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国土面积只有37.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云南省的面积。
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国家,不仅是亚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还拥有着达到91.73%的城市化率。
要达到这么高的城市化率,欧美等发达国家就花费了将近100多年的时候,而日本却只用了30多年的时间。
日本之所以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达到高度的城市化转变,不得不提起从16世纪开始,一直到19世纪才结束的江户时代。
江户时代是由德川家康所建立的德川幕府负责统治管理的。
作为日本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德川幕府出色地完成了统治任务。
在长达260年的统治时间里,不难使得战乱不断的日本社会稳定下来,还让落后的小农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为日本接下的城市化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内部基础。
1、城下町文化的发展
日本的第一次城市运动,应该就属于德川幕府所创造的江户时代。
江户时代的太平盛世,不仅使得全国的经济实力大幅上升,还使得全国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人们的不仅不再受温饱问题困扰,甚至还有剩余的体力和时间去发展其他东西,比如文艺活动、商业活动等。
再加上,由于德川家康为了减少战争而创立的“幕藩体制”,既保留了地方大名的权力,又加固了德川幕府的中央统治地位,使得长久因为战争而分散的权力,汇聚到一起。
这个“幕藩体制”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久居上位的地方大名更加容易接受德川幕府的统治,因为他们依然手握权力,只是需要向幕府定期赋税而已。
这对于不需要再经历战争就能维持权力的大名来说,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条件。
尽管德川幕府为了强化自己的政治地位要建立的“参觐交代制”,身处藩地的大名依然十分乐意接受。
再加上为了展现德川幕府的权力,随着“一国一城令”的颁布,整个日本都在不断地筑城与毁城。
这就导致德川幕府统治下的各个藩国大名只允许有一个城郭,对于那些多出来的城郭,幕府要求一律拆除,将原本在日本西边有多达3000多个的城郭,毁得只剩下170个城郭了。
而当时的日本有多达300名大名,却只有170个城郭,那就说明将近一半的大名是“无城之主”。
虽然城被拆得差不多了,但是为了更好地保持这个艰难保留的城郭,逐渐发展出了城下町文化。
城下町文化是由江户时代发展起来的一个十分具有日本特色的原城市文化。
因为当时德川幕府为了改造武士阶级,强制把他们留在城里,而那时候的武士,基本上除了武艺高强以外,没有任何谋生技能,再加上没有战争,武士的立场变得越发尴尬。
还有,武士作为从者,他们习惯于听从主君的命令行事,所以城下町的发展正好修正了武士在社会地位的尴尬地位,在这里,他们可以发展新的身份,就像城下町一样,不会取代城郭,但又可以弥补城郭的不足之处。
于是,慢慢地,城丁町作为藩国的经济中心,不仅不会影响到主城郭的政治地位,还能从经济上补充巩固主城郭的不足,得到了更加积极的发展。
因此,在德川幕府政权垮台以后,城下町这种特殊的文化不仅没有受到封杀,反而越发得到重视,还因为增加了教育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仅次于城郭的经济发达中心。
2、明治维新推动城市化改革
虽然德川幕府所创造的江户时代做日本的封建社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华,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新田开发政策的出台与修正,人们对物质生活质量的需求逐渐提高。
不仅衍生出不少种类的商品,还催生出不少“商贩”。
顾名思义,商贩就是进行各种商品买卖交易的人,他们从商品的交易当中获取利益,并且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但是,在江户时代,商人的地位很低,但是却很能赚钱。
就这样,随着商人们掌握的财富总额越来越多,社会各个阶级开始出现摩擦,甚至于矛盾。
这种不同阶级间产生的矛盾不断地激化,加深,最后升级到一定程度,德川幕府的政治生涯也即将走到尽头。
而导致矛盾激化的最主要的一个现象也是由商人带来的,那就是“雇佣工作制”。
为了从雇佣当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商人想尽了办法。
最后发现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模式成为了阻碍他们赚钱的挡板,商人们不断鼓吹改革。
于是,就有了明治维新。
而明治维新,不仅推翻了德川幕府的政权,还让日本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时期发生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还推进了日本的城市化发展。
在德川幕府统治的晚期,随着新田开发政策的推行和发展,再加上城下町文化的建设,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者手工作坊。
随着“雇佣工人”的情况出现,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出现。
再加上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对旧的封建自然经济造成了影响,从根本上动摇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基础,还引发了商人们呼吁改革的决心。
对于“唯利是图”的商人,深信改革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财富。
于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从封建小农经济向资本主义转变。
日本进入资本主义以后,经济发展也变得十分迅速。
尤其是明治维新当中提出了不少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措施,使日本由一个落后的封建社会转变成独立的资本主义强国。
由于商品经济得到资本主义的帮助和发展,日本不仅解除了锁国政策,并且还打开了国门,开始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商品贸易,使得日本的经济发展变得更加迅速。
不仅进一步加速了日本城郭向市集的进化,还得益于众多城下町的文化基础,使得资本主义化的日本就像一辆装了加速器的火车一样,以惊人的速度去推进城市化发展。
3、工业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推动城市化运动
虽然日本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市场经济受到了不少影响,但是在美国各方面的帮扶下,日本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只用了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就完成了高度的城市化。
在1945年,日本的城市化率只有27.8%。
五年后,1950年,日本的城市化率达到37.3%,上升了10个百分点。
之后,日本的城市化运动进入到快速增长期,在1975年以年均提高1.5百分点的速度,达到75.72%的比例。
到了2013年,日本城市化率达到历史上最高比例,92.49%。
要知道,城市化是体现一个国家现代的重要标志,城市化不仅可以促使国家的经济发展,在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同时,进一步扩大消费群体、提升消费结构、释放消费潜力以及带动相关领域巨大投资需求,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再加上,城市化还可以有效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家民的问题,比如农村人口过多以至于土地规模经营难以推行,并且难以改变传统生产方式。
在这种情况,适当的城市化运动既可以推动人口经济的布局变得更加合理,还可以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贫富悬殊的差距。
在这样的大环境催化下,日本的城市化运动自然就会发展得十分顺利,并且速度惊人。
得益于城市化运动,日本的GDP由1960年443.07亿美元,到1995年的5.55万亿,增长幅度达到17%!
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以后的日本,不仅军事上受到重创,经济上的损失也是十分巨大的。
为了弥补战争带来的经济损失,日本的政治机关也寄望于通过推动城市化运动来刺激战后的萧条经济,通过各种补偿政策来扩大城市工业化。
虽然城市化运动本身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但是像日本这样过度追求城市化的发展,反而使得经济发展过快,而忽略了不少问题。
比如因为城市化运动而导致的人口聚集问题,所衍生出来的房屋居住问题。
还有城市化后,被荒废的农村反而更加得不到发展,出现经济倒退的现象。
尽管日本的城市化运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但是完成没有必要把时间压缩得那么紧。
如果可以放缓脚步,以潜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城市化运动的话,相信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不管怎么说,日本的城市化运动是一个很有特色,也非常有研究价值的。
在如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环境下,像日本这样能在如此短时间达到如此高的城市化比例,也是得益于日本独特的历史发展条件,才能做到的。
参考文献:
门晓红,日本城市化:历史、特点及其启示,《科学社会主义》,(双月刊)2015年第1期,146-1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