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是介于唐、宋两个科学文化高潮之间的低潮时期。

数十年间,没有著名的思想和哲学著作,而佛学、道学盛于南北;自然科学之中,数法天文和医学也没有显著成就,而在建筑、印刷等实用科学技术却有着独特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巨大;文学艺术有着其独到的成就,承唐启宋,功不可没。

虽然五代十国是社会急剧动荡的黑暗时期,但并不是毫无成就的堕落时期。所以说五代十国时期一无是处的论调,显然是不符合史实的。

今天羚羊就重点给大家介绍一下五代十国惊艳后世的两大科学技术:建筑学和雕版印刷。

公元10世纪,我国的建筑学出现了重大成就,那就是出身于木工的喻皓著成了《木经》。

五代十国为什么那么少人研究(诞生于五代十国时期的两大科学技术)(1)


《木经》为我国古代建筑学的名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地丰富地总结了古代木结构建筑学与古代建筑技术的著作。《木经》的问世不仅促进了五代十国时期建筑技术的交流和提高,而且对后世建筑技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例如,《木经》中有关房屋的设计,提出“三分法”,一直为后人广泛应用。

凡屋有三分法: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凡梁长几何,则配极几何,以为榱等。如梁长八尺,配极三尺五寸,则厅堂法也,此谓之“上分”。

楹若干尺,则配堂基若干尺,以为榱等。若楹一丈一尺,则阶基四尺五寸之类,以至承拱榱桷,皆有定法,谓之“中分”。

阶级有峻、平、慢三等。官中则以御辇为法,凡自下而登,前竿垂尽臂、后竿展尽臂为“峻道”;前竿平肘、后竿平肩,为“慢道”;前竿垂手,后竿平肩为“平道”,此谓之“下分”。——《梦溪笔谈》卷18《技艺》(其注引用《木经》)

五代十国为什么那么少人研究(诞生于五代十国时期的两大科学技术)(2)


令人叹惋的是,在我国古代社会里自然科学遭受歧视,《木经》后来失传了,今人只能通过沈括的《梦溪笔谈》找寻几篇关于《木经》原文的引用但好在《木经》的作者喻皓本就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负有盛名的建筑师,我们可以通过他的历史事迹,探究《木经》之精妙。



喻皓与梵天寺木塔

吴越国王室钱氏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五代十国为什么那么少人研究(诞生于五代十国时期的两大科学技术)(3)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梦溪笔谈》卷18《技艺》

五代十国为什么那么少人研究(诞生于五代十国时期的两大科学技术)(4)


喻皓稳固梵天寺木塔的方法就是建筑学中的钢结构法,其中包含了深湛的力学原理。



喻皓与开封铁塔

后来吴越国降宋,喻皓被征召至东京汴梁,奉旨建造开宝寺塔(又名“开封铁塔”,是今开封市地标建筑物,中国首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一),又一次显示了他高超的建筑技术。

《归田录》记载:“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喻皓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皓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归田录》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传记。)

五代十国为什么那么少人研究(诞生于五代十国时期的两大科学技术)(5)

开封铁塔


喻皓设计开封铁塔时,先造模型,然后施工,尤能预计塔身在百年内向西北倾斜,以抵抗当地的主要风向,塔身于百年内可以被风吹正。


在公元10世纪就有如此高超的建筑学水平,不仅举世罕见,更堪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代十国时期的另一科学技术成就就是雕版印刷。

五代十国为什么那么少人研究(诞生于五代十国时期的两大科学技术)(6)


《五代会要》卷8《经籍》:“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后唐始印经书。中书门下奏,请依石经文字刻五经印板。敕令国子监集博士儒徒,将西京石经本,各以所业本经句度抄写注出,子细看读。后雇召雕字匠人,各部随帙刻印板,广颁天下...如诸色人要写经书,并须依所印敕本,不得更使杂本交错”。

上述记载是中国最早有关雕版印刷的记载,力证雕版印刷最早出现于后唐长兴三年。此外后汉、后周以及十国中的后蜀均有对于雕版印刷的记载,这无疑都证明了雕版印刷早在宋朝之前的五代十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并且开始大规模的应用。

五代十国为什么那么少人研究(诞生于五代十国时期的两大科学技术)(7)


《五代会要》卷8《经籍》:“后汉乾祐元年(公元948年),国子监奏‘见在雕印板《九经》内,有《周礼》、《仪礼》、《公羊》、《谷梁》四经未有本,今欲集学官校勘四经文字镂板。’”

《资治通鉴》卷291《后周纪一》:“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国子监所著雕印板《九经》自后唐长兴年间始历二十一年乃成,太祖(郭威)大悦。”

《资治通鉴》卷291《后周纪一》:“同年,后蜀宰相毋昭裔请刻印九经,由是蜀中文学复盛。”

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说道:“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开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注:冯瀛王指冯道,历任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宰相,被称为朝堂‘不倒翁’)。


五代十国为什么那么少人研究(诞生于五代十国时期的两大科学技术)(8)


由于雕版印刷的出现以及应用,五代印书比唐代有了明显的跃升,由唐代的卷轴变成板印成册,保管与携带都大为方便,确实是一个明显的技术变革。而且后蜀的雕版印刷技术更为精湛,不仅使得“蜀中文学复盛”,更使得在北宋时出现了以“三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为代表的一大堆蜀中才子。这也侧面说明了,宋代文学文化之盛,与雕版印刷技术的盛行有重大的关系。

五代十国为什么那么少人研究(诞生于五代十国时期的两大科学技术)(9)


综上所述,五代十国时期科学技术成就虽然不多,却为宋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喻皓的《木经》对南宋建筑学家李诫的《营造法式》影响甚大。雕版印刷的盛行,使宋代书籍量空前增加,文化遂得大力发展,更为北宋发明家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创造了技术基础。


五代十国为什么那么少人研究(诞生于五代十国时期的两大科学技术)(10)


【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与关注,我是羚羊飞渡,中简堂历史文化交流群领头羊,擅长隋唐五代史与网文小说创作。中正简素,立志弘扬历史文化,羚羊挂角,多元角度解读历史】

,