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偏要叫肉卷

然而,更有可能的是,99.9%的人压根就没读过这本书。

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教育部新课标推荐经典科普课外读物《昆虫记》。

必看的名著书籍(读过这本名著的人)(1)

说实话,小时候每次看到这个封皮,我心里都会默默地给一个差评。光是这个古朴的书名,就已经很想让人睡觉了好吗!

之所以这么多年之后又重新翻开这部“经典”,是因为朋友送了我一套《写给中国儿童的昆虫记》。

必看的名著书籍(读过这本名著的人)(2)

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顿时让我想起了这个↓

必看的名著书籍(读过这本名著的人)(3)

所以,抱大腿的痕迹是不是有点太明显了……

而且,书中的情节也是蜜汁诡异。

比如里面有一个故事说到小法布尔参加了一场捕蜻蜓比赛,参加比赛的还有神父卡格里的远方亲戚,是一对来自美国小哥俩,名叫莱特兄弟。

开始,几个人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后来经过了一系列事件,成为了不打不相识的好朋友。

比赛结束之后,小法布尔受到蜻蜓的启发,设计出了一架飞机,并把图纸送给了好朋友莱特兄弟。

后来的事想必大家都已经知道了。

必看的名著书籍(读过这本名著的人)(4)

所以,法布尔和莱特兄弟到底是什么关系?!

怀着异常复杂鸡冻的心情,我找来了原版的《昆虫记》。原本只是想八卦一下法布尔的私生活,没想到一个更大的骗局正在等着我。

全译本的《昆虫记》竟然有十册!!!

必看的名著书籍(读过这本名著的人)(5)

花城出版社的《昆虫记》是国内唯一的中文全译本

也就是说,我们市面上见过的其它大大小小漂亮精美的版本,全都不是原!装!的!

周作人把《昆虫记》介绍到中国之后,国内曾经出现了几次翻译热潮。然而,受制于当时的条件,国内的《昆虫记》不仅大多以选译本、改写本或精华本示人,有些版本甚至还是从日文或英文版转译而来的。

必看的名著书籍(读过这本名著的人)(6)

还是不要纠结缩编的问题了,缩了多少才是我们关心的!

所以,到底还让不让人愉快地读书了。

必看的名著书籍(读过这本名著的人)(7)

当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昆虫记》的原著,的确是很难读的。

上个目录先

必看的名著书籍(读过这本名著的人)(8)

全译本《昆虫记》第一卷目录,不明觉厉的样子

而《昆虫记》的正文,真的是每个字都认识,放到一起读就完全不认识的节奏。可以说是翻译得很到位了[捂脸]。

必看的名著书籍(读过这本名著的人)(9)

全译本《昆虫记》第一卷正文。

所以,再回过头去看那套《写给中国儿童的昆虫记》,简直就是科普界的一股清流啊。

必看的名著书籍(读过这本名著的人)(10)

画面美到不忍直视

而且,“写给中国儿童”这几个字虽然又俗又土,却也是蕴藏着满满深情。因为目前国内几家知名品牌出版的儿童版《昆虫记》,全部都是从国外引进的。

必看的名著书籍(读过这本名著的人)(11)

“爱心树童书”引进的日系《昆虫记》

必看的名著书籍(读过这本名著的人)(12)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引进的韩系《昆虫记》

必看的名著书籍(读过这本名著的人)(13)

“蒲公英童书馆”引进的日系《昆虫记》

说到科普绘本,无论是内容的趣味性还是图画的绘制水平,日韩的确走在了亚洲甚至世界的最前线。

所以除了涵盖数理化的《科学小达人》和《从小爱科学》这样的网红科普绘本系列之外,也孕育出了像安野光雅、加古里子这样的少儿科普领军人物。

相比之下,国内原创的科普绘本则显得单薄了许多。北京市科协副主席、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就曾说过:缺人文、缺趣味、缺互动,是目前本土少儿科普作者最大的短板。

在这种艰难的创作环境下,国内优秀的创作团队依然花费了长达五年时间精心打磨出了一版中国儿童自己的《昆虫记》。

讲真,刚翻开《写给中国儿童的昆虫记》的时候,我真的完全没意识到这套书竟然是国内原创!

抛开内容不说,光是手绘的细致程度,就已经完全堪比高清实景照片了。

必看的名著书籍(读过这本名著的人)(14)

更神奇的是,这套书是由四位美女插画师共同完成的,所以在同一套书中,你可以享受到几种不同风格的插画。是不是顿时有种赚翻了的感觉。

必看的名著书籍(读过这本名著的人)(15)

复古手稿画得也是相当有feel了

中国元素中必不可少的水墨风。画面的留白和文字的编排相得益彰,显然是经过了一番精心设计的。

必看的名著书籍(读过这本名著的人)(16)

不仅插图赏心悦目,《写给中国儿童的昆虫记》在内容上也颠覆了科普作品以往的平铺直叙,转而采用一种更为引人入胜的体裁——侦探悬疑小说。

类似于这种↓

必看的名著书籍(读过这本名著的人)(17)

而主人公小法布尔偷偷用普罗旺斯茜草调制的魔法药水,也真的能让人喝下去之后身!体!变!小!

Like this↓

必看的名著书籍(读过这本名著的人)(18)

所以,作者一定是个柯南迷没错了。

必看的名著书籍(读过这本名著的人)(19)

再加上小法布尔小时候生过的一场怪病,让他获得了听懂昆虫语言的能力,这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昆虫界发生了任何悬案,都会找他帮忙解决。

比如什么密室杀蜗牛案啊、胡峰离奇死亡案啊、黑蚂蚁失踪案啊……当然也少不了最经典的螳螂杀夫案。

必看的名著书籍(读过这本名著的人)(20)

《黑猫警长》之《吃丈夫的螳螂》

论情节,《写给中国儿童的昆虫记》完全可以和经典科普动画《黑猫警长》相媲美,但在画面上却更加照顾小读者们的情绪,一些血腥的情节都用很朦胧的画面带过了。

必看的名著书籍(读过这本名著的人)(21)

除了破案的主线之外,小法布尔也会经常接到额外的支线任务,比如帮被狼蛛咬伤的好朋友贝茜找解药啊,帮昆虫女王寻找顶尖歌唱家啊,穿越到恐龙岛探险啊等等。

必看的名著书籍(读过这本名著的人)(22)

所以,尽管是以《昆虫记》的科学内容为蓝本,作者却颇费心思地在蓝本之外构建了一个个精彩的侦探故事,通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让枯燥的科普知识瞬间鲜活生动起来。

书中每个故事既可以独立成篇,也可以串连起来作为一部长篇小说阅读,适读的年龄范围也是相当大了。

由于篇幅有限,《写给中国儿童的昆虫记》中只节选了12种昆虫进行介绍。但是每次看到书中的人物介绍图,我都难免会有所期待,总觉得后面还有许多故事没有发生。

或许再过一段时间,真的能推出个第二部、番外篇之类的也说不定呢。

必看的名著书籍(读过这本名著的人)(23)

演职人员一览表

说到这儿,就要聊聊这套书的作者季海东了。

季海东是个作家,却不是儿童文学作家,他唯一一部长篇童话《神奇蚂蚁笔》,还是写给自己的大女儿的。

尽管如此,我还是要说,季海东改写的这版《昆虫记》,真的可以算得上是国内顶级的科普童话小说了。

先说文学性。

很多人都以为《昆虫记》是一部“科普”著作,却鲜有人知道法布尔曾因这部作品获得过1911年诺贝尔奖文学奖的提名。没错,真的是“文学奖”哦!

其实,《昆虫记》最大的特点就是文理并茂,既体现了科学的严谨细致,又处处洋溢着人文精神。通篇作品不仅行文优美,更引用了大量希腊神话、拉丁文诗歌、历史事件以及《圣经》中的典故。

所以法布尔也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其文学功底可见一斑。

必看的名著书籍(读过这本名著的人)(24)

法布尔本尊

所以,《昆虫记》改编得好不好,文学性是很关键的一环。

从这一点上来说,季海东的改编是成功的。

“一年四季,普罗旺斯晴朗的天空总是湛蓝的。

盛夏,这里野草丛生,青山绿水,到处都是野草、香花、洼地和水塘。走出荒石园不远,就可以捕到泥鳅、鲫鱼、青蛙、蝈蝈、蝴蝶、蚂蚱和蜻蜓。

每到傍晚时分,青蛙和蟋蟀便开始鸣叫,有时黄鼠狼会光顾农户的禽舍,搅得鸡犬不宁,四邻不安。”

随便摘录了一段,是不是颇有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意思?

季海东是山东省作协成员,当过编剧,又写过长篇小说,所以无论从语言的生动性还是情节的设置上来说,几乎都可以打满分。

所以我们更应该担心的是,一个文学作家到底能不能把《昆虫记》中的科学性完整地体现出来。

季海东依然做到了。

在解救黑蚂蚁的故事中,为了争取时间,小法布尔和朋友们需要想办法拦住敌人红蚂蚁。

他们通过观察发现,红蚂蚁一旦选定了回窝路线就再也不会改变,哪怕一步远的地方有一条更加平坦的好路,它们也会视而不见。

所以,只要在这条固定的回窝路线上设置障碍,就可以赢得更多的解救时间。

他们首先尝试投放小石子,发现红蚂蚁虽然有短暂的徘徊,但最终还是顺利回窝了。

必看的名著书籍(读过这本名著的人)(25)

于是他们又用水冲刷红蚂蚁的回窝路线,试图冲走它们留下的气味,然而发现依然没有效果。

必看的名著书籍(读过这本名著的人)(26)

小法布尔突然意识到,可能“气味路线”这个假设原本就是错的。

导致红蚂蚁判断出现偏差的除了嗅觉,还可能是视觉。

根据这个新的设想,小法布尔重新设计了实验方案,在道路中央铺了很多报纸。这个变化不会影响道路上的气味,却改变了路线的外貌。

必看的名著书籍(读过这本名著的人)(27)

果然,红蚂蚁们开始乱作一团,犹豫起来。

最终,小法布尔运用他们得出的结论,帮助黑蚂蚁成功从红蚂蚁手中夺回了孩子。

而小法布尔使用的一系列分析推理方法,恰恰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双普及的儿童读物,在国内真的是相当罕见了。

当然,这样的贡献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昆虫记》的原作者法布尔先生。但正是因为季海东严谨而有趣的改编,才使国内的小朋友们能够拾级而上,有机会踮起脚尖一睹原作的风采。

而说到趣味性,《写给中国儿童的昆虫记》的水准也远超很多同类儿童读物,就连我这个“妈妈级”人物都读得不亦乐乎。

然而,说了这么多,别忘了《昆虫记》对于现代儿童更重要的意义其实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然,重新认识万物生灵与人类的关系。

在钢筋混凝土筑成的现代化大都市里,在WiFi遍布的高楼大厦里,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近了,与大自然的距离却越发疏远了。

于是,很多父母开始费尽心思地带孩子去郊区采摘、去民宿体验返璞的生活,希望能在灰蒙蒙的工业化城市当中,为孩子们开辟出一片小小的绿洲。

但我们也经常会发现一个可怕的事实,玩惯了手机平板的孩子们,对于大自然的感受力是在退化的。

在各种声光影色的刺激下,他们的兴奋点被吊得越来越高,一只虫子的诞生或是死亡,对他们来说就像风吹落叶一样简单。

有些人大概会问,这有什么问题吗?

看上去似乎没有。不关心虫子并不会让你失掉一场比赛,就像不关心粮食和蔬菜也丝毫不会影响你享用美食一样。

但是,延伸到对生命的领悟力,不同的人却是大不一样的。

比如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吃火锅、麻辣香锅和串串香。一周七天,她大概有一半以上时间要靠这种刺激性饮食过活。

过度的刺激已经麻痹了她的味蕾,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很多大家觉得好吃的东西,她都不觉得香。

同样的,越是沉迷于游戏的人,回到现实中来,越容易觉得没意思。

因为他找不到与现实生活、与大自然的联结。

而《昆虫记》这样的生物学作品,恰好能给予我们另一种全新的体验。

比如在《写给中国儿童的昆虫记》中,小法布尔因为藐视蝗虫,被蝗虫博士变成了一只“半虫人”。于是,他开始体会到昆虫蜕皮的疼痛和生活的不便,同样也惊叹于大自然对于物种设计的巧夺天工。

这种拟人化的手法能够带给读者一种感同身受的体验,让我们对周遭的生物更多了几分理解与尊重。

而当我们具备了这种“共情”的能力,自然也就能够更融洽、更愉快地与身边的人相处,从而拓展自我的边界。

就在前两天,我看到办公桌的隔板上爬着一只蜘蛛,我刚想动手把它“处理”掉,却又止住了。

对我而言,它不再是一个无关痛痒的障碍,而是和我一样渺小而又顽强的生命。

于是,我就那么看着它,在隔板的一个很小的区域里爬过来,又爬过去。我突然意识到,这几厘米见方的空间,可能就是它生命中的全部足迹。

而昆虫生命的轮回延续,其实不也影射着人类的一生吗?除了外形体态不同之外,从生命的本质探究,人与昆虫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些,都是我过去不曾想到的。

理解其它生命,其实也是尊重自己、拓展心灵的一种方式。

就像海子说的: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

只有用力去关心身边的一花一木,才有足够的眼界和心境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