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阳系以外,我们发现了大量新的行星,但是,我们还没有直观的发现任何存在生命的世界。现在这样的状况可能要被改变了。一项新的技术也许会让我们看到一部分我们一直在寻找的世界。在它的首次探测中,就发现了可能环绕太阳最近的相邻行星之一。
大多数围绕其他恒星的行星(系外行星),都是通过它们对母星的影响而被发现的,要么是阻挡了少量的光线要么是产生了一些轻微的运动。直观的检测被一些罕见的情况所局限,比如一些行星的寿命比较年轻,所以它们仍然有足够的温度被红外线探测到。尽管如此,我们仍局限在距离它们的“太阳”足够远的大行星上,它们的光不会在强光中被掩盖,这不是我们想要寻找生命的地方。
然而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生凯文·瓦格纳表示,我们找不到想要的结果,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们一直在寻找光谱中错误的部分。观测外行星是在波长小于10微米的近红外波段中进行尝试的,但是我们所寻找的行星波长可能要更长一些并且是最亮的。
凯文·瓦格纳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尽管这看起来会弄巧成拙,做出(这些选择)的原因是因为地球自身就在用这样的波长发光。这是解释的通的,毕竟,地球发出的光是在我们寻找发射相同波长的类地行星中最亮的,但是这并没有使整件事情变得轻松。从天空中发出的红外线、相机、望远镜自身都会淹没信号。
凯文·瓦格纳在《自然通讯》中描述了使用大型望远镜(VLT)的组合仪器来观测波长为10-20微米的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这样可以屏蔽掉来自地球和双星的辐射。
“我们在日冕观测仪中每十分之一秒就移来并移开一颗恒星。”凯文·瓦格纳表示,“这可以让我们用一半的时间来观察每一颗恒星,并且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让我们从后续帧中减去一帧,这可以从本质上消除相机和望远镜中所有噪点。”凯文·瓦格纳和他的合作伙伴在100小时内拍摄了超过500万张照片,他们将这些照片堆栈在一起,并且他将整个过程比作像降噪耳机的工作方式一样,去除不想要的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凯文·瓦格纳发现了一个光源,并将它命名为C1,它好像位于半人马座阿尔法A星的宜居带,为了排除机器、尘雾的影响,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尽管如此C1可能是真实存在的。
“有一个点源看起来正如我们期待的行星一样,我们不能用任何系统的误差修正来解释。”凯文·瓦格纳说。
这个团队想要通过VLT的后续观测来核实C1是否真实存在,并且将同样的方法应用于其他的恒星上。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有局限性,除了要使用最昂贵的望远镜观测很长时间外,目标也仅局限于附近的恒星。此外,凯文·瓦格纳的技术不能够找到和地球一样大的行星。它可以观测到的最小天体也是地球半径的3-5倍,这使得观测到的星体几乎可以确定是海王星式气体行星而不是超级地球。
相关知识
甚大望远镜(Very Large Telescope,缩写为VLT,或译超大型望远镜、特大望远镜)为欧洲南方天文台在智利建造的大型光学望远镜,由4台相同的8.2米口径望远镜组成,组合的等效口径可达130米[2]。4台望远镜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成光学干涉仪进行高分辨率观测。甚大望远镜位于智利安托法加斯塔以南130千米的帕瑞纳天文台,海拔高度为2,632米,这里气候干燥,一年当中晴夜数量多于340个。
每个甚大望远镜的主镜口径均为8.2米,焦比为F2,重量为22吨,厚18厘米,采用R-C式光学系统,下方安装了有150个促动器的主动光学系统。望远镜支架采用经纬仪装置,镜筒重量为100吨,470吨重的机架漂浮在0.05毫米厚的油膜上,可以灵活地转动。四架望远镜被用当地的马普切语分别命名为Antu、Kueyen、Melipal和Yepun,含义为太阳、月亮、南十字和金星,这些命名是一个智利女学生在欧洲南方天文台发起的命名竞赛中提出的。
甚大望远镜的研制工作始于1986年,耗资超过5亿美元。第一架望远镜太阳(Antu)在1998年建成,1999年4月正式使用,主要仪器是红外和光学波段照相机和摄谱仪。第二架望远镜月亮(Kueyen)于1999年3月建成,2000年4月正式使用,主要仪器是两架大型摄谱仪。第三架望远镜南十字(Melipal)在2000年1月建成,第四架望远镜金星(Yepun)于2000年7月建成,主镜表面研磨精度达到了8.5纳米。
2005年和2006年,欧洲南方天文台在甚大望远镜近旁相继建造了4台口径1.8米的辅助望远镜,它们与4台8.2米望远镜共同组成甚大望远镜干涉仪(VLTI)。这些辅助望远镜不会显著增加干涉仪的聚光面积,但是可以增加基线数目,改善成像品质。 甚大望远镜的建设工作已于2012年2月全面完成。
作者:Stephen Luntz
FY:PATRICK
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于三十日以内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