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征稿(3篇权威学术期刊封面论文)(1)

疫情之下,科研攻关不止步、不断线。自3月9日学校实行疫情防控动态管控以来,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杜建忠教授团队及时调整了科研工作方式,通过定期的“云组会”和不定期的个性化指导,持续稳步有序推进科研工作。

近日,团队在多肽自组装的形貌调控、机理解析及肿瘤新型疗法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进展,自今年4月1日以来,团队重要研究成果接连3次以封面论文发表于美国化学会著名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征稿(3篇权威学术期刊封面论文)(2)

提出π–π互锁效应,实现“磨杆成针、变针为杆”

生活中,人们在编织毛衣的时候,用的是两头尖的“棒针”,而在树立旗帜的时候,用的是两头钝的“棒杆”。同样,在微观世界里,纳米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也息息相关。在纳米尺度下,如何实现“磨杆成针、变针为杆”,则是一个有趣但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

针对这一问题,杜建忠/朱云卿/范震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高效调控分子链之间相互作用的π–π互锁效应(π–π Interlocking Effect),在纳米尺度实现了“磨杆成针、变针为杆”,进而为构建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可生物降解纳米棒提供了新概念。成果5月25日晚以封面论文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学术期刊《材料化学》(Chemistry of Materials)。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系2020届博士江金辉(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博士后)与2019届博士孙辉(现为宁夏大学副教授)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杜建忠教授、朱云卿研究员以及范震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新闻报道链接:

https://news.tongji.edu.cn/info/1003/81123.htm)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21/acs.chemmater.2c00116

构建声致变形凝胶,为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提供新思路

乳腺癌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尤其是三阴性乳腺癌,由于缺乏作用靶点,化疗药物的总体疗效较差,加上传统药物载体难以同时实现长效血液循环和肿瘤深层给药,导致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困难重重。因此,如何实现药物的深层渗透是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关键科学问题。针对该问题,杜建忠/范震团队构建了一种新型超声响应型多肽纳米凝胶,为肿瘤深层给药和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成果4月27日以增选封面发表于《美国化学学会·纳米》(ACS Nano)。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系博士生孙敏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杜建忠教授和范震研究员及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Ehud Gazit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新闻报道链接:

https://news.tongji.edu.cn/info/1003/81124.htm)

论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2c01407

提出 “非药物疗法”,双管齐下治疗耐药肿瘤

化疗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但也容易诱发肿瘤耐药性,从而导致“无药可治”。因此,开展针对耐药肿瘤的“非药物疗法”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社会意义。4月1日凌晨,杜建忠/范震团队的研究成果作为增选封面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团队提出的一种“阻断微管抑制细胞增殖、限供能量促进细胞凋亡”双管齐下的“非药物疗法”,为临床晚期肿瘤和耐药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系博士研究生孙敏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杜建忠教授和范震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支持。

新闻报道链接:

https://news.tongji.edu.cn/info/1003/80459.htm

论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jacs.2c006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