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好书推荐词(一本著名的好书城南旧事)(1)

送别00:0004:15

这是一本很著名的书了,听过解读,却一直没有仔细读过,作为一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近中年的大叔,很是惭愧。

在女儿今年放暑假时,老师列了一个书单,要求家长购买回来供孩子阅读,《城南旧事》就是其中一本。

只是买回来之后,一直躺在书架上。眼看到了暑假快要结束了,我发现这本书女儿还没有看,我决定先把它看了。

只读了前几页,我就能够明白为什么老师要推荐这本书给孩子阅读了,因为作者虽然是在40多岁的时候去写小时候的故事,但却很好地保持了童年的视角和思维,用细腻、生动、天真的文笔描写了童年的故事,小学生如果想要把记叙文写好,这本书绝对是很好的范本。

如果想好把文章,需要有一颗“感受力”非常强的心,还需要善于细心地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然后还要有流畅地文笔,能够把所思所想表达出来。而这几个方面,这本书可以说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我也在反思为什么自己读书的时候作文写不好,而现在也经常觉得把一件写明白非常吃力,其实还是因为小的时候读过的书太少了,接受的写作训练和文学熏陶都不够。语言能力和作文水平是一个需要长时间积累的过程。现在我判断一篇文章的水平如何时,我总是悄悄地问自己,如果是我自己想要描述这件事情,我应该如何去写呢?我可以写出来作者这样的语句吗?

城南旧事好书推荐词(一本著名的好书城南旧事)(2)

作者林海音,小名英子,祖籍台湾苗栗县,她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3岁时回到台湾,1922年随父亲从台湾搬到北京居住,1948年她举家返回台湾居住,2001年去世。

林海音自1922年至1948年在北京住了26年,在北京度过了童年和青年,《城南旧事》是她在1960年左右在台湾时所写的关于在她在北京的童年生活的回忆文章集合,表达了作者对于在北京和童年生活的深深怀念。

由于彼时台湾与大陆已经在政治上分离,作者也已经到台湾十几年,且人近中年,作者需要把自己放到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童年的世界,虽然有时不免有点刻意为之,但是我觉得能够写得如此“感同身受”已实属不易。

作者弱化了时代的大背景,比如北京的统治从北洋政府切换到中华民国,不断有学生运动、北伐战争等等。因为从孩子的生活视角来看,这些事件对她生活的影响并不大。

当然,这可能也和作者所提倡的文学价值观有关系,林海音强调“纯文学”概念,提倡不含政治目的及商业目的的文学创业,后来她还创办过《纯文学杂志》。这与大陆主流作家们的观念肯定是不一样的。

《城南旧事》以作者英子的第一人称叙述,描写了英子上小学前一直到小学毕业这7年间的几个相对独立的故事。

这本书在1983年被拍成了同名电影,只讲了其中的3个故事,电影拍得非常好,如果有兴趣也可以去看一下。

城南旧事好书推荐词(一本著名的好书城南旧事)(3)

我简单概括一下书中的这几个故事。

城南旧事好书推荐词(一本著名的好书城南旧事)(4)

备注:英子与秀贞

英子认识住在惠安馆里的一个女疯子秀贞。秀贞的父亲是会馆的看门人,她在几年前与一名住在会馆的北大学生思康私下相好,后来,思康母亲病了,思康回家乡看母亲,并表示要回来北京娶秀贞,但是他却一去不回,思康走时,秀贞已经怀孕。秀贞生下了女儿小桂子,秀贞的父母觉得丢人,便把小桂子丢在了齐化门城墙根下,秀贞从此便因为思念女儿而“疯了”。而英子有个学戏的朋友妞儿,正好告诉妞儿自己的父母并不是亲生的,自己是被养父母从齐化门捡的。妞儿经常被养父母打,于是发誓要去找尊重父母,英子发生妞儿的描述与秀贞对小桂子描述非常相似,英子又发现妞儿的后脖颈处正好有秀贞说的印记,便确定妞儿就是小桂子,于是英子帮助妞儿找到了秀贞,并帮助他们从惠安馆逃跑去找思康了,但是她们母女却在逃跑的过程中不幸被火车撞死了。

英子搬家之后,偶然在一处乱草丛中认识了一个长相憨厚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为了供弟弟上学,实际上经常在附近偷东西。而他的弟弟和英子在同一个学校,并且以六年级学生的优秀代表在毕业典礼上上台发言。英子不经意间向便衣警察透露了那个年轻人的行踪和赃物,导致他因为盗窃被抓走了,英子很内疚。

兰姨是逃到英子家暂住的一个大户人家的姨太太,德先也是暂住在英子家的一个知识分子。当英子发现兰姨和他父亲关系暧昧时,英子主动穿针引线,将兰姨和德先撮合到了一起,最终德先带着兰姨离开了英子家,英子家恢复了平静。

宋妈是英子家的奶妈和管家,在英子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她为了照顾英子一家人,当然也为了挣钱,好几年没有回位于顺义的老家。宋妈的丈夫黄板牙儿每年来一两次找宋妈拿钱。黄板牙儿取了钱回去,却没有好好的照顾孩子,他把宋妈生的女儿卖了,他在赌钱的时候,儿子小栓子也掉到河里淹死了。

在英子小学毕业那年,父亲没有能够去参加她的毕业典礼,因为父亲已经生病住院了,没多久,她父亲在44岁时英年早逝。英子作为家里的长女,也从此走向了成熟。

我们买的这本书里面,第一辑是《城南旧事》,第二辑叫《乡恋难移》,内容也还是关于北京生活的一些回忆,并且有些内容是比较重复的,我就不赘述了。

如果我们想要对一个城市有全面和立体的了解,就需要拉长时间,了解他的历史,了解它是如何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那样就会对这个城市有更加深刻的认知。

林海音的父亲林焕文先在日本人的报纸工作,后来在北京邮政总局工作,在解放前的北京算是普通百姓之中的小康之家,1931年林海音的父亲去世之后,她家的家庭生活就更加清苦一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解放前中上层北京民众的家庭生活状况。

因此,如果想要了解1949年前北京民众的生活,这本书是值得一读的,作者描写得非常细腻,整本书都充满了浓浓的京味儿。

比如说她住过的地方的名字,珠市口、椿树上二条、新帘子胡同、虎坊桥、西交民巷、梁家园、南柳巷、永光寺街、南长街,还有琉璃厂、新华街、厂甸小学等。

还有描写老北京的食物,有驴打滚儿、烧饼麻花儿、羊肉包子等。

还有“换取灯儿”、“吃萝卜就热茶,气得大夫满街爬”、“牙碜”、“城南游艺园”、“天桥”等老北京才知道的词语。

总之,作者对于北京生活的回忆是深情的,对于老北京生活的描写是极其细腻的,虽然作者看上去只是对家庭琐事以及很多普通人的描写,但是,仔细去体会故事中的一个个人物的遭遇和命运,也能够看出去当时的社会中,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

我简单的写一下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些人和事儿。

我们先说说兰姨,她本是苏州人,有个生病的弟弟,她的妈妈为了给她弟弟治病,在她三岁时将她卖了,她十六岁到北京,二十岁时她嫁给了六十多岁的施老爷,变成了姨太太,却被家里的人挤兑,最终不得不逃了出来,跑到了英子家暂住。这样的人生脉络,在那个时代是不是也非常地具有典型呢?作者笔中的兰姨是漂亮和可爱的,因为孩子的眼中是不会看到社会的艰辛与残酷的,而读者可以从这些平淡的文字中感受到那个时代,各个阶层人们生活的艰辛。

宋妈,她的婚姻很不幸,男人不务正业,爱赌钱,她家在顺义县,生活很困难。宋妈为了挣钱,自己生了女儿之后,就到英子家做奶妈了,而把自己的女儿送给了别人去喂,并且好几年没有回家,而她的丈夫又没有尽到责任,最终导致女儿被卖、儿子淹死的悲剧。这也是旧时代婚姻导致的悲剧。

秀贞,她与大学生思康一见钟情,最终思康在使秀贞怀孕之后却丢下秀贞一去不复返,这样的故事在民国时期的小说中非常常见,比如张恨水的一些小说。

爱情确实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两情相悦的时候有巨大的力量,可以促使两个人跨越千山万水,冲破一切牢笼和障碍也要走到一起,因为它可能是一生的寄托,似乎是坚不可摧的。

但是如果有一方变了心,崩塌起来更快,可能当事人自己在热恋之时也不会想到崩溃的速度是如此之快,如此之剧烈,有的时候我们并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欲望是什么,高学历与高素质也没有半毛钱关系,所谓的一见钟情如果没有发展成一个好的结果,回顾起来,多数的时候不过是见色起意而已。

当然,秀贞的故事,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在这个世界上,到底谁是疯子呢?在惠安馆附近,人们都把秀贞看作是疯子,因为她一直在等着思康,她一直在思念着自己的女儿,没有人真正能够走进秀贞的内心,没有愿意听秀贞唠唠叨叨地说那些话,除了英子。

如果说钟情一个自己的爱人,思念自己的女儿就是疯子?那些秀贞的父母仅仅是惧怕世俗的眼光,将自己刚刚出生亲外孙女丢在了齐化门下,视生命如草芥是不是更疯?那些自己不敢追求爱情,也不相信爱情,还嘲笑别人追求爱情的街坊邻居是不是疯子?妞儿的养父母对一个捡来了女孩就谩骂和殴打,毫无人性,是不是疯子?

人们对于制度都有强烈的依赖性,我们时常被困在自己织下的那张网里无法自拔,却还以为自己正在坚持自我。

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作者显然是属于后者,因为作者生活在一个相对充满温暖和爱意的家庭,父母和宋妈都给了她足够的关爱,殷实的家庭也使她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而作者那颗敏感的心灵 ,以及对于生活的热爱,才最终使她能够写出来《城南旧事》这本书。

这是一本小朋友和大朋友都值得时常翻阅的书,小朋友看到的也许是童真和童趣,而大朋友也许看到的是沧桑和无奈。

城南旧事好书推荐词(一本著名的好书城南旧事)(5)

点个“在看”,你更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