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有个汉书遗址。
看到这,人们就想到了二十四史之一的《汉书》。
那么,这个汉书遗址与二十四史之一的《汉书》有关系吗?
汉书
对于《汉书》,大部分国人都知道。
这部著作是”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因为影响巨大,人们才想将吉林省的汉书遗址与《汉书》结合起来。
汉书遗址
汉书遗址位于大安市月亮泡乡汉书村东北1公里的月亮泡南岸一个隆起的黄土岗上。
经过考古考察,汉书遗址属青铜时期人类生活的遗存,被誉为吉林省“露天博物馆”和“地下文物仓库”,是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东北三省典型青铜器时代文化的命名地。
根据资料记载,1974年5月和2001年6月,经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和吉林大学历史系联合考古队进行两次发掘,发掘面积为2000多平方米,发展了多处半地穴式房屋、窑穴和墓群遗址,出土了大批石器、陶器、骨器等文物。
根据该遗址的地层和文化内涵,其下层称为“汉书一期文化”(文化年代相当于中原的西周时期,属青铜时代文化),其上层为“汉书二期文化”(年代下限相当于西汉)。
应该说,这些遗址中的汉代遗迹较多。那么,是不是就因为汉代遗址多,就叫做汉书遗址吗?
汉书遗址
其实,这么理解是错误的。
汉书遗址的名字与所在地的村子有关系,这个村就叫做汉书村。
这个村子的名字与革命烈士骆汉书有关系。
骆汉书生前任大赉县五区区长,马殿元生前任大赉县五区区农会主任。
1946年3月的大赉县,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刚刚结束,一些地主、汉奸、官僚等封建势力和敌伪残余另换招牌,摇身一变,成为了这个“官”,那个“长”,什么借粮、摊派不断,继续为非作歹,加之土匪遍地,保安队横行,社会动乱不堪,民不聊生。
骆汉书没有被猖獗一时的反动势力所吓倒,他们积极开展工作。白天开大会,宣传我党政策,帮助农民群众干些农活。晚上走村串户,访贫问苦,调查了解情况,与群众谈心,使他们了解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封建制度的强烈反对和对土地的热切要求。同时也清楚地看到了躲在暗处的不准群众翻身,随时准备反扑的反动势力的威胁。因此,他俩首先组织了区武装队、江防队,负责沿江防务、清剿土匪、维护社会治安,为建立巩固东北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积极工作。
1946年4月上旬,骆汉书、马殿元积极开展了反奸清算、声势浩大的反贪污、反恶霸、反地主、反伪满警察特务及伪满时代恶劣的行政人员等敌伪残余势力的斗争,打击了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
经过反奸清算斗争,虽然反动的封建势力受到了沉重打击,但相当一部分群众没有发动起来,有的农会领导权没有真正掌握在贫苦农民手中,有的群众清算地主时,明暗不分,白天分到的果实,晚上又送回去了。这时,反动的地主阶级不甘心他们的灭亡,妄想扼杀红色政权于摇篮之中,他们采取煽动诱惑、内外勾结的手段,谋划农会叛乱。
1946年7月,地主王明武找来一些农会干部在家中秘密集会,策划与江东“秧子队”(土匪)共同包围五区区政府,狂叫“把骆汉书斩草除根,把区政府和农会一扫光”。会后,他们又派人到处串联,商议暴乱事宜,并暗中造谣,煽风点火。
8月30日下午4点,骆汉书等人到菜园子网房子给江防队布置任务后,又去东山头村,在村边遇见迎面跑来的张万发,张万发报告说周宝和被土匪劫走了。骆汉书便命他前去样子口面探听情况,张万发乘机逃走。骆汉书急忙在村里找了一名“模范班”人员带路去样子口网房子。来到网房子院内,骆汉书急忙下马直奔网房子上屋走去。这时,埋伏在西仓子南头的地主张玉珍从背后向他开了枪,子弹从后腰射入,从腹部穿出。霎时,血流如注,骆汉书倾倒在地。接着,地主王兆刚又补了一枪,打在骆汉书的左腕上。之后,叛徒张万发恶狠狠地用套子枪筒朝奄奄一息的骆汉书胸部猛击数下。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战士牺牲在地主、土匪、叛变农会干部之手。
为了纪念骆汉书等同志,中共赉广县委(1946年9月由大赉、安广两县合并而成)于1947年春决定将五区所在地端基屯改为汉书村,将根宝店屯改为殿元村。1983年,大安县民政局选择新址为骆汉书、马殿元烈士修筑水泥墓葬,重新安葬了烈士的遗骨。
所以,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遗址后,就以汉书命名。 【作者:每日汉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