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理学家朱熹曾说过:“君子之心,常怀敬畏”,意思是说---人只有常怀敬畏之心,才会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才会真正的懂得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最终成为追求真、善、美的君子;明朝的学者方孝孺也曾说过:“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意思是说---我们对人、对事要学会敬重和畏惧,要有底线,更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心存敬畏(为人处世常怀敬畏之心)(1)

一、“敬畏之心”到底是什么?

所谓“敬畏之心”其实是指对人、对事的一种态度,“敬”意味着尊敬、有礼貌、严谨;“畏”意味着畏惧、担忧、自持自律。说的通俗一些就是对人对事尊重、有礼、真诚,能把握好分寸,有足够的危机意识,同时能设置明确的“底线”和“界限”约束自己待人处事的原则和方式。

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心存敬畏(为人处世常怀敬畏之心)(2)

二、我们为什么要常怀“敬畏之心”

人们常说“无知者无畏”,是指如果一个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自然也就没有任何的畏惧。曾经有人认为这种无所无惧也算是一种不错的“状态”,因为它可以让当事人放心大胆、不顾一切的放手一搏,说不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但是,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完全不懂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准则,对人对事也毫无尊重,肆意妄为、我行我素,完全没有原则和底线。那样的人真的有可能仅仅因为无知、无畏就获得最终的成功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事实上,只有常怀“敬畏之心”,才能让我们明白自己在自然规律、法律道德、知识,以及前辈先贤、能人志士的面前仅仅是沧海一粟。惟有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才会对人对事永怀尊敬和忧思,才能客观、理智的看待他人和事物,自己的言行举止才能真正的做到进退有度。

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心存敬畏(为人处世常怀敬畏之心)(3)

三、常怀“敬畏之心”对自己有哪些好处?

1.能更客观的看待自己和他人

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但是古往今来真正能做到“知人”并“自知”的人寥寥无几,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缺乏“敬畏之心”。

换句话说,我们之中有一部分人对自己和他人缺乏“敬”,因此会看低自己、看扁他人;也有一部分人对自己和他人缺乏“畏”,因此会由于没有反思和危机意识而高看自己、高估他人。

很显然,无论是哪一种的“偏颇”都不利于我们客观的看待自己和他人。但只要我们常怀“敬畏之心”,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优点,也知道去反思缺点并察觉可能存在的危机,那么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心存敬畏(为人处世常怀敬畏之心)(4)

2.能更理智的处理好事情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很多事物都有其运行的规则。对事物保持“敬畏之心”能让我们在遇事之后更客观的去看待其“两面性”,能帮助我们更理智的分析问题,有效的发现事物的规律,快速找到事情的“症结”之处并且“对症下药”。这样一来,就如同找到了办事的“捷径”,做任何事情都能事半功倍。

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心存敬畏(为人处世常怀敬畏之心)(5)

3.有利于自己“心智”的成长

“心智”的成长指的是心理和智能的成长,是指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以及不同的时间段看待事物时心理状态、思考方向和深度的变化。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的一生是一个身心不断成长的过程。我们的身体机能必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成熟;但是,我们的心理成长也就是“心智”却不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熟。

换句话说,有一些人可能身体年龄已经成熟,但是“心智”却滞后于自己的生理年龄。在一副成熟的躯壳下,拖着一颗稚嫩的“心”,很显然并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常怀“敬畏之心”能让我们懂得“尊重”和“畏惧”心智的成长,能在自己的潜意识里面提高对此事的重视,并且下意识的多去了解相关的知识,经过学习和思考,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的成长。

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心存敬畏(为人处世常怀敬畏之心)(6)

4.有利于磨练自己的“心性”

心性指的是性格、性情,也是指我们看待人、事、物的心境。它在很大的程度上会影响我们看待人生百态的角度和心态。

通常情况下,在面对人生的起伏和人情的冷暖时,大多数的我们都会时而感到欢乐畅快,时而又感到痛苦困扰,心境难以平复。尽管心态随着情绪起伏是常态,但是过于的情绪化难免会给我们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常怀“敬畏之心”能帮助我们磨练“心性”,让我们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尊重和畏惧人生的幸福和磨难,能帮助我们在处于“顺境”时放平心态不骄不躁、居安思危;在处于“逆境”时保持心境平稳不急不躁、不怨天尤人,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世间的一切

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心存敬畏(为人处世常怀敬畏之心)(7)

四、结束语

为人处世秉持“敬畏之心”并不是要我们心怀恐惧、固步自封,阻碍自身的发展。而是要我们善待自己、礼遇他人,懂得尊重不可逆的自然规律、既定的法律规则以及经过时间验证的“金科玉律”;懂得顺势而为、趁势而起;懂得在成就自己的同时避免让自己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与此同时,也警醒我们不能小看任何事物的潜力和可能存在的危害,要常怀忧患和危机意识,待人接物要有“底线”不能没有原则,也要有“界限”懂得把握分寸,要明白总有一些事情不能“越线”。

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心存敬畏(为人处世常怀敬畏之心)(8)

不能越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