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家认为,人性不能永远被考验。因为把人放在特殊的环境下,人性容易变质。

比如,有的人平时做人做事中规中矩,道德没有瑕疵,是大家眼里的好人,甚至还比较高尚。为了偷偷地考验他,给他设置了许多的诱惑,金钱美色高官厚禄一齐向他砸了过去,结果被砸得晕头转向,被各种诱惑所俘虏。

所以,不要对人性作出试探,试探会让人失望。

论语经典语录解读(论语与修养君子固穷)(1)

唐代贞观初年,有人上书唐太宗李世民,要他清除朝中的奸臣。唐太宗就问他:“我认为任用的都是贤臣,你能告诉我谁是奸臣吗? ”

上书的人说:“请陛下假装发怒去试控群臣,如果不畏惧陛下,仍然敢于直言进谏的就是正直的人,而顺从陛下,曲意迎合的人就是奸臣。 ”唐太宗说:“君主使诈,却要大臣正直,就像源头混浊而让流水清澈。君臣之间应当光明正大,不能用欺诈的方式考验臣下。 ”

人性不可考验,这句话有一半是对的,有一半是错的。

不可考验不可考验,说明了人性的脆弱,经不起考验。这只是部分人,而不是全部的人经不起考验。因为作为人,除了动物的本能之外,还有精神的力量,就是人也有基本的信念的坚守。

论语经典语录解读(论语与修养君子固穷)(2)

有一些人具有非凡的意志品质,用信仰坚守做人的底线,能够经受住残酷地对人性的考验。革命年代,革命先辈为了共产主义理想,经受住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宁愿牺牲生命也不背叛革命。

他们之所以经受住了最严酷的考验,是因为他们心就没有发生过动摇,对自己的信仰是坚定的,这是就信仰的力量,人性了不起也在这里!

而那些投敌变节分子,受不了酷刑,经不起诱惑,叛变了革命,出卖同志,显出人性的丑陋与肮脏。

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君子处于困境中仍然坚持正道,而小人处于困境中就乱来。

论语经典语录解读(论语与修养君子固穷)(3)

孔子说这句话时,他正处于困境之中。他带领一群学生被围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断绝了粮食好几天了,只能用野菜充饥,跟从的学生饿得病了,躺着不能起来。

子路看到这样的情景,就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君子也有困窘没有办法的时候吗?子路对做正人君子产生了怀疑。

孔子告诉子路,人生不可能是畅通无阻的,君子也不可能事事顺达,也有不如意的时候。关键是面对困境,应该怎么对待。君子就算是碰到穷途末路也会坚持自己的信念,不会妥协,不会像小人那样,一碰到穷途末路,就放弃自己的信念,为了求生存而放弃做人的底线,无恶不作。

论语经典语录解读(论语与修养君子固穷)(4)

君子与小人的最大区别在于有道德。在困境中,君子不放弃做人的原则,坚守做人规范,不越规越矩,而小人为了求生存,拉低做人的底线,有意放纵自己。也正是如些,彰显了君子的高尚,小人的丑陋,这大概是君子和小人的最终极测试。

最近有人翻出了墨大家的获奖感言,其中墨妈捡麦穗被挨打成为争论的焦点。有人认为挨打事出有因,她不该去捡有人看护田里的麦穗,这是集体的,公然去捡就是不应该。

墨粉则极力为其洗白,以下引自网上墨粉的帖子:

“拾麦穗是大多数人活下去的方法的一种,无可厚非,在生死存亡之际偷盗并不可耻。”

“我如果不吃这个面包就会饿死,那么,我会为个面包去抢去杀人,因为对于我来说,我的生存权大于一切。”

论语经典语录解读(论语与修养君子固穷)(5)

在这里不评论墨大家的感言,也不说捡麦穗对否,只想说说墨粉的话太过分,为生存可以去偷盗,并且大言不惭地认为“偷盗不可耻”,更可怕地是“去抢去杀人”。

这些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可以偷盗国家或者别人的财物,可能去干抢劫的勾当,甚至剥夺别人的生命!

这样的人自私自利,没有做人的道德底线,太可怕了!如果有一天,他陷入困境,生命安危受到了威胁,说不定就会干出杀人越货的事情来;如果在国家危难之时,肯定就是叛徒、汉奸,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论语经典语录解读(论语与修养君子固穷)(6)

人性不可考验,然而现实生活中对人性的考验一天没有消失过,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其实都在考验的人性,只不过程度不同。

每一次对错的判断,每一次利害关系的选择,这就是一种人性的考验。是损人利己呢还是见利思义、“义而后取”?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就是区别!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我读《论语》之《卫灵公篇》:

【原文】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孔子在陈国断绝了粮,跟从的人都饿病了,躺着不能起来。子路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途末路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穷途末路时还能固守正道,小人穷途末路时就会胡作非为。”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之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