洞,这已经不是普通武术或者医学能解释的了。【隐娘当化为蠛蠓,潜入仆射肠中听伺。】 聂隐娘甚至能变成飞蛾藏入刘悟腹内。这些超越了普通武术的本领在《传奇》中都属于“剑术”的范畴。另外,聂隐娘学剑术也不是金圣叹说的那样“三月技成”,而是经历了数年。事实上我也没找到哪部作品中的“剑术”大成是在几个月内完成的。

水浒李助是谁(水浒传李助的剑术到底是法术还是武艺)(2)

《酉阳杂俎》中记载了韦行规被箍桶老人以剑术相试的故事,在前半段中并没有出现剑的影子,但老人却道:【“客勿持弓矢,须知剑术。”】别以为你百发百中就牛了,要知道世上还有“剑术”这个玩意儿。结尾【微露击剑事,韦亦得其一二焉。】韦行规一晚上的时间就能有所收获。有人说李助向荆南异人学剑术可能与这个故事相似,但在这个故事里“剑术”,似乎也不是纯粹指用剑的技巧。

三、李助的原型及其形象

回到原著之中,在说剑术之前还要说一下李助这个人在原著中的形象,以及在其他作品中可能的原型。

众所周知,“金剑先生”李助在早期简本中有一个原型,叫“金剑先生”李杰。在王庆的流亡途中,李杰多次出现,并以卜卦的形式暗示引导王庆起事,其卦最终均得到应验。王庆起事后李杰被拜为军师,制定了三条宣示仁德的军令。但在后文中无故消失,虽然没有武力表现,但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完全的高人形象。与繁本不同的是,这个李杰形象要比繁本中的李助好很多。他初次出场为王庆算卦时就已经有了“金剑先生”的外号,后文并没有遇到繁本中的的“荆南异人”,也没有任何武力表现,自然也就没有令卢俊义“抵挡不住”。

再看繁本原文关于李助的几次描写:

李助第一次出场,是在还没有遇到荆南异人之前,这时他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卖卦先生。卦象很准,但没有武力介绍。

第二次出场时一年之后为段家向王庆提亲,此时他已经遇到异人学成剑术,正在段家教段氏兄弟“击刺”。

第三次是几日后王庆与段三娘洞房之夜被官府围捕,李助撺掇众人造反,并第一次展现了武力。

第四次是次日火并廖立,只说了几句话,表现不多。

水浒李助是谁(水浒传李助的剑术到底是法术还是武艺)(3)

之后就是在王庆殿前阵中露面,乏善可陈。

从上边这几次出场,可以大致看出李助有这么几个特点:

1.油滑世俗,面目可憎。首次出场见到王庆之后,除了卦象比较准外,与其他跑江湖的并没有什么不同,察言观色、旁敲侧击,全是江湖骗子惯用的伎俩,而作者在对其神态动作的描写上也极力表现出他的猥琐。

而第二次出场提亲时,则为了保媒的银钱酒食完全不顾形象与原则,比之前更加猥琐。之后火并廖立之时他并没有什么反应,也可以看出他这人并不怎么顾念旧情。

2.军阵之中颇有谋略,但算不上十分高明。献计打破了老家荆南,能识破宋军的诱敌之计是亮点。但见了九宫八卦阵之后“惊得魂不附体,心胆俱落”,这不是一个优秀的统帅或者军师应有的表现。之后被旁白评价道“甚晓得相生相克之理”,但按生克之理派出去潘忠柳元之后立刻就送了人头,这和朱武的“鲲化为鹏阵”“哪里变得阵法”一样,颇有讽刺意味。

3.卦象很准。为王庆卜完卦之后,又念了几句卦歌,其中有这么一句:“逢着虎龙鸡犬日,许多烦恼祸星招。”结果第二天丙辰日,也就是龙日,王庆被屈打成招下入死牢;六天后辛酉日,也就是鸡日,王庆含冤被刺配陕州。能把灾祸算得这么清楚,水平已经很不低了。

除此之外,并没有说明他之前有武艺基础。武术也好,法术也好,他之后一切能够杀敌的能力,都应该继承于荆南异人。

四、从王庆发家年表看李助的经历

我们再来看一下李助从算命先生成为令卢俊义“抵挡不住”的高手这段时间内发生过什么。

下面是本人整理的“王庆发家”一段时间的大致年表。

李助不算,水浒中最大的教学奇迹应该是王进用半年多的时间将史进从一个小彪水平培养成了八骠级别的高手。(只说凡人教学,梦中学会武艺的不算,如琼英在不明时间内被神人入梦指导成为小彪水平,又用一夜的时间梦中学成飞石。)但是让一个毫无武艺基础的普通人用八个月时间成为超越卢俊义的高手,这就有点耸人听闻了。当然,也没有人规定民间异人的教学能力必须不如禁军教头,要硬说荆南异人就有这本事,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

五、“异人”与“子平妙诀”

李助提到自己学剑术时是这么说的:【回到荆南,遇异人,授以剑术,及看子平妙诀。】

异人”这个词,在古典小说中出现的频率很高,除了特定的用法外,大多数都有点神神叨叨的意思,就不一一举例了。单看水浒,百二十回中出现过四次“异人”,均在田王传之内:

1. 【那乔冽八岁好使枪弄棒,偶游崆峒山,遇异人传授幻术,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

第一个异人,是乔道清的师父,教了他幻术、呼风唤雨、驾雾腾云,毫无疑问的法术系。

2. 【再说乔道清用术困住宋江,正待上前擒捉,忽见前面水无涓滴,宋江等已遁去,惊疑不已道:“我这法非同小可,他如何便晓得解破?想军中必有异人。”】

第二次是乔道清猜测宋军中有“异人”破了他的法术。而实际上破他法术的是后土之神,确实也是法术系。

3.【邬梨大惊,想道:“我真个有福分,天赐异人助我。”因此终日教导琼英,驰马试剑。】

第三个异人是琼英梦学飞石法后邬梨的心理。这里的异人实际指的是梦中教授琼英武艺的神人、引张清入梦的秀士以及张清三人,其中张清不算,其余二者均是实实在在的神人。

从上述三例中看,至少在田王传这一段的作者心中,异人和法术就是挂钩的。

水浒李助是谁(水浒传李助的剑术到底是法术还是武艺)(4)

八个月速成,“异人”传授,与“子平妙诀”并列,这里的“剑术”在作者心中多多少少肯定有武艺之外的成分。

另外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其他小说里关于学习剑术描述中,不管是否含有法术成分,都没有0基础几个月速成的,那么凭什么李助八个月学成就被归于法术这一类之中?

个人是这么认为的:李助之前没有武艺基础,但他有算命的基础,从他为王庆算的一卦来看,最起码是深谙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以及《周易》的,有了这些基础,再学以法术成分为支撑的东西,自然比普通人要快。

总结一下上面的统计,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 18个用剑的人中,有6个明确的法术系,均有类似于“术法”“妖术”“神术”之类的描述,剩下12人中只有李助有“剑术”的描写。

2. 全传正文共出现“术”字75次,有57次与法术有关,占76%;不表法术的15次中,勉强与武艺有关的只有3次:2次“异术”,出现在琼英梦学飞石的情节中,而这个故事本身也带了几分神异色彩;1次“艺术”,出现在杨志周瑾比箭的赞诗中。

3. 对于纯武力套路的描写,多是采用“兵器 法”的形式,而采用“兵器 术”形式的,只有李助的“剑术”和马灵的“金砖术”。

感觉“剑术”这个词在小说体系中向法术靠拢是经历了一个演化过程的,这个过程有点像后来的小说中剑侠的修炼过程。但剑最初毕竟是作为普通兵器出现的,不管怎么演化,都会有纯武艺的用法保留下来。我感觉关于这个问题,若昧生那个贴里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当然,剑毕竟是一种兵器,将剑术还原为武术的作品随时都会出现。就像不信仙道的人历代都有一样。”所以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所有的例子我都选取了最大值,即这个时代中“剑术”与法术最接近的用法。

水浒李助是谁(水浒传李助的剑术到底是法术还是武艺)(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