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冲波的母亲是豫西黄土塬上一位有名的礼仪总管,家乡的红白喜事,都少不了她。张冲波从小耳闻目染,对家乡的礼仪风俗至今记忆犹新。他写过母亲媒婆生涯的文章,发布在豫记上。央视记者看到后,想给老太太拍纪录片,可惜那时候老人家已经去世了。值此母亲去世三周年之际,张冲波又写成了2.5万字的长文《古礼古俗 一个隐秘的乡村世界》,详细记录故乡婚丧嫁娶的习俗,并以此纪念母亲。豫记会分期推出此文,今天就带大家看一看当年豫西人是怎样提亲的。

张冲波 | 文

谁家姑娘长到十五六岁模样,出落得大大方方,好事的媒婆就登门了,见到闺女她妈,一挨炕沿,就开门见山:“咋样,有头没头,没头的话,我给咱闺女找个婆家?”

其实,媒婆是有备而来的。她通常根据这家闺女模样的俊丑,文化的高低,家境的贫富,在心中掂量掂量,把手头掌握的几个小伙子反复对比,样子,家景,禀性,年龄,属相,各方面情况旗鼓相当,再出马说和,十有八九一说两响就准。

豫剧小两口斗嘴(豆腐渣也能说成一朵花)(1)

见面后没几天,媒婆就主动上门来,一般先到女方家,一进院子,一阵寒暄,就单刀直入,“闺女,小伙子咋样?”闺女脸一红,扭头撇下一句话:“你问我妈”,就躲进另一间屋里。乡村姑娘多含蓄少主意。媒婆哈哈一笑:“这女子,还害羞呢,好,比有些疯疯张张强!”

媒婆赶紧跟上闺女妈回里屋说悄悄话。若是满意,闺女妈就说,你看人家男方没意见的话,我也就应承下来。媒婆满脸堆笑,有一种成就感,这一对胜算把握就大了。若不满意,闺女妈会说,“我女子还小,不急不急。”媒婆心神领会,笑容还是挂在脸上,“没事没事,有合适茬口咱再说。”

成与不成,都要招呼媒婆吃顿好饭,先是一碗荷包蛋茶喝上,接着就是架起灶火,烙油馍,炒菜,下挂面,一顿好吃好喝。把媒婆嘴巴抹美好,豆腐渣也能说成一朵花。

有时候,见面一过,媒婆先到男方家去。主要是这家人光景比女方好,略占上风,主动权在男方。用媒婆的话说,“人家娃子眼窝头高”,用邻里的话说,“看谁巴结谁”。

媒婆如此这般两头一撺掇,信息就沟通了,双方都愿意往下走,下边的节目就是“夹鞋样”,女子跑到男方家,两个女子引上,姑舅姨家去人陪着。下午回去给女方蒸个糕,女方拿走男方及父母的鞋样,也就是纸比方着剪的,将来做鞋用。

豫剧小两口斗嘴(豆腐渣也能说成一朵花)(2)

“走头回”是男方送果子到女方家,吃一顿饭。一早把十身衣裳、引婚布、果子拿上。引婚布就是一截黑布,一截蓝布,还有五色线五把,分别是红、黄、绿、蓝、紫,再拿五样缎子将来做枕头。女方回男方两对枕头,还有鞋、袜子,帽子,裤带。

走头回也就是订亲。先由男方给女方下请帖,四四方方的红纸上,用正楷毛笔字写道:“张府大人:春弟树强年方十九,夏龙相,午时生辰。愿与贵女喜结连理,秦晋百年,企盼佳音。望海涵。某年某月某日”请贴放在一个四四方方的木盒子里,俗称拜盒。由媒婆和男方娃他大一块前去登门求婚。

不几天,女方回帖,也叫允帖。同样四四方方红纸上写道:“王府大人:贱女虚岁十七,春马相,卯时生辰。愿与贵子姻连秦晋,百年和好。某年某月某日”

编辑:艾扬 图片来源:网络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yujimedia@163.com

微信公众号搜索:豫记。(yjhltxdjm)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