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四川省省辖市,是全国唯一以花名命名的地级市,位于中国西南川、滇交界部,北距成都749km,南至昆明351km,西连丽江,东接昭通。是四川通往华南、东南亚沿边、沿海口岸的最近点,为"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
攀枝花面积 7440平方公里,人口123万,2012年,攀枝花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740.03亿元,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次于成都居全省第二。攀枝花市辖三区两县。也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移民城市,攀枝花是四川省除成都外唯一的劳动力输入城市,流动人口高达30万。城市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0.1%,是成渝地区城市化率仅次于成都的城市。
攀枝花市是四川一座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宝库,有着丰富的矿产、水力和农业资源,综合竞争力高于绵阳、德阳等城市,半山地区有发展畜牧业的优良草场;高山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林木可采伐量达一千七百万立方米。同时也是川西南,滇西北的区域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
攀枝花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钒钛之都"、"中国块菌之乡"、"中国苴却砚之乡"、"国家创业城市"、"国家首批新型工业产业化基地"等称号。世界卫生组织将长春、成都、攀枝花列为中国第二批健康城市试点项目。2014年,攀枝花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7万元,达70646元,位居全省第一位。
折叠
城市由来
攀枝花位于金沙江畔,原名上、下坝村,形成于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前后,因村口有一株古老而高大的攀枝花树,遂称“攀枝花村”。
“攀枝花”村名最早见诸地图,是1940年4月出版的《川康边政资料辑要》中的《宁属各县(盐边县)概况资料辑要》。同年6月,国民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于1939年6月在成都设立的川康铜业管理处地质勘测队的地质学家汤克成,在盐边县攀枝花村附近调查,于1942年提交《西康省盐边县攀枝花及倒马坎铁矿地质报告》,这是官方第一次获得发现攀枝花及倒马坎铁矿的信息。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开始了我国第一次地质普查工作,攀枝花矿区成为普查勘探重点,普查找到了康滇地轴中段钒钛磁铁矿呈带状分布的规律,确认攀枝花及其周围地区是一个巨型铁矿,具有很高的综合利用价值。
1956年2月27日下午,地质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何长工代表地质部就全国地质普查情况向毛主席作了汇报,其中提到了“四川盐边攀枝花”、“攀枝花式铁矿(含钛钒磁铁矿)”。同年3月,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时提出,在金沙江畔攀枝花找到了大型铁矿。“攀枝花”由此进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战略视野。
1958年3月21日,毛主席在成都会议上签发冶金工业部部长王鹤寿关于《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能否设想更快一些》的报告,批准了开发攀枝花的设想。
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立攀枝花特区。4月22日,为了便于保密,国务院下发《关于攀枝花特区更名问题的批复》,同意将攀枝花特区改名为“渡口市”。3月4日,毛泽东主席在冶金部部长吕东、攀枝花特区总指挥徐驰呈送的《加强攀枝花工业区建设的报告》上批示:“此件很好。”由此,攀枝花市将这一天定为“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日”,亦即攀枝花建市纪念日。
1987年1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
折叠
隋朝之前
金沙江沿岸迤资段盛开的攀枝花
考古发现证明,攀枝花是人类活动较早的地区;除邻近地区已发现的“元谋人”、“蝴蝶人”遗迹外,在攀枝花市内发现了距今约1.8万年~1.2万年前的回龙洞寺古人类遗址。
攀西裂谷一带地方是人类最早活动的一个区域,也是原始人群南北迁徙、东西交往的走廊。这里的人类活动,最早见于文字的有:《山海经·海内经》关于黄帝长子昌意降居若水(今雅砻江下游及其与金沙江汇合后的一段河道),并生帝颛顼的神话;《尚书·周书·牧誓》关于居住在这一带地方的髳、微、濮人参加武王伐纣的传说。
按《禹贡》分区,市境古属梁州。周代,地随梁州并入雍州。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史记正义》说:“蚕丛(蜀)国破,子孙居姚嶲间(包括市境一带地方)。”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秦惠文王派蜀守张若取笮及其江南地,最早在这里设置过郡、县,“至汉兴而罢”。
汉元光六年(前129年),武帝刘彻派司马相如招抚嶲夷,“西至沫(大渡河)、若水,桥孙水(安宁河),以通邛、笮”。西夷归附后,汉朝又曾在这里“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郡)”(《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秦代和汉元光年间两次于此设置的政区,辖有市境。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在今攀西至云南楚雄境内,设置了越嶲郡及下属的15县。
三国蜀汉,将大笮并入定笮,又割越嶲郡之姑复县、蜻蛉县入益州下新置的云南郡建制。市境除江北中部地改属定笮县外,余仍旧制。遂由原一郡七县之地,变为两郡七县之境。
至西晋,三绛并入会无,姑复并入遂久。又以益州过大,分其原辖的南中四郡,另立宁州,云南郡转隶于宁州。之后,宁州废而复置,并划越嶲郡由其管辖。市境江北东部地改属会无县,江北西部地转隶遂久县,由益州两郡六县属地改为宁州两郡五县辖境。
雅砻江与金沙江交汇处
公元420年,刘裕代晋,在南方建立刘宋王朝。其版图包括益、宁两州。益州越嶲郡治所由会无徙还邛都。撤销了平乐郡及其属县,又分姑复县为东姑复、西姑复两县。今市境除河西地重属邛都,大坪及江北西部地隶于东姑复县外,其余未变;为益、宁两州,越嶲、云南、兴宁3郡,邛都、会无、定笮、蜻蛉、东姑复5县的辖地。
刘宋末期,益州越嶲郡境内“蛮僚恃险,乍服乍叛”(《太平寰宇记》引《十道志》),属县均废;宁州各地,以爨氏为首的南中大姓,又“恃远擅命”,“自王蛮方”(《南齐书·州郡志》、《爨世家》)。到南齐统治时(479年),仅设越嵩僚郡,下无属县。南梁建立不久,北魏王国于天监十三年(514年)一度派兵侵入益、宁两州,但旋即北撤。梁派肖纪为益州刺史,“在蜀十七年,南开宁州、越嶲”(《资治通鉴·梁纪》),置嶲州,又于市境河西地及德昌境置西泸县,到梁简文帝大宝(550—551年)后复为爨氏所据。
北魏分裂为东、西两个政权后,西魏王国乘南梁内战,肖纪东下争帝之机,于承圣元年(552年)派兵侵入益、宁及嶲州部分地方,虽有“西南夷感怀允洽”(《彰德尉迟迥庙碑》)的说法,但并未能实际控制爨氏占据的今市境一带区域。北周建朝后,经过保定四年(564年)、天和三年(568年)两次军事征讨,才占领了越嶲地方。在定笮境置定笮镇,大坪及江北中部地归其节制,河西地曾先后为其所设的严州平乐郡、宣化郡可泉县辖境。除此,河东地、江北东部地、江北西部地,以及江南地,仍为爨氏所据。
折叠
隋朝至元
隋初,仍置严州,旋改称西宁州、嶲州,复为越嶲郡。废北周所设严州五郡,另置五县为越嶲郡属县。市境大坪及江北中部地仍归定笮镇节制,河西地属可泉县,河东地及江北东部地为新置的会川县辖区。江北西部地及江南地,仍为爨氏控制。
唐朝大力经略西南,改越嶲郡为嶲州,置都督府,再改州为郡,依旧都督府。越嶲郡共领九县,市境河西地为西泸县境,河东地为会川县辖区,江北东部地隶于和集县,大坪、江北中、西部地在一度为牢州及松外、寻声县境域后,改属于昌明县。唐以越嶲为基地,政治招抚和军事征伐并用,恢复宁州,改称为郎州、戎州,又设姚州于弄栋川,并皆置都督府。市境江南地,初属西濮州的蜻蛉县辖地,后为西利(微)州十部县境域,并转隶于姚州。
16年3月拍摄的炳草岗市区全景夜色
唐天宝九年(750年),南诏地方割据政权占领姚州,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757—758年),又进据嶲州,今米易,当时名诺赕,隶于会川都督府清宁郡。盐边县境内有松外城,是剑川节度香城郡的辖区。江北西部地是剑川节度善巨郡的境域。江南地则属弄栋节度控制区。之后,继南诏统治这里的大长和、大天兴(兴源)、大义宁地方割据政权,基本上沿袭这种建置。
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灭大义宁,建立大理国,市境河西地为巴翠部、落兰部领地,隶于建昌府。河东及江北东部地为绛部活动区域,属会川府境。大坪及江北中西部地,有如库部,是善巨郡地。
宋朝,蒙古汗国(元朝前身)灭大理段氏政权,在宪宗四年(南宋宝讠右二年,1254年)占领今攀西地区。
元代建朝后,在此置罗罗斯宣慰司和都元帅府,下领路、州(府)、县,隶于云南行中书省。市境河西地属定昌路(后并为德昌路)普济州、威龙州境。河东地属会川路武安州辖区。江北东部地属黎溪州。江北中部及大坪地,属柏兴府润盐县辖区。江北西部地,隶于丽江路军民宣慰司北胜府。江南地为大理金齿等处宣抚司、都元帅府所属的大理路姚州大姚县辖区。
折叠
明至民国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罢罗罗斯宣慰司,将其地由云南划归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管辖。在此另置四川行都指挥使司,下领五卫、八所、四长官司。市境河西地属建昌卫军民指挥使司的普济、威龙两州(后改长官司)辖区。河东地是会川卫守御迷易千户所领地。江北东部地属黎溪州境。大坪及江北中部地,为盐井卫打冲河守卫中左所(后分为五)和马喇长官司的辖区。江北西部地,是云南承宣布政使司北胜直隶州境域。江南地则是属云南姚安府姚州大姚县辖地。市境至此分属于川、滇两大政区。
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后,清政府才实际控制这一带地方。雍正六年(1728年),在此置宁远府,隶于四川行省,并设西昌、冕宁、盐源、昭觉县和会理州,为府的下属政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守御迷易千户所为巡检司,并入会理州。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从盐源县分置阿所拉巡检司。宣统元年(1909年),升为盐边厅,直隶宁远府。故市境河西地为西昌县属之普济、威龙两长官司领地,河东地为会理州迷易巡检司境,江北东部地为会理州辖区,原大坪及江北中部地,是盐边厅的境域。云南行省方面,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并永北直隶厅所属的旧衙坪、华荣庄两经历署为荣坪县,后改为华坪县。市境江北西部地为华坪县辖区,江南地是大姚县的北境。
进入民国,市境仍分属川滇两省。元年(1912年),改迷易为会理分州。二年(1913年),升盐边厅为县,在大姚北境设苴却行政委员,并改会理州为县。九年(1920年),改迷易为会理分县。十八年(1929年),在苴却行政区设永仁县。二十四年(1935年),改宁远府为四川省第十八行政督察区。二十八年(1939年),市境金沙江以北、巴关河以东地,随第十八行政督察区划入新建立的西康省,为其第三行政督察区属地。三十年(1941年),置德昌设治局,三十四年(1945年)升为县。市境河西地由西昌县属转为德昌县辖,河东及江北东部地为会理县境,大坪及江北中部地仍是盐边县区域。以上属于西康省辖区。江北西部地为华坪县境,江南地由大姚县境转为永仁县辖地,由云南省管辖。
折叠
解放之后
解放后,1951年在会理、德昌部分地区,建立迷易县,次年更名为米易县,隶于西康省西昌专区。1955年,西康省撤销,会理、米易及盐边等县,随西昌专区重隶四川省。市境江北西部地,初属云南省丽江专区华坪县,江南地属楚雄专区永仁县。1958年,合永胜、华坪两县为永华县,永仁县并入大姚县,市境两地亦随之改属。1961年,重新恢复华坪县及永仁县建制,市境江北西部地重隶华坪,江南地仍属永仁。
1965年1月7日,中共西南局向中共中央、国务院作了《关于成立渡口工业区政府的请示》,建议在渡口工业区党委统一领导下,成立一个工业区人民政府。
1965年3月,攀枝花开始大规模兴建。初划为特区,后定为省辖市。
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成立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的批复》;3月20日,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正式成立;4月,国务院批复四川省人民委员会的请示,同意攀枝花特区对外改称渡口市,划定区域范围总面积1411.96平方公里,地跨金沙江两岸。
1965年设市时,将云南省永仁县仁和区的17个公社、大田区的10个公社,华坪县大兴区的10个公社和四川省盐边县的4个公社划入,后又将会理县红格区的新民、安宁公社划入,经渡口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将以上划入的43个公社,建置大河、大田、金江、玉泉4个行政区。
1973年2月,将大田、大河、玉泉、金江4个行政区合并为郊区,另设立东区、西区两个城区。东区所辖炳草岗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委、市政府设在此处。以后,郊区又改为仁和区,并分别于1974年和1978年先后从永仁县划入两个乡,从会理县划入4个乡。1978年,原属西昌地区的米易、盐边两县划归渡口市。
攀枝花市
1965年3月20日,徐驰宣布渡口特区人民委员会成立。
1965年5月30日,国务院秘书厅制发了“四川省渡口市人民委员会”印章,由四川省人民委员会转发给渡口市人民委员会启用。
197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永仁县的平地公社(不含落水涧、大麻塘、小石桥)3个生产队和大龙潭公社,划归渡口市。
1978年7月,四川省决定将会理县红格区所属的红格、新九、猛新3个公社,和爱公社的4个生产大队,划归市辖。
1978年10月,四川省报请国务院批准,将西昌专区之米易县和盐边县,划为渡口市辖县。
1986年渡口市重新启用攀枝花市名。
1987年,渡口市正式恢复用名——攀枝花。
截至2010年,攀枝花市辖3区2县(东区、西区、 仁和区 、 米易县 、 盐边县 ),46个街道办事处,号称是有米(易)有盐(边)有东(区)西(区),天时地利占人(仁)和,因此被人称为最和谐的城市。
折叠
位置境域
地理位置
攀枝花市是中国四川省直辖市,位于中国西南川滇交界部,北纬26。05′~27。21′,东经101。08′~102。15′,金沙江与雅砻江交汇于此。
东、北面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会理、德昌、盐源3县接壤,西、南面与云南省的宁蒗、华坪、永仁3县交界。
北距成都749千米,南接昆明351千米,是四川省通往华南、东南亚沿边、沿海口岸的主要通道,为“四川南向门户”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7]
折叠
地形地貌
攀枝花位于四川西南部、川滇交界处,在横断山区,地处攀西裂谷中南段,属浸蚀、剥蚀中山丘陵、山原峡谷地貌,山高谷深、盆地交错分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脉走向近于南北,是大雪山的南延部分,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可分为平坝、台地、高丘陵、低中山、中山和山原6类,以低中山 和中山为主,占全市面积的88.38%。
折叠
地质灾害
攀枝花市位于中国著名的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属南北向石棉—元谋地震带、北东向的盐源—洱源地震带组成部分,地震活动较为频繁。根据2001年中国地震局公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攀枝花地区的地震烈度为7度,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据攀枝花地震局有关资料统计,1467年至今,境内及边界附近发生4.5级以上地震8次,其中6.7级地震两次,4.5至5.5级地震6次;受周边地区强震波及,造成5度以上影响的有13次,6级以上的地震2次。
折叠
水文特征
攀枝花属长江水系,河流多,境内有大小河流95条,分属金沙江水系、雅砻江水系,两江在此汇合。年过境径流量达1102亿立方米,流域控制面积较大的有安宁河、三源河、大河三大支流,其中流域面积大于500平方千米以上的6条,100~500平方千米的26条,50~100平方千米的18条,5平方~50平方千米的小河流直接汇入金沙江、雅砻江的共45条。全市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700万千瓦,已开发装机347.4万千瓦(其中二滩330万千瓦,盐边小水电8.8万千瓦,米易小水电8.6万千瓦),尚有350万千瓦水电装机容量可供开发。
折叠
气候环境
攀枝花市
攀枝花市气候独特,属南亚热带亚湿润气候。具有夏季长、温度日变化大,四季不分明,降雨少而集中,日照多,太阳辐射强,气候垂直差异显著等特征。
攀枝花所处的河谷地区比较温暖,年平均气温在19℃~21℃之间。全年无冬,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也在10℃以上。夏季的气温却不高,最热月的月平均气温也不过26℃左右。这里降水不多,云量少而光照充足,全年日照时数长达2300~2700小时。年总降水量760在1200毫米之间,分干、雨两季,降水量高度集中在雨季(6~10月),雨季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90%左右。从河谷到高山具有南亚热带至温带的多种气候类型。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因此,四季都是旅游的好季节,特别适宜冬季避寒旅游。
折叠
矿产资源
攀枝花市
全市已探明铁矿(主要是钒钛磁铁矿)73.8亿吨,占四川省铁矿探明资源储量的72.3%,是全国四大铁矿之一。2007年末,全市钒钛磁铁矿保有储量66.94亿吨,其中:伴生钛保有储量4.25亿吨,占全国的93%,居世界第一;伴生钒保有储量1038万吨,占全国的63%,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三。钴保有储量7.46亿吨,此外还有铬、镓、钪、镍、铜、铅、锌、锰、铂等多种稀贵金属,多个项目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世界之最。非金属矿产中,煤炭保有储量7.08亿吨,晶质石墨保有储量1540万吨,苴却砚保有储量2098万吨,溶剂石灰岩保有储量2.95亿吨,冶金白云岩保有储量3.63亿吨,水泥砂岩保有储量1194万吨,耐火粘土保有储量1032万吨,硅藻土保有储量1650万吨,花岗石保有储量8375万立方米,大理石保有储量5399万立方米。
动植物资源
植物和野生动物种类繁多,达2500多种,森林覆盖率达59%。有银杏等珍稀树种,大熊猫等珍稀动物。木棉,属木棉科,落叶大乔木,原产印度。高10-20 公尺。树干基部密生瘤刺,枝轮生,叶互生。每年2-3月份先开花,后长叶。树形高大,雄壮魁梧,枝干舒展,花红如血,硕大如杯,盛开时叶片几乎落尽,远观好似一团团在枝头尽情燃烧、欢快跳跃的火苗,极有气势。因此,历来被人们视为英雄的象征。另有广东神岗镇一村名为木棉村,又有国内知名词曲唱作音乐人木棉,辽宁长大,现湖南省长沙市人,目前拥有个人音乐专辑——《木棉音乐》。
折叠
特色农产品
攀枝花农业表现出鲜明的热带、南亚热带特色,具有产品珍稀、品质优良、上市错季、效益突出等特点。建成全省设施规模最大的冬春喜温蔬菜基地、全国“纬度最北、海拔最高、品质最优、成熟最晚”的芒果基地,还出产莲雾、火龙果、凤梨释迦等热带珍稀水果。
攀枝花晚熟芒果、早春枇杷等优质水果和以番茄、四季豆、苦瓜、茄子、辣椒为主的早春蔬菜享誉成都、重庆及周边城市,远销北上广等大城市。“攀枝花芒果”、“攀枝花枇杷”、“大田石榴”、“红格脐橙”等登记注册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攀枝花”牌商标已进行国际注册,获得GAP(全球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攀枝花芒果”获评“2011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入选“2016年全国名优果品区域公用品牌”。
区域人口
折叠
人口详情
傈僳族漂亮姊妹花
攀枝花是中国四川省人口最少的一个地级市,在全省21个市州中排名倒数第三位,仅高于阿坝州、甘孜州;虽然全市总人口少,但城市人口却较多,“十二五”期间,四川将优化成都空间布局,提升国际化水平,将建成中西
部地区最具有竞争力的特大中心城市之一。绵阳、南充、自贡、泸州、攀枝花等城市将培育为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3]
2012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123.09万人,其中:东区人口37.50万人,西区人口16.35万人,仁和区人口26.35万人,米易县人口21.62万人,盐边县人口21.27万人。
攀枝花是四川地级市中唯一的劳动力输入城市,全市流动人口达近25[4]万人,是全国流动人口流入率较高的城市之一;也是四川地级市中唯一的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的城市,城镇人口72.97万人,农村人口48.44万人,城镇化率60.1%,居全省第二,仅次于成都(65.51%)。
折叠
移民详情
攀枝花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移民城市,80%以上的居民为外来人口,来自于外省的主要有辽宁、吉林、黑龙江的东北籍以及重庆、山东、云南、湖北、河北、河南、江苏、湖南、上海、浙江等地,来自于省内的主要有绵阳、南充、资阳、遂宁、内江、成都、广安等地。攀枝花本地人主要集中在仁和区、盐边县和米易县。[8]
折叠
民族详情
攀枝花共有42个民族,其中汉族占全市人口的87%,41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彝族占9%,其次是僳僳族、苗族[5]、纳西族、满族、藏族、羌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侗族、瑶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锡伯族、哈尼族、独龙族、布依族、白族、壮族、仡佬族、傣族等。
折叠
综合概述
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25.1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31亿元,增长4.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拉动经济增长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61.03亿元,增长8.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0.2%,拉动经济增长6.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32.85亿元,增长7.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8.3%,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5078元,增长8.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4:73.8:22.8调整为3.4:71.4:25.2。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450.37亿元,增长9.0%,占GDP的比重为48.7%,非公有制经济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48.0%。
全年东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7.04亿元,增长7.5%;西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80亿元,增长8.4%;仁和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8.01亿元,增长8.3%;米易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21亿元,增长10.2%;盐边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12亿元,增长8.0%。[9]
折叠
第一产业
渔歌唱晚--盐边县渔门镇
2014年攀枝花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82亿元,增长4.7%。其中:农业产值29.98亿元,增长5.6%;林业产值0.83亿元,增长5.0%;牧业产值15.43亿元,增长4.4%;渔业产值3.87亿元,下降0.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71亿元,增长5.6%。
2014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1万公顷,增长2.4%;油料播种面积0.25万公顷,增长1.8%;烟叶播种面积0.84万公顷,下降11.5%;蔬菜播种面积1.35万公顷,增长3.1%。
2014年粮食总产量21.82万吨,增长2.0%;油料产量0.36万吨,增长2.2%;烟叶产量1.73万吨,下降10.4%;蔬菜产量66.66万吨,增长3.1%;水果类产量21.13万吨,增长6.9%。肉类总产量5.36万吨,增长3.5%;猪肉产量4.01万吨,增长3.3%;牛肉产量0.30万吨,增长3.4%;羊肉产量0.44万吨,增长4.7%。水产品产量2.82万吨。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773公顷,封山育林面积9809公顷,育苗面积2.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0.03%。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67.17万千瓦,增长2.8%;机耕负担面积48.71千公顷,增长0.3%;年末有效灌溉面积33.59千公顷,排灌机械保有量4414台。
折叠
第二产业
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565.26亿元,增长9.4%;增加值增长10.2%。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0.7%;轻工业增加值增长1.7%。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工业增加值下降11.2%;集体工业增加值增长6.3%;股份制工业增加值增长11.8%。
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520.69亿元,增长9.5%;产销率为97.2%,较去年同期提升0.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40.11亿元,增长148.3%;利税总额96.09亿元,增长32.9%。年末资质等级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含劳务分包)78个,实现总产值163.22亿元,下降7.7%。
折叠
第三产业
外地游客和当地老百姓翩翩起舞
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6.81亿元,增长13.0%,其中,民间投资304.77亿元,增长12.2%。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8.48亿元,增长17.0%;第二产业投资240.08亿元,下降4.1%;第三产业投资358.25亿元,增长28.2%。从管理渠道看,基础设施投资154.15亿元,增长10.8%;产业投资227.41亿元,下降4.8%;民生及社会事业投资146.78亿元,增长32.6%;房地产开发投资75.20亿元,增长47.0%。
2014年旅游总收入150.03亿元,增长46.8%。接待旅游总人数1383.63万人次,增长33.1%。全市共有名胜风景区和文物保护区16个,星级饭店、宾馆18个。
2014年邮电主营业务收入11.13亿元,其中,电信业务主营收入9.84亿元,邮政业务主营收入1.29亿元。年末拥有邮电局(所)67处;全年报刊发行量2839.22万份;函件403.3万份;快递业务量267.1万件。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0.54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115.65万户,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数22.64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数27.12万户。
2014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02.87亿元,比年初增加18.69亿元,增长2.4%。其中,储蓄存款余额411.75亿元,比年初增加15.81亿元,增长4.0%。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58.19亿元,比年初增加49.26亿元,增长8.1%。
年末共有保险公司16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8.75亿元,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7.60亿元,人寿保险保费收入11.15亿元。保险赔款支出7.68亿元,其中,财产保险赔款支出3.86亿元,人寿保险赔款支出3.82亿元。
折叠
历史发展
考古发现证明,攀枝花是人类活动较早的地区;除邻近地区已发现的“元谋人”、“蝴蝶人”遗迹外,近年来,在攀枝花市内发现了距今约1.8万年~1.2万年前的回龙洞寺古人类遗址。
攀西裂谷一带地方是人类最早活动的一个区域,也是原始人群南北迁徙、东西交往的走廊。这里的人类活动,最早见于文字的有:《山海经·海内经》关于黄帝长子昌意降居若水(今雅砻江下游及其与金沙江汇合后的一段河道),并生帝颛顼的神话;《尚书·周书·牧誓》关于居住在这一带地方的髳、微、濮人参加武王伐纣的传说。清末,宣统元年(1909年)析盐源境置盐边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盐边厅为盐边县,改会理州为会理县。今米易安宁河西,为西昌县辖地;河东为会理县辖地,同属建昌道。民国24年(1935年),盐边县、会理县、西昌县改属四川省第18行政督察区。民国28年(1939年)1月1日建西康省,三县又改属西康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改迷易巡司为迷易所。
解放后,1951年在会理、德昌部分地区,建立迷易县,次年更名为米易县,隶于西康省西昌专区。1955年,西康省撤销,会理、米易及盐边等县,随西昌专区重隶四川省。市境江北西部地,初属云南省丽江专区华坪县,江南地属楚雄专区永仁县。1958年,合永胜、华坪两县为永华县,永仁县并入大姚县,市境两地亦随之改属。1961年,重新恢复华坪县及永仁县建制,市境江北西部地重隶华坪,江南地仍属永仁。这种隶属关系,一直持续至攀枝花建市之前。
西区格里坪庄上村泼水节
1965年3月,攀枝花开始大规模兴建。初划为特区,后定为省辖市。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成立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的批复》;3月20日,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正式成立;4月,国务院批复四川省人民委员会的请示,同意攀枝花特区对外改称渡口市,划定区域范围总面积1411.96平方公里,地跨金沙江两岸。
1965年设市时,将云南省永仁县仁和区的17个公社、大田区的10个公社,华坪县大兴区的10个公社和四川省盐边县的4个公社划入,后又将会理县红格区的新民、安宁公社划入,经渡口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将以上划入的43个公社,建置大河、大田、金江、玉泉4个行政区。1973年2月,将大田、大河、玉泉、金江4个行政区合并为郊区,另设立东区、西区两个城区。东区所辖炳草岗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委、市政府设在此处。以后,郊区又改为仁和区,并分别于1974年和1978年先后从永仁县划入两个乡,从会理县划入4个乡。1978年,原属西昌地区的米易、盐边两县划归渡口市。
1987年,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城市名因兰尖铁矿附近的攀枝花村而得名,一说村前有一棵上百年的大攀枝花树(后毁于火灾)而得名。
折叠
地震灾害
有关地质资料显示,攀枝花市位于中国著名的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属南北向石棉—元谋地震带、北东向的盐源—洱源地震带组成部分,地震活动较为频繁。根据2001年中国地震局公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攀枝花地区的地震烈度为7度,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据攀枝花地震局有关资料统计,1467年至今,境内及边界附近发生4.5级以上地震8次,其中6.7级地震两次,4.5至5.5级地震6次;受周边地区强震波及,造成5度以上影响的有13次,6级以上的地震2次。
1955年9月23日23时06分,攀枝花市拉鲊、鱼鲊一带发生了6.7级地震,造成约700余人死亡,成为建国以来攀枝花市发生的最大一次破坏性地震。
2008年8月30日16时30分,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凉山州会理县交界处(北纬26.2°,东经101.9°)发生6.1级地震,此次地震震中位于攀枝花市区东南约50公里处,距会理县城约64公里、距云南永仁县城约30公里、距元谋县城约55公里、距昆明市区约150公里。震区人口平均密度约118人/平方公里。波及云南省大部分地区。攀枝花市、西昌市、昆明市等地震感强烈。
折叠
历史背景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在我国西南的崇山峻岭中展开,年轻的攀枝花在昔日的“不毛之地”拔地而起。长期以来,中国史学界和理论界对党中央关于攀枝花的开发建设战略决策都存在争论,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声音相互碰撞。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大背景下,通过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深刻分析和科学判断,国内史学界和理论界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攀枝花的开发建设无疑是一个神奇的成就。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明确指出,工业基地必须有纵深配置。他把漫长的内陆边界线和东南沿海各省区划为一线;把临近一线的省区划为二线;把西北、西南纵深的山区划为三线。“毛主席提出三线建设战略构想,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是基于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而做出的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因此,攀枝花的开发建设,绝不是空穴来风,绝不是哪一个人心血来潮而贸然做出的决定。”中共攀枝花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钟少曦分析说。在当时情况下,一旦发生战争,地处一线、二线的鞍钢、包钢和武钢极有可能遭到打击,中国必须有一个建设在三线的强大的钢铁基地。
1964年5月,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指出:“建不建攀枝花,不是钢铁厂问题,是战略问题。”他告诫全党同志:“我们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工业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强三线建设,逐步改善工业布局。”
此后,党中央、毛泽东又多次对攀枝花的开发建设作出指示,1964年10月,在听取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薄一波有关攀枝花调查规划和厂址选择情况的汇报时,毛泽东指出:“钉子就钉在攀枝花。”
1965年3月4日,毛泽东在《攀枝花特区筹备及工作打算的书面汇报》上批示“此件很好”,后来,攀枝花市将这一天定为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日。
折叠
七个奇迹
奇迹之一:车轮上的工业基地
在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史上,凡是大工业基地建设,一般都是在具有铁路和航运,能够通过大量运输的条件下,才能完成,然而,攀枝花是个例外。
1964年,党中央、毛主席作出建设“大三线”的战略决策,决定攀枝花工业基地尽快上马,争时间、抢速度,尽快建成出铁。当年,数万名交通建设者先行进入攀枝花,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相继完成了市区主干线——石华公路、平大公路、宝摩路、灰大路、冶金环线的建设;全线改造了108国道雅安至鱼鲊段;新建两座独立大桥,初步改变了交通闭塞状况。
奇迹之二:“象牙微雕”钢城
劳动者
攀钢主体工厂和基础设施的总图布置与设计,是我国冶金建设史上很少遇见的难题。
弄弄坪厂区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不到1公里,总面积仅2.5平方公里。它前临大江,左右后三面环山,自然地形坡度达10%~20%,最大达到50%,且有5条大冲沟和2条断裂带横截场地。地质条件异常复杂,剥落、岩堆、古滑坡、昔格达土层交错重叠,如果照搬前苏联模式,在这里建设大型钢铁企业只能是一个“传说”。
来自冶金部、铁道部的800余名专业设计人员齐聚弄弄坪,他们深入现场,反复勘测,先后做了50多个总图布置方案。经过多次筛选、反复修改,最终形成了一个切合实际又经济合理的总图布置设计方案,这就是被世界誉为“象牙微雕”的设计。与当时国内同规模的钢铁厂相比,“象牙微雕”式的设计使工厂用地减少一半,建筑系数高10%~20%,厂区铁路少90公里左右,土石方工程约少三分之二。这个成功的设计,为山区建设大工业走出了一条新路。
奇迹之三:30万军民打通成昆铁路
为了建设攀枝花,打通成都、昆明交通主干道,1965年4月,由铁道部第二勘察设计院设计,铁道部第二工程局、铁道兵第四师、第五师30万军民联合施工的成昆铁路开始动工修建。
成昆铁路几乎都是在深山峡谷中架桥打洞,沿线地质情况十分复杂,一些人甚至把沿线的悬崖峭壁形容为“气死猴子吓死鹰”。由于施工危险大,许多建设者牺牲在成昆铁路上。成昆铁路全长1100公里,据统计,成昆铁路沿线牺牲建设者的坟墓有1000余座,平均建设一公里铁路就有一位建设者牺牲。
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全线通车。成昆铁路的开通,使沿线交通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出入攀枝花的物资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成都、昆明两地辐射全国。
奇迹之四:普通高炉将“死矿”变“宝藏”
开发钒钛磁铁共生矿,是攀枝花开发的主要目的之一。钒钛磁铁共生矿的冶炼是当时世界上未解决的技术难题,但中国科技工作者依靠自己的力量,攻克了普通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共生矿的技术难关,将“死矿”变成了“宝藏”。
1959~1961年,共和国的科技工作者们开展了无数次模拟试验和讨论,最终形成了一套以普通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共生矿的方案。
奇迹之五:钒钛光华
我国钒工业体系的形成,是与攀枝花建设者向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进军,首创“雾化提钒法”分不开的。可以说,雾化提钒新工艺的产生,走出了我国自己发展钒工业的路子,也为我国冶金工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经过了约3年的试验后,负责雾化提钒工艺的建设者在攀钢原炼钢厂铸铁车间厂房内,建起了我国第一座雾化提钒工业试验装置,这座1号雾化提钒试验炉的雾化能力为60吨/小时。
奇迹之六:二滩水电站
1987年,作为二滩水电站前期准备项目的桐子林至方家沟公路开建,拉开了二滩水电站准备工作的序幕;1989年,装机330万千瓦、年发电量170亿度的二滩水电站开始前期施工;工程开工后,铁二局、水电七局、葛洲坝工程局等来自国内五湖四海的建设者汇聚到雅砻江参加电站建设;1998年5月1日,二滩水电站下闸蓄水;1998年8月18日,首台机组正式投产发电;2000年底,工程通过竣工验收。从大坝高度、地下厂房规模、导流洞长度等方面来看,二滩水电站是当时举世罕见的巨型工程,其多项技术指标居于世界前茅。可以说,二滩水电站的修建,标志着我国水电工程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奇迹之七:从“不毛之地”到新兴工业城市
三国争雄之时,蜀丞相诸葛亮挥师南下擒孟获后,见攀枝花悬崖峭壁,草木不生,仰天叹曰:此地粮草无补,屯兵险矣!急忙撤兵而返。
如今,攀枝花市辖三区两县,面积七千多平方公里,人口一百二十余万人。经过四十多年的开发建设,昔日的荒山野岭,成为金沙江畔的一颗璀璨明珠。
1965年,当第一批建设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云集于攀枝花时,他们打响的第一个战役就是“三通一住”。为解决通水、通电、通车和住房问题,先期到达的建设者们放下背包就投入到了紧张的施工中。7个昼夜后,一座装机容量3千瓦的柴油机临时发电站建成;5个月后,1万平方米的总指挥部招待所和一大批简易住房建成;9个月后,装机容量为3.6万千瓦的501火力发电厂和渡口、仁和两个自来水厂建成;不到一年,一大批帐篷、席棚和“干打垒”等临时住宅出现在金沙江畔;不到两年,50多座中小桥梁、760多道涵洞和3条公路干线建成,攀枝花对外通道打通。 攀钢——被外国冶金专家赞誉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折叠
文化现象
青铜时代的代表性文化遗存是各种类型的青铜制品。在攀枝花市所辖盐边县、米易县和仁和区,先后收集到近20件青铜器。它们多数出土地点明确,为古代墓葬之随葬品。发现的青铜器大都是生产、生活中的实用器物,可分3大类,兵器类有铜剑、铜矛、铜戈、铜钺,工具类有铜斧、铜刀、铜锄,装饰品类仅见铜手镯,其中兵器数量最多。青铜器的冶铜铸制工艺成熟、纹饰特征突出,显露出十分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器形90%与滇西地区青铜器类似,文化面貌一致,表明活动在攀枝花境内的山地民族同滇西主体民族系同一民族集团成员。少数有明显蜀文化特征的青铜器,系受蜀文化影响产生的仿制品。这批距今两千多年(相当于中原战国~西汉时期)的青铜文化遗存,确立了攀枝花青铜时代历史。文化内涵出现不同文化因素交汇现象,反映了古代滇西与蜀地民族长期存在的经济、文化交往,也是滇、蜀古道沟通的重要例证。因此,在金沙江中游青铜文化研究上有着重要作用。
折叠
名优特产
攀枝花小吃类主要以四川味道为主,在当地人气最高的当属羊肉米线,纯羊肉熬制的高汤煮出的米线,再加上豆瓣、花椒、小米辣等佐料,味道独特极具代表性.
攀枝花由于靠近云南在这里米线的受欢迎程度远远高于面条,大街小巷的小吃店都有米线卖,盐边卷粉,牛肉米线、肥肠米线、杂酱米线等别具攀枝花本地特色;各种四川知名小吃都可以在攀枝花吃到。
中餐类
盐边菜基本上代表了攀枝花本地饮食特色,油炸爬沙虫、油炸蜂蛹、干巴牛肉、坨坨肉、二滩银鱼烘蛋、养生荞麦耙、 都是盐边菜中最具代表特色的菜品。推荐酒楼:“大笮风酒楼” “小宋餐馆” “宋艳华餐厅” “得天独厚酒楼”。
火锅类
攀枝花虽然在地缘上更偏向云南,但是口味确是地地道道的四川味。80%的火锅连锁知名品牌都在攀枝花开有分店。攀枝花本土的“地摊老火锅”以攀枝花人自己的火锅的优势,在市内拥有多家分店,并将分店开到了省外。是攀枝花火锅业的骄傲。
烧烤类
攀枝花作为一座移民城市,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汇集攀枝花这块不毛之地,也成为多种饮食文化的融合之地,市内各种各样口味的烧烤店分为法式口味烧烤、巴西口味烧烤、韩国口味烧烤以及本地的盐边烧烤,特别是本地特色的盐边烧烤为无数市民、食客以及酒友提供了休闲、聊天、会友的好去处。盐边烧烤菜品中土豆小肠、盐边烤鱼、双脆、西红柿牛肉汤等成为特色菜品,冬至前后的仁和烤竹签羊肉也为市民喜爱。
风景名胜
蓝天白云点缀下的东区花舞人间
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攀枝花市,旅游资源独特,集溶洞、石林、瀑布、温泉、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地下海子、世界第三高坝、象牙微雕钢城为一体;拥有国家、省级森林公园多处,被称为植物学家的天堂,其中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原始苏铁林,这里铁树年年开花,被誉为奇观。还有植物立体分布的大黑山;有号称“中华奇洞”的米易龙潭溶洞;有稀有的氡气温泉;有举世惊叹的攀钢和雄奇的二滩高峡平湖;有奇趣横生、有惊无险的“万里长江第一漂”。[8]
折叠
二滩国家森林公园
二滩国家森林公园地处成都—峨眉山—西昌—昆明这条旅游热线上。公园规划面积达60多万亩。其中二滩库区形成的丁字型湖面15万亩,林地4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可达50%以上。它包括二滩电站大坝以上,市境内雅砻江水系整个湖面第一道山脊,直至盐源县的滕桥河口.大坝建成后,形成了一个面积145公里长,总面积102平方公里,库容58亿立方米的人工湖。雄伟壮观的电站,烟波浩渺的碧湖,四周环列的青翠群山,莽莽的原始森林,湖中风光旖旎的8个小岛以及附近居住的10多个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幽静的环境,适宜的气候,清鲜的空气,使这里成为具有旅游、探险、采风、娱乐、度假、疗养等多种功能的十分理想的旅游区。
折叠
米易龙潭溶洞风景区
米易龙潭溶洞风景区距攀枝花市104公里,距米易县城26公里,位于龙肘山下、安宁河滨。山清水秀,崖壁如画,四季常春,景色宜人。风景区由龙潭溶洞、龙吟峡、天然盆景园、野生植物园、龙肘山顶风光区等五个景点组成,奇、幽、秀、雅,是避寒消夏、观光游览、度假休闲的绝妙处所。
折叠
海塔风景区
海塔风景区位于龙洞河源头,里米易县城36公里,是个海拔1900米、面积约30平方公里的山间盆地。海塔之名由“海”与“塔”组成。海塔人工湖水域面积60万平方米,汇水面积9平方公里,四周青山环绕,形如弯月,得名月儿海。海塔地势形如船体,相传前人为拴住这条船,不使 它随水飘去 ,便在山上修了一座六角白塔作栓船之桩。
折叠
二滩水电站
二滩水电站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和盐边县境内雅砻江下游河段上,距攀枝花市46公里。水电站是以发电为主的综合利用水利枢纽。水库正常水位高程1200米,总库容58亿立方米。电站安装6台单机55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330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170亿千瓦小时。
折叠
万里长江第一漂
以“生态、环保、民族亲和”为主题的中国攀枝花国际长江漂流节暨漂流大赛,被赞誉为是攀枝花人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它于2001在我们阳光明媚的钢城攀枝花市金沙滩国际长江漂流培训基地诞生,现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共吸引了166支中外队伍参赛,接待了包括中国在内和来自美国、英国、日本、南非、加拿大、爱尔兰、斯里兰卡、以色列、法国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游客,在国内外旅游市场逐步树立起极高的声誉,实现了旅游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举世瞩目。
“万里长江第一漂”这一国际旅游品牌现早已深入人心,可加强长江流域旅游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与云南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推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做贡献。同时带动全市旅游业发展,提升攀枝花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增强城市综合竞争能力。
折叠
格萨拉生态旅游区
格萨拉生态旅游区位于攀枝花市盐边县西北角,景区景观由天坑地漏、岩溶景观、高山草甸和彝家风情等组成。这里群山绵绵,峰回路转间,时而黄土高坡,时而丛林密布,茶花万朵,地质地貌变化极大。一位资深的地质学者曾说“此地山川地貌堪与九寨黄龙媲美”。高山草甸层峦起伏,低矮的盘松虬劲有力;在盐边岩口、洼落一带3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拥有1000余个直径和深度不一的漏斗群,漏斗群中面积较大的约5000余平方米,深度约30多米,小的面积约400余平方米,深度不一。在这些溶洞中,一号天洞格外引人注目。在200多米的峭壁之下,向竖洞投石10秒后,方听得訇然水声,约有155米深,其周围5个大小不等的溶洞富有彝族民族文化的色彩,如灵泽洞,洞中的岩溶景观别致新颖,有“观音殿”、“罗汉群”、“骆驼峰”、“狮子山”、“罗汉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