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 “物形之,势成之”何谓“势”?,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大者为形小者为势?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大者为形小者为势(185.物形之势成之)

大者为形小者为势

185. “物形之,势成之”何谓“势”?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生万物,德养万物还好理解,“物形之,势成之”不好说,特别是这个“势”字,是什么意思呢?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道生之’,道生万物。‘德畜之’,德,一也。一主布气而畜养。‘物形之’,一为万物设形象也。‘势成之’,一为万物作寒暑之势以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德所为,无不尽惊动而尊贵。”“势成之”是指万物适应寒暑季节的变化趋势才能生长成熟。

王弼注:“物生而后畜,畜而后形,形而后成。何由而生?道也。何得而畜?德也。何由而形?物也。何使而成,势也。唯因也,故能无物而不形;唯势也,故能无物而不成。凡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皆有所由。有所由焉,则莫不由乎道也。故推而极之,亦至道也。随其所因,故各有称焉。道 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由之乃得,故不得不尊,失之则害,故不得不贵也。”没说清楚“势”的意思。看现代名人学者的解释:

余秋雨翻译:“道生万物,德育万物,并使它们成形、成势。所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153页。)“物形之,势成之”简单地认为“成形、成势”,不准确。

冯友兰说:“老子认为,万物的形成和发展,有四个阶段。”南怀瑾依说而作比喻:“比如一颗种子,种在泥土里,这是‘道生之’,但是必须要得到日光、空气、水来培养他,这就是‘德畜之’。慢慢这颗种子由泥土中抽芽,开花而结果,最后我们可以吃到果实如苹果、芒果等,是为‘物形之’。但是今天种下一颗种子,不是明天就得到果实,必须要有一个力量形成,那就是‘势成之’。慢慢地形成,慢慢地成长,所以在其用上,‘势’有极重要的地位。”(南怀瑾:《老子他说》续集 东方出版社,2010年,第152页。)比如不完全对,但是很形象。

陈鼓应今译:“道生成万物,德畜养万物,万物呈现各种形态,环境使各物成长。所以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珍视德的。”(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63页。)他赞同“势”是环境。

“道生之”。道为天下母,万物由道所生,这好理解。

“德畜之”又是为何?道不能畜之吗?畜,读xù,畜养、养育、培养。不读chù,不是家畜、畜生、六畜的畜。要理解“德畜之”,是需要捋一捋“道”与“德”的关系

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论述较多,对“德”论述很少。虽然“德”字出现不少,但对“德”没有明确的概念。道与德的关系可以从下面几句和本章中得到:第二十一章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就是说,再大的德都是道的随从。“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第三十八章)道没有了,德就要跟着失去;德没有了,仁也会跟着失去,以及义、礼也要跟着失去。第四十章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循环反复是道的运动规律,清虚卑弱是道的功用体现。后人总结为:“道为体,德为用。”就像电是体,光是用一样。德的功用就是告诉万物生存法则,那就是一个“弱”字,柔弱、谦卑、处下、不争。“德畜之”应从精神层面去理解,精神培养处世的生存法则,而不是实际的阳光雨露,喂养施肥。

“物形之”即万物逐步成形,或动物,或植物;或虎虫,或草木;或鸟鱼,或菜菇,等等、等等,但这些如何生长成熟呢?

“势成之”。何谓“势”?“势”字在《道德经》中,仅在本章出现这一次。势的本义是权力、权势。在本章可作势力、气势、声势理解。万物生长成熟必须依靠势,失势不成。德的作用就是为万物因势利导。而势的引申理解就是自然环境。顺其自然,遵守自然规律就会成熟。如果不遵守这个法则,就会半途夭折。不管是人还是物都不能违背这个自然法则。

自然环境造就万物。鱼儿离不开水,猛虎离不开山。植物要遵循季节和环境,违背季节和不适应环境都不能很好地生长,也就不可能成熟,如南橘北枳。再比如青蛙、蛇、蚂蚁等动物不冬眠就会冻死,也就没有惊蛰复活了。“夏虫不可以语冰”,也说明生活的局限性。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万物与万众通用,有时候“物”是物质,有时候“物”是众人,要依语境来确定。“物”能尊道贵德吗?从人的角度来看,是不可能的,只有人才有这样的意识形态,动植物是没有的。但从道的角度或自然的角度来看,又是说得通的,“尊道贵德”就是万物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违背自然规律就没有生存空间。

“物形之,势成之”,帛书本是“物形之而器成之”。“器成之”也可以理解为“成器之”,即成器、成才。一个强调“势”,一个强调“器”,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