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红色地标(三秦大地上的红色印记)(1)

红色故事会

直罗大捷 奠基西北

——探寻直罗镇战役的故事

三秦红色地标(三秦大地上的红色印记)(2)

直罗镇战役纪念馆里的展陈画作《毛主席在直罗山上》 。 记者 陈宏江翻拍

“红流万里 落脚陕北”“粉碎‘围剿’ 奠基西北”“立足陕北 圣地延安”……在延安市富县直罗镇战役纪念馆,历史图片、场景再现、实物陈列等形式相结合,再现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

1935年11月21日,红一方面军在陕西省鄜县(今富县)直罗镇地区,打响了对国民党军的一场歼灭战,史称直罗镇战役。

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总结道:“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打好一场歼灭战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院子就是东村会议旧址。1935年11月11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进驻东村,在这里部署、指挥、总结了举世闻名的直罗镇战役。”2月4日上午,在富县北道德乡东村会议旧址,文保员秦保社向记者介绍。

1935年11月上旬,中央红军与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领导的红十五军团在鄜县胜利会师。蒋介石大为惊恐,调集13个师、5个旅的兵力,准备对陕甘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妄图彻底围歼红军主力。

11月9日,毛泽东在甘泉县召开会议,发表了著名的“雪地讲话”。他特别强调,要在本月内彻底粉碎敌人对西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

11月18日,毛泽东在直罗镇以东的张村驿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会议,详细部署直罗镇战役,决心打一场歼灭战。

直罗镇位于葫芦河南岸,是陕西鄜县通往甘肃合水大道上一个较大的集镇,南北群山起伏,中间是一狭长谷川,地形对“设伏歼敌”十分有利。红军就借这个地势布置“口袋”,决定把敌人放进直罗镇后一举歼灭。

11月20日,国民党军4个团在6架飞机的掩护下,沿葫芦河向直罗镇闯来。这时,担负诱敌任务的红军1个连迎上前去,同敌先头部队接触后,边战边退,故意向敌人示弱,引诱其向布好的“口袋”里钻。敌人误以为红军抵挡不住,更加趾高气扬。敌第109师一直追击到直罗镇,占领了附近的高地。

当晚,毛泽东下达命令,红一军团从北向南、红十五军团从南向北,在拂晓前包围了直罗镇的敌第109师。毛泽东一再指示和嘱咐各部队负责同志“一定要打歼灭战”“要的是歼灭战”。

21日拂晓,随着一声令下,隐藏在南北两山的红军,向直罗镇压来。很快,红一军团消灭了柏山寺一带的敌人,红十五军团消灭了旗杆山周围山头的敌人。红军乘胜出击。在强大的攻势下,敌人土崩瓦解,纷纷缴枪投降。

激战至14时,敌第109师大部被歼,师长牛元峰逃到直罗镇东南寨子,指挥1个多营的兵力负隅顽抗。红军强攻几次后,决定围而不打。

21日晚,敌第57军组织部队向直罗镇增援,敌第67军、第38军也分别加紧向羊泉塬、张村驿进攻和策应。

24日上午,红十五军团将突围的第109师残敌全部歼灭。同日,红一军团将敌第106师后卫第617团歼灭于羊角台至张家湾途中,其余敌军逃至合水县太白镇。之后,红军主动撤出战斗。

举行一个奠基礼

“在直罗镇战役中,红军两个军团协同作战,共歼敌1个师又1个团,毙敌师长牛元峰等1000余人,俘虏5300余人,缴获众多战利品,取得重大胜利,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富县县委讲师团原团长高荣辉说。

“直罗镇战役是红军自长征以来,组织的第一次进攻性战役。这次战役的胜利使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大为振奋,对全国红军和游击队的革命斗争也是一个有力的配合和极大的鼓舞。”直罗镇战役纪念馆讲解员李婷说。

胜利的战役,英雄的军队。在这场彪炳史册的战役中,“十二无名小烈士”的故事让李婷最为触动,每逢讲解,她都会提及。她说:“这12名红军战士来自红十五军团少共营,最小的烈士牺牲时只有12岁,最大的15岁。直罗镇战役前夕,他们前往国民党军队驻地侦察敌情,在情报送出后返回营地的路上遭遇敌军,寡不敌众被俘。被关押期间,他们英勇顽强、宁死不屈,敌人在败退前残忍地杀害了他们。”

“小红军们那时候的年纪和我的孙女差不多大。”在直罗镇战役烈士陵园参观的一位老人说,“这些小红军坚定地跟着中国共产党,穿越枪林弹雨,为民族命运而战,值得我们永远缅怀。鲜血铸就的信仰,我们一定要铭记。”

直罗镇战役胜利后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于1935年12月1日以《陕甘苏区的空前大胜利》为标题,报道了这次战斗的经过和结果,极大地鼓舞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人民革命斗争的信心。

为了庆祝直罗镇战役彻底粉碎敌人对陕甘苏区第三次“围剿”的伟大胜利,总结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战绩,红军总政治部还编写了一首《红军远征曲》,在红军和当地老百姓中广为传唱。

直罗镇战役胜利以后,11月30日,毛泽东在东村召开红一方面军营以上干部会议。他在会上作了《直罗战役同目前的形势与任务》的报告。在谈到直罗镇战役之所以胜利时,毛泽东指出:“一是两个军团的会合与团结(这是基本的);二是战略与战役枢纽的抓住(葫芦河与直罗镇);三是战斗准备的充足;四是群众与我们一致。”

“这是毛泽东主席结合直罗镇战役作出的科学分析,对富县人民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富县县志办副主任缑万虎说。(记者 陈宏江)

访谈与点评

铭记光辉历史 凝聚奋进力量

——访富县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张苏琴

直罗镇战役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哪些重要意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应该从这场战役中汲取哪些力量?这段革命历史对于当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具有什么意义?2月22日,记者采访了富县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张苏琴。

张苏琴介绍,直罗镇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为党中央和红军在西北建立和扩大根据地,推动全国抗战,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在直罗镇战役烈士陵园中,长眠着325位烈士,还有无名烈士630人。这些在战火和硝烟中前仆后继的战士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张苏琴说,“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我们一定要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远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

张苏琴表示:“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因此,我们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以建党百年为契机,认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从延安精神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记者 陈宏江)

三秦红色地标(三秦大地上的红色印记)(3)

直罗镇战役烈士纪念碑。

采访手记

用心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

在直罗镇战役纪念馆,我们可以看到《直罗镇战役中担架队在前线》《游击队员冒着生命危险运送伤员》这些历史图片,它们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富县人民群众舍生忘死支援前线的场景。据统计,当时富县人民群众为红军筹集运送粮食600多石,组织了10支担架队,1550多名地方游击队员参加战斗……

直罗镇战役胜利后,毛主席指出“群众与我们一致”是此次战役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没有这一条件,“则隐蔽主力,搬运伤兵,供给粮食,都不能做得这样好。”

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红军在西北站稳脚跟、扩大革命根据地,积蓄发展了新的力量。此后,党中央在延安开启了13年的奋斗历程。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是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13年,是赢得人民支持、拥护和信赖的13年,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胜利奠定基础的13年。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每一步发展进步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所以,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弘扬延安精神、走好群众路线,更好地服务人民、主动融入群众,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了解群众所想、所急、所需,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为百姓办实事,切实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用心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陈宏江)

三秦红色地标(三秦大地上的红色印记)(4)

直罗镇战役纪念馆。

红色档案

直罗镇战役是指1935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鄜县(今富县)直罗镇地区对国民党军的进攻战役。

从1935年11月21日正式开始到全面胜利结束,先后歼灭敌人1个师又1个团,共计俘虏敌人5367人,击毙击伤敌人1000多人,阻击溃退敌人3个半师的兵力,缴获枪支3500多支、轻机枪176挺、迫击炮8门、刺刀1359把、子弹22万发、无线电台2部、战马300匹以及其他军用物资。这些武器装备和物资大大改善了红军装备,有效提高了作战能力。直罗镇战役的胜利,巩固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为中共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在这场战役中,红军战士英勇奋战。为缅怀和纪念直罗镇战役中牺牲的革命先烈,1954年,富县人民政府将牺牲的先烈遗骨集中安葬在直罗镇柏山寺下,修建了直罗镇战役烈士陵园。陵园内,安葬有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红四团政委黄甦,红二团团长李英华等烈士。(记者 陈宏江整理)

先锋与群众

“医生书记”的三张致富“药方”

——记北道德乡樱桃塬村第一书记陈朝辉

三秦红色地标(三秦大地上的红色印记)(5)

陈朝辉(右)正在指导村民修剪果树。

立春后的樱桃塬村,农事停歇,大部分村民已经闲了下来,然而第一书记陈朝辉却异常忙碌。2月5日,在县城开完会后,他连忙赶到村上,春节将至,他还有诸多牵挂:村上的疫情防控工作、村民过年物资的储备情况、村上几位老人的身体状况……

2016年3月,作为富县人民医院的一名医务工作者,陈朝辉来到富县北道德乡樱桃塬村担任第一书记。初到樱桃塬村,陈朝辉觉得村里的情况与美丽的村名大相径庭:村上基础设施薄弱,没有长效产业,贫困依然是很多村民面临的问题。

陈朝辉积极走访村里的贫困群众、老党员和老干部,了解村子的发展情况和贫困群众的生活现状及致贫原因,同时把印有自己姓名和联系方式的卡片发给村民。“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让村民随时联系到我,我也能及时为村民排忧解难。”陈朝辉说。

了解到大多数贫困群众是因病致贫,身为医务工作者的陈朝辉利用自己的职业特长,为家庭困难患者申请相关补助,并多次联系富县人民医院的专家,邀请他们到樱桃塬村开展义诊活动。

健康扶贫是陈朝辉为樱桃塬村开出的第一张“药方”。很快,他为村上开出第二张“药方”——修路。

2017年,村民们普遍反映村里的巷道坑洼不平,损毁严重。陈朝辉多方协调资金,将3个村民小组的巷道全部硬化。从此,樱桃塬村结束了“下雨是‘水泥路’,晴天是扬灰路”的历史。

“要想富,先修路。村道改善了,果商也愿意上门收购苹果了,村里苹果的外销量进一步增加。”陈朝辉说。

“只有让村民觉得生活品质提高了,产业有收益了,他们才会打心眼里接受我,把我当成‘自己人’。”这是陈朝辉驻村以来最深刻的感悟。

樱桃塬村主要以苹果产业为主,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苹果。如何才能进一步壮大村上的产业?陈朝辉思前想后,决定在“樱桃”二字上做文章。很快,他便为村上开出第三张“药方”——发展樱桃产业。

“每年到樱桃成熟的采摘季节,总有不少游客因为地名的缘故误入樱桃塬村。”陈朝辉说,“如果能在樱桃塬村也建个樱桃采摘园,不仅名副其实,而且能为群众带来收入。”

2020年初,陈朝辉和村干部们积极考察、四处奔走,将729株樱桃树苗从宝鸡拉回村里。随后,他马上组织村民栽种樱桃树苗。村民们开着三轮、拿着铁锨、推着打坑机来到地里,各司其职,干得热火朝天……经过大半天的劳作,17亩地全栽上了樱桃树苗。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我们前期主要打造集观光、旅游、采摘为一体的樱桃园,以后苹果树退化后还将进一步扩大樱桃栽植规模。”对于今后樱桃产业的发展,陈朝辉信心满满。(记者 陈宏江)

追赶超越正当时

鄜州大地谱新篇

——富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三秦红色地标(三秦大地上的红色印记)(6)

航拍富县监军台移民搬迁安置小区。 通讯员 陈鹏飞摄

公元756年,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句广为流传的佳句,诗中提到的鄜州就是如今的富县。

80多年前,在富县曾发生过一场著名的战役——直罗镇战役。此次战役,是红军到达陕北后,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苏区的“围剿”而组织的一次战役。这一仗,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过去5年,富县GDP、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5年领跑延安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发现,在富县这方红色热土上绘就的高质量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

高质量发展添动能

2月4日,记者从富县县城出发,驱车40分钟后,来到北道德乡东村。到了塬上,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这里地势平坦,适宜苹果种植。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一排排苹果树在田野里整齐排列。趁着难得的好天气,苹果种植户们正在果园里修剪枝条。

“我们村种植苹果已有20余年的历史,以前是粗放式管理,苹果产业效益不佳。近年来,我们根据县上的政策,对果树进行间伐,对果农进行培训,初步实现了精细化管理,苹果产业的效益越来越好,苹果已经成为全村致富的‘金果果’。”东村党支部书记秦小虎说。

以良好农业创建为抓手,近年来,富县先行先试,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过去5年,全县良好农业发展全市领先,农业实现提质增效,做强苹果产业,做优水稻种植,中蜂、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形成了‘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产业格局,富县‘延安苹果’荣获中国食品金品牌,‘直罗贡米’‘鄜州蜂蜜’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富县县长李彦侠说。

农业富了民,工业强经济。近年来,富县工业转型也迈出坚实步伐,油煤产量保持稳定,天然气产量持续提升,能源转化快速推进。富县工业园区被确定为省级示范县域工业集中区和全省第一批可承载危化企业的化工园区。

高标准规划暖民心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这是唐代诗人韦庄客居鄜州所作《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诗中描写的美好景象。

1000多年后,富县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我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能搬到城里,住进小区。”2月4日,富县监军台移民搬迁安置小区的居民李海林对记者说。

李海林是直罗镇药埠头村人,1993年村里的老窑洞倒塌后,他便带着妻子来到县城打零工。那时他们挤在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每月租金100元,日子过得十分拮据。

2016年,李海林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经摸底调查,李海林家符合国家“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标准。2018年,李海林家搬进了监军台移民搬迁安置小区,75平方米的房子总共才花了7500元。同年,李海林家获得了3万元宅基地腾退补偿款,他用这笔钱将房子装修了一番。

“现在啥也不愁了,儿子就在附近的小学上学,我的工作也解决了,跟着党走准没错!”环顾新家里的陈设,李海林感慨道。

李海林家只是富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富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6个,包括1个县域安置点,5个乡镇安置点,涉及1436户4982人。

自“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富县坚持把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作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真正实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确保村民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同时改善人居环境,让贫困群众住进新房,暖了心房。

高效能治理增活力

在富县,“办事到中心,诉求找中心”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我县着力打造县级指挥调度、乡镇(社区)集中办理、村级民意收集为主要职能的综治中心,将‘便民服务’与‘诉求受理’有机结合,形成了群众办事或诉求‘跑一次路、进一扇门、见一回面’的闭环路径,真正实现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目标。”富县县委常委、县委政法委书记孙佰宏说。

除此之外,在县域治理方面,富县大胆创新,形成了“两说一联”机制,即“群众说事、法官说法、干部联村”。该机制2014年在全国法院系统推广,2015年在全省全面推广,2015年、2016年、2018年3年在全国两会上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过去5年,我们始终坚持转作风、提效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64项行政许可事项实现‘一站式’集中审批,事项办理审批环节、所需材料、承诺时限大幅缩减。建成‘富县OA(移动办公系统)’和‘OA 政务服务’平台,全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实现无纸化办公,185项审批服务事项实现在乡镇和城市社区就近‘网上办、一次办’。”富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局长左文平说。

“今后5年,我们将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能化产业延伸、果畜提质增效、商贸物流带动、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全力打造更有实力、更具动力、更富活力、更显魅力新富县,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奋力谱写富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富县县委书记李志锋说。(记者 陈宏江 通讯员 吴龙迪)

三秦红色地标(三秦大地上的红色印记)(7)

群众正在富县羊泉镇便民服务中心办理业务。 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记者 陈宏江摄

成绩单

过去5年,富县始终坚持把精准扶贫作为最大政治任务,抓帮扶、促增收,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1.6亿元,5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贫困户4848户15105人如期脱贫清零。2020年,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0912元,较2015年净增7545元。

过去5年,富县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转方式、调结构,县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20年,富县生产总值达72.37亿元,年均增长12.5%;全县GDP、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5年领跑延安市,荣获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

过去5年,富县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任务,保稳定、促和谐,累计民生支出66.09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0%以上,新增城镇就业4805人,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7%、99.7%,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记者 陈宏江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