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华县组织简史

作者:孙渭川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华县多个民主党派相继诞生。他们参政议政,谏言献策,为华县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民主同盟华县盟组织就是其中的一个。

第六章 拓展时期(1983-1989)

1983年7月25日,经请示盟省委,华县民盟直属小组升格为民盟华县支部委员会。盟员大会选举蔡文甲同志为主任委员,王乾桢同志为副主任委员,(民题华县支部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从此华县民盟组织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民盟新面貌(民盟华县组织的辉煌成就)(1)

民盟华县总支成立大会 李吉超供

由于部分盟员工作调动,经盟省委同意,1984年11月26日,支部再次进行改选,蔡文甲同志继续担任主委,韩克民同志为副主任委员(民盟华县支部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

支部委员会成立后,首先是加强盟组织的思想建设,将每月的15日定为支部活动日,即例会。主要学习盟的章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及有关统战知识分子政策等文件,研讨盟支部的工作。这一制度一直坚持下来,每次例会,全体盟员都能按时参加。盟员李遂生同志家住农村,年过八旬,但每次会议都能按时参加。其次是加强组织建设,将每月的25日定为支部委员会议日,研究安排和总结支部工作,学习有关文件。支部成员团结一心,既有分工,又密切配合,曾多次受到华县县委,县政协的表彰。

由于盟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盟组织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要求入盟的同志越来越多。至1989年年底,盟员数量已经达到43人。

盟的组织大大发展了,盟组织的工作更加积极主动。1989年中共中央十四号文件公布后,支部进一步明确了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应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积极参政议政,认真履行职责。至1988年,民盟华县支部中有九人当选为政协委员和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副主席一人,政协常委2人,县人大常委一人)。支部通过政协和人大两个渠道,就华县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教育科技发展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重点问题,先后提写议案46份,建议56条,为促进华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民盟支部根据盟员队伍中教师盟员多的特点,每年都利用教师节,召开教师座谈会,号召和鼓励盟员教师热爱本职工作,为提高华县教育质量献计献策。

民盟新面貌(民盟华县组织的辉煌成就)(2)

2008年华县全体盟员在新华饭店合影

1988年9月5日,支部组织部分盟员就“如何提高华县教育质量问题”与县领导举行对话式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31名盟员,中共华县县委书记孙鸿光、县长赵吉友、县委副书记李炳武、副县长同西京、县人大副主任宋忠浩、政协副主席赵开福、县委统战部部长马为民、县委宣传部部长梁宽学、教育局副局长副书记等12名党政领导出席会议,与盟员同志一起商讨振兴华县教育的大计。会议开得热烈、有序、和谐,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此次会议,真正的体现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合作方针,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落实在现实生活中,给参加会的盟员同志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主义民主教育课。此次会议,也扩大了盟组织在华县的影响,增强了盟员参政议政的意识。当时,民盟华县支部有8名盟员先后被县委、县政府聘请为特邀监督员、特邀监察员、特邀教育督导员、交通督导员,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充分发挥了参政议政的作用,为华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蔡文甲主委每次会上都强调盟员要“勤勤恳恳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他是这样要求盟员的,更是身体力行。蔡文甲主委年过七旬,1983年被选为县政协副主席,分管文化、教育、体育、政法、计划生育等工作,白天开会,视察工作,晚上学习批阅文件。看到一些学校校舍破烂,有的甚至倒塌,学生停课,他深入学校,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敦促有关部门及时地妥善的处理,保证了学生及时的复课。华县的计划生育工作,在他和其他部门的努力下,1986年获得渭南地区第一名,新华路获得渭南地区文明街。

民盟华县组织的创始人王乾桢老师在化学教学上被誉为华县的“化学王”,不仅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好,而且撰写了大量的教研、教学论文,《物质结构》、《我是怎样教当量浓度的》等数十篇论文发表在《渭南教育》和《陕西教育》等各级刊物上。他撰写的《红心向党育新人》曾在渭南地区统战部召开的各民主党派及原工商业者为四化服务经验交流会上交流。在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分子活动中,他应县政协邀请作了“这一活动好得很”的发言,在县广播站录音播放,深得群众好评。他相继被选为华县第九、十、十一届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委员,陕西省第六届人大代表。1984年12月4日,64岁的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广大的盟员和广大教师、知识分子树立了典范。

年过八旬的盟员李遂生,生活在农村,劳动之余,坚持学完了新宪法,《政协章程》、《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邓小平文选》、《民盟章程》等文件和书籍。注释了《明代华州初志》,编辑了《陕西科技农谚》等,编写了《魏野畴烈士在咸中》等文史资料,同时还参与县政协文史资料的征集和编纂工作。真是老骥伏枥,笔耕不辍。

盟员宋仲文,是华山床单厂工程师。80年代曾当选为华县政协委员和厂工会主席,工作勤奋,主持设计了价值11万元的平台自动印花机,解决了工厂生产急需,还审验了联合湮洗机,床单烘室,绷钢机、包浆搅拌机等设备,有效地支持了生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民盟新面貌(民盟华县组织的辉煌成就)(3)

2012年盟总支第七次盟员大会合影

不少盟员利用业余时间撰写科研教研论文,得到有关单位的重视和好评。如安静一同志的《体育教学中的美育问题》,马灵全同志的《生物教学挂图的使用方法》等。王志诚同志的科研项目《棉花枯黄病疫普查》、《小麦吸浆虫防治》、《农田鼠害防治》获农业部,渭南地区科研成果奖。盟员吴新德同志完成了主编的《华县教育志》复审稿,其论文《如何把我国的多党合作制推向新阶段》,获得渭南地区统战部论文优秀奖。盟员孙渭川同志完成了《杨松轩教育论文选》的参编工作,并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还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五篇论文和通讯。

1987年5月,支部表彰了在自身建设中做出优异成绩的11名盟员,他们是:张志茂、张茂英、胡秀珍、吴新德、吴天赦、惠作舟、王育龙、孙渭川、周尚廉、周重、顾兆瑞等。

盟支部十分关心盟员同志个人生活,将组织的温暖送到每一位盟员的身边。1988年12月9日,10日,少华中学盟员王育龙,咸林中学盟员马灵全两家先后失火,损失惨重。家具及过冬的棉被棉衣等全部烧毁,给生活造成极大的困难。支部领导蔡文甲主委亲自到家查看灾情,安慰他们要坚强的面对困难,同时也期望他们不要因为灾情而影响了工作,耽误了学生的学习。面对灾情,蔡主委将自己家的几床被褥,床单,枕头送到王育龙家。使在场的校领导和其他同志深受感动。此后,支部号召盟里的同志伸出友谊之手,捐款、捐物,帮助两位同志渡过难关。支部号召发出后,全体盟员积极响应,纷纷解囊相助。钱物虽不算多,但却表达了盟员的一片爱心,体现了盟组织的温暖。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年九月九日重阳节,支部都要召开敬老茶话会,座谈会,支部一班人与离退休的盟员促膝谈心,共进午餐。凡是因病不能到会的老同志,会后,支部都要派专人带上慰问品到家中拜访。平时,盟员或者家属有病住院,支部都要派人带上慰问品前去看望。

民盟新面貌(民盟华县组织的辉煌成就)(4)

2001年作者与盟友在蒲城参观

根据民盟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结合华县的实际,支部开展面向社会的智力服务,为民办实事。1987年和1988年两年暑假期间,支部在城区举办了初中文化课补习班、书画班,参加的人数达到400多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受到社会的欢迎,学生和家长都深感满意。此举,不仅丰富了盟务工作的内容,推动了盟的自身建设,为盟员提供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平台,也扩大了盟的社会影响,开拓了民盟参政议政的新途径,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领导的支持和赞扬。

注释:盟史部分是我和惠志昇同志合写的,我写前六章他写后一章,现只刊载前六章。

图文来源:孙渭川著《渭水微波》

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