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时,读了一本不错的书,来自瑞典作家雷德里克·巴克曼的新作——《熊镇》。

一部电影与一座美丽的小镇(这些诉说人性的小镇电影)(1)

在此之前,他的《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外婆的道歉信》和《清单人生》都十分热门,由《欧维》改编的同名电影更是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奥斯卡提名的肯定。

熊镇,是一个地名,一个瑞典森林深处的封闭小镇,常年严寒,偏远落寞,镇上的人们懂得沉默和忍耐。

故事就在这个地方展开,氛围始终包裹在萧瑟和冷峻之中,偶有几丝残存的温暖底色。

在缓慢而又压抑的序曲之后,主人公玛雅遭遇了镇上“冰球明星”凯文的性侵,从此这两个年轻人的命运开始变得跌宕起伏。

这个小镇陷入了一场沉默着呼啸而过的风暴,“对施暴者来说强暴只是几分钟,而对受害者来说则会一直持续。”这本书中所牵涉的每个熊镇上的家庭,共同交织成了一个“小型社会”。

个体的悲剧牵动起了整个小镇形形色色的人,而每个人物也都斡旋在事件中,身处两难的境地,透露出各自的复杂性。巴克曼通过书写庞杂的小镇群像,用网状交织的结构发出质问:群体是什么?

读完这本书,让我想起了不少那些年看过的同题材“小镇电影”——它们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镇环境中发出叩问,让人不得不面对来自内心的魔鬼。

1《狩猎》

《狩猎》是在读《熊镇》时最容易联想到的电影,丹麦作为瑞典的邻国,相似的地理、气候、人文环境都在电影中显现出来。但与《熊镇》不同的是,《狩猎》带着更为压抑,甚至是寒凉彻骨的绝望。

电影讲述了在一家托儿所工作的“好好先生”卢卡斯被小女孩卡拉恶意撒谎报复,谎言让他背负起了“性侵女童”的罪名。一时间,他成为了整个小镇排挤和压迫的对象。

好友的愤怒、前妻的不信任、爱犬的死亡和陌生人的恶意让卢卡斯几近崩溃。当卡拉吐露真相之后,这个小镇上的恶意却并没有随着卢卡斯的重获清白而划下句点。

一部电影与一座美丽的小镇(这些诉说人性的小镇电影)(2)

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是上个世纪“DOGMA 95宣言”的起草者,让他一战成名的《家宴》讲的就是一个大家族中父亲乱伦并谋杀亲生女儿后被揭穿的故事。而《狩猎》则更具操纵人心的类型化操作,让观众能够极快地代入角色处境,并为之感到惊心动魄。

何谓“狩猎”?

显然,卢卡斯和那只出现在森林猎场中的鹿一样,是社群里的“风暴中心”和“被迫害者”,如同熊镇之于玛雅,他们都承担着本不应该承受的精神压力。

玛雅作为受害者尚且为人所不齿,而他作为被造谣的“加害者”更是躲不过无数的明枪暗箭。当最后那惊心的一枪开出,点题“狩猎”这一行为之余,更有着将人推向黑暗深渊之意。

一部电影与一座美丽的小镇(这些诉说人性的小镇电影)(3)

一个看似文明、开放的社会和亲善的社群,是如何因为一个谎言的碰撞,而变得岌岌可危,甚至不惜伤害乃至献祭处于谣言中心的人——这便是《狩猎》想要倾诉的话题。

导演自认这部电影是一出“现代的猎杀女巫戏”。换言之,整个小镇都将卢卡斯视为会危害到自身利益之人,从而对其进行群体性的偏见、排斥乃至“猎杀”。

这是《狩猎》比《熊镇》更恐怖之处,如果说后者的社群环境还走在前两步,那么《狩猎》则是迈向了最后一步,展现出群体的党同伐异所能毁蚀人心的力量。

2《魔女嘉莉》

如果说《狩猎》的导演视自己的作品为“现代的猎杀女巫戏”,那么由著名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搬上银幕的“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的成名作《魔女嘉莉》,则是一场“现代的女巫复仇戏”

这部电影塑造了一个电影史上的经典形象:因忍受不住同学的万般欺凌和母亲的虐待而被触发女巫基因、靠意念血洗了毕业舞会的魔女嘉莉。

外表平凡、性格内向的嘉莉一直都是小镇里默默无闻的丑小鸭,她古怪的性格和沉迷于宗教崇拜的母亲,使得她四处遭遇群体霸凌。毕业舞会当晚,头戴王冠的嘉莉在众目睽睽之下全身淋满了猪血,愤怒激活了她体内的女巫血统,将整个会场变成人间地狱。

一部电影与一座美丽的小镇(这些诉说人性的小镇电影)(4)

群体霸凌和心理虐待所造成的恐怖实际上无处不在。在原著中,斯蒂芬·金大胆地在校园小说的框架中利用了惊悚、邪典的类型元素,并辅之以宗教隐喻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嘉莉的软弱与任人欺凌、禁欲与痛苦绝望,都被他描绘地一触即发。

对弱者的同情和对日常生活里诸多现象的反思被收纳入这个女性觉醒的故事之中,中学校园生活成了巨大的梦魇,家庭与学校的欺凌、责罚所带来的精神压迫更是令人心生惧怕。

导演并没有俗套地把嘉莉处理成一个弱者绝地反击后的复仇斗士,而是选择用悲怆的视角告知观众:嘉莉无论做出了何等绝望的复仇,都能感受到的巨大痛苦。

一部电影与一座美丽的小镇(这些诉说人性的小镇电影)(5)

通过这个视角,电影把普通人的生活变成了创造恐怖的源泉,用平凡者的生命书写了恐怖背后来自现实的压抑的愤怒,从而揭示了一个不健康的群体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熊镇》里玛雅报警之后,受到了各色猜忌和欺凌,虽然没嘉莉那么严重,但原因则是相同的。

如同巴克曼在《熊镇》中写道:“恨可以是一种极具激励性的情感”、“让一个团体凝聚的最简单方式不是爱,爱是有要求的,仇恨则是很容易的。”

这类霸凌他人的施暴者角色,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十分常见,因为自身是藏垢于群体中的一员,所以他们常常也无法想象自己会对他人的人生造成怎样的后果。

3《狗镇》

如果要给“小镇电影”的残酷度量级,那么拉斯·冯·提尔的《狗镇》或许能排到最前列。

封闭守旧的美国小镇闯进了一个神秘女子格蕾斯,镇中的作家汤姆力劝镇民留下这个女子,让她暂时在镇里避过难关。不久后,镇民们发现格蕾丝是一个通缉中的逃犯。大家想把她赶走,最后答应如果她更卖力干活才可以留在这里。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就此翻到。

小镇上的人们都过着一种安逸的生活,表面民风淳朴;而电影在前半段中也都在放大这一点。但在警察到来之后,一切伪装都被打破,并一步步引发连锁效应。格蕾丝日以继夜的劳作,终难逃过不幸之事发生。一个镇民在警察搜捕后强暴了她,随之拉开了龌龊的序幕:人们开始随意污辱她,甚至连汤姆也揭开了善良的面具,格蕾斯沦为镇上的“一条狗”……

一部电影与一座美丽的小镇(这些诉说人性的小镇电影)(6)

《狗镇》从舞台剧的形式中脱胎而出,全片只设有一个极简的场景,是一个在室内搭建的棚内空间,从而让观众更集中注意于妮可•基德曼和其他镇民的群戏表演和人物状态,也凸显出了故事本身超现实的一面。

冯·提尔和上面提到的温特伯格同为“DOGMA 95宣言”的起草者。这位一直在革新电影史边界的导演,通过“狗镇”这个罪恶小镇的故事,书写了一次灌满形式主义的寓言。

影片一共分为9个章节。导演建构起了一处看上去就充满破绽与伪善的“世外桃源”,随后借由对群体之恶的批判而将它逐渐摧毁。镇民们人性中的邪念触发有着漫长的过程,从而使得整个故事中每个人的转变都是可信的。

《狗镇》的“狗”和《熊镇》的“熊”同样以动物作喻,将人类的天性和动物性联系起来,进行反讽。镇民们人性中的动物性被逐步激发,渐渐使得影片里的单一场景构成并表现出一个社会关系运转的网络。最终一切毁灭,宛如一个轮回的闭环。

一部电影与一座美丽的小镇(这些诉说人性的小镇电影)(7)

“熊镇提供无数种死法,尤其是在内心深处。”

从《熊镇》出发,无论是《狩猎》、《魔女嘉莉》还是《狗镇》,都无一例外地通过小镇群像的描绘,来对“群体”的性质做出质问。

篇幅所限,还有不少类似的电影无法具体推荐,比如《伊甸湖》、《白丝带》、《美国田园下的罪恶》……

你记忆中有哪些发生在小镇的电影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